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不要那么斤斤计较于钱能否再回到你的口袋中,因为钱毕竟不等同于幸福。人生的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是浸透在亲密无间的友情中的。
精心培育万年友谊花
为友谊腾出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很珍贵,谁都会嫌时间不够用,但只要灵活安排,总能为朋友腾出时间。这一点在交友中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若你们每周都去修指甲,时间可定在同一天。林恩和她的朋友就经常形影相随去散步,马兰和伊芙则每逢周末成双结对去逛超市。特利和莱拉虽遥距两千英里,每月也定有1小时电话神聊。1小时尚嫌不够,她们甚至想如果是30年前——那时人们可不像如今这样喜爱迁移,也许,她们会是两个邻家主妇,有足够时间隔着后院栅栏闲嗑牙。“可是,”莱拉说,“我已无法想象特利比现在更爱我了。我们很少有机会相聚,但每次相聚,都令人分外珍惜。”
劳拉·辛格说:“在过去10年里,我们已更习惯于对朋友说:‘我想念你,我爱你。’在电话结尾、书信之末、贺卡之内和临别之际道声思念与珍爱,可使友谊伴你终生。”
可见,友谊是一朵娇贵的花,需要双方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不管是私人的还是公事上的朋友,彼此之间的友谊都需要精心的培养、维持,才能长久。
但是,现代人却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疏远朋友:我们实在太忙了,于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都过去了,都没有时间看看朋友,想想朋友。其实这些都是借口。最根本的、真实的原因就是自己太过疏懒,根本不想去接触。朋友就像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路基,朋友越多,我们的道路会越坚实、越宽广。如果我们想走得更扎实、更稳当、更顺利些,就必须花费时间去夯实路基。
至交也要常联系
一般来说,朋友之间如果超过一定时间不联系,就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即使是至交,也经不起长期的疏离。
所以不管有事没事,都应该与朋友保持联系。现在通讯发达了,可以经常发一些短信,比如有趣的短信,或者在节日期间发祝福的短信等,还有各种网络聊天工具,都可以作为平常联络感情的方式之一。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见面,可以约朋友吃饭、逛街或看电影,等等。不管怎么做,都要记得保持联系,才能保证你的至交不会“丢失”。
有不少人在组建了家庭之后就和朋友失去了联系,尤其是不少女性,生活渐渐被工作、家务和家人占去大半的时间,开始疏于和朋友的联系。还有一些男性,他们也在有了家庭之后,或因为妻子的干涉,或因为担负责任的增加,让他们疏远了原来的朋友。这样会让原有的友情受到伤害。
明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她结婚以后,生活就变得忙碌起来,白天要上班,下班要做饭,周末要做家务。次年,明华又生了孩子,要照顾孩子,时间就变得更少了。渐渐地,明华和朋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即使有朋友主动联络她,她也总是以各种借口推托。
因为在明华看来,反正是非常好的朋友,应该可以理解自己,所以即使是有空闲的时候,她也没有答应和朋友见面聊天,甚至自己也很少联络朋友。
明华的孩子要入托了,她想找一家收费不太高、条件又好的幼儿园,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她又不放心广告上介绍的。这时候,明华想起她有个朋友似乎有这方面的资源,她就马上联系对方,可没想到会遇到很尴尬的事情。
“你好,我是明华,好久没联系了。”
“明华……”
“哎呀,你真是健忘,我是……”明华提醒对方。
“哦,是你啊。”对方在想起明华后,还是表现得很冷淡,“有什么事情吗?”
对方的冷淡让明华十分尴尬,但还是硬着头皮把事情说了出来,“那个,是这样……”
“抱歉,我现在已经不管这些事情了,我还有事,先挂了。”对方不等明华再说什么,就挂了电话。
朋友的冷淡让明华不解,仔细想想才记起来,上次与朋友联系已经是3年前的事了。
不久以后,明华渐渐注意到,因为自己的疏忽,原来的朋友都疏远她了,甚至几乎都不和她主动联系了。
因为“忙碌”减少了和朋友之间的沟通交往,很多原本牢靠的关系就会变得松懈,即使关系再好的朋友也一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而与朋友失去联系,其实每周多花一点儿时间和朋友联系,并不会耽误你的工作或者生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沟通”活动切忌过于频繁。每隔一个月接触一次不会引起身居要职的熟人的不快。然而,如果你每周发一封电子邮件,或者每周都打去电话,可能就会产生反作用。一方面,对方可能很忙,没有时间跟你交流,只好敷衍了事,打击你的热情;另一方面,时间久了,大家没有什么可聊的,会让对方觉得你很麻烦,耽误了对方的工作,从而厌倦跟你交往。所以,联系的频率不宜过多。过一段时间联系一次,会让彼此都有新鲜感,有更多的话题,感觉会更亲切自然。
真友谊与道德相伴而行
“火气”与“情义”不大相同
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友谊类型:朋友间以“义气”为重,抱成一团,互为后盾。其实,所谓“义气”,是旧社会产生的一种互帮形式,应该承认,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受压迫的人紧紧抱作一团,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做出牺牲,大家都抱着这个信念,可以对付强大的压迫者和剥削者。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在许多农民起义队伍中,成员间多是以“义气”为黏合剂的。因此,它具有无私的成分。而现实生活中的义气型则不同了,虽然表面上看来,它具牺牲精神,显得高尚,因此,仍然被有些人称赞,但就其实质来说,它与无私的友谊是有差别的。无私的友谊建立在一种较为崇高的基础上,而义气型友谊多立足于狭隘的私欲上。有些以习武练功的形式组成的“义气团”,目的不是锻炼身体,为国效劳,而是寻求刺激,在社会上违法违纪,惹是生非,一人有了事,“哥们儿”齐上,大打出手,甚至动刀动棍,造成人命案件,这在目前是不乏其例的。
某县城就有这样一桩真人真事。A青年是父母的独生子,父母对他百般娇惯,吃、穿、玩一切都满足他,但是,A君并不争气,整天游手好闲,同一伙“哥们儿”在一起赌博、打架。有一次,一个哥们儿因赌博出了个“大窟窿”,需要搞钱补上。哥儿几个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去矿区某厂偷铁卖钱。这一天,夜深人静,他们来到某厂偷铁,不料被门卫老师傅发现,他们弃铁而逃,没想到这老人责任心很强,穷追不舍,哥儿几个一商量,掉过头来用石头砸老人,结果把老人活活给砸死。铁没偷成,钱也没得一分,“帮人”帮出了一条人命,A君被判处死刑。是“哥们儿义气”害死了他,同时也给老人的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讲求义气以法为度
“义”一般指义气,有时也指正义。交际中的“义”还是应讲究一点儿的。当然,现代意识所指的“义”,更多地包含的是国家、民族的“大义”,还包含做人的准则、做事的原则等。有的人只顾“哥们儿义气”,不讲道德原则,不顾政策法令,不管公共利益,这是重“小义”而忘“大义”,是不明智的。比如有的人明知朋友犯罪,但为了“义气”却对其纵容包庇,殊不知犯了“大义”,连“小义”也保不住,其结果是害了朋友,也害了自己。所以,交际不要“不义”,更不要为“小义”而忘“大义”。
这里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范某,是某单位的现金员。他在工作之初,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业务能力提高很快,与周围的同志们相处得也很好。认识他的人都对他有个大致的评价,就是:“心眼好,人随和,能喝酒,肯办事,讲义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职业的关系,范某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偏爱“壶中之物”,投其所好者大有人在。因此,他身旁的酒肉朋友与日俱增。用范某同事的话说:“如果一天没有人来请范某吃饭,那太阳恐怕就要从西边出来了。”
花天酒地的生活,吹吹拍拍的奉承,使得范某忘乎所以,每日同哥们儿鬼混。为了报答哥们儿请他喝酒的情分,解决哥们儿的困难,满足哥们的需求,范某便把单位的公款私自借给哥们儿从事营利活动,先是小数目地借出,五百、一千、两千……后来胆子越来越大,五千、一万,有时一次借出竟达十万元之多。对于这种将公款私自挪用给他人从事营利性活动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这一点,范某根本没有认识到,所以他不但毫不在乎,而且还自认了一套歪理:“反正钱是借给了别人,自己一分也没花着,公家的钱只要不揣进个人的腰包,就啥事也没有。借钱的都是哥们儿,谁也不会不讲义气,更不会丧良心赖账,早晚都会还上。”就这样,单位里的公款源源不断地从他的手中借出,一旦单位用款,他便采用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东挪西凑堵窟窿,或者边截留边动用,直至“东窗事发”之时,他已私自将营业所的公款借出达85万元之多。由于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民法院以贪污罪判处范某死刑。借出去的85万余元人民币,范某确实一分钱也没花着,他的家里虽算不上一贫如洗,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是执法人员没有想到的。但这并不能减轻范某的罪名,其结果只能是将范某押上断头台。
范某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义,朋友交往,讲求情义,是无可厚非的,急朋友之所急,帮朋友之所需更是应该提倡的。然而,为了讲所谓的“哥们儿义气”,慷国家之慨,挪用公款,拿去供哥们儿谋求私利,他的行为严重地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触犯了国家的刑律,人民法院判处他死刑,是他罪有应得。范某就这样被所谓的“哥们儿义气”送上了断头台,他的故事警示我们:交友要谨慎,讲情义必须有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