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白话全译
1336900000061

第61章 涣卦

涣卦,由下坎上巽组成,卦形作“”,象征“涣散”。上卦“巽”为风,下卦“坎”为水:风行水面,涟漪泛起,喻示“涣散”情状。全卦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展示事物发展的特定状态中,“涣散”与“聚合”相互依存的关系。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译文涣卦象征涣散:亨通,君王以美德感格神灵而保有庙祭,利于涉越大河巨川,利于守持正固。

解读涣卦,有亨通之象。因为九二、九五之爻分别为内外卦之主爻,像君王居位,大权在握,指挥灵通,而且百僚守职,顺从君王。“王亲临宗庙祭祀”,说明众星拱卫,君王处于天枢之地。所谓“利于涉水渡河”,比喻君王以“德教”为舟,破浪穿行,所向有功。风行水上,水波涣散,但水波散而不乱,秩然有序,文理烂然,这是形散而神聚。散而不乱,散而能聚,当然可以致亨。“王假有庙”在萃卦中已经出现过。这里指君王通过宗庙祭祀以聚合神灵之佑,同时也以此唤起人们的宗族意识乃至国家意识,凝聚万众之心,拯救涣散,度过难关。君王既然获得先人神灵的佑助,又增强了人们的心理凝聚力,便可以济大难了。卦辞“利涉大川”正是比喻聚合人力可以济难。注意此时行为须正,拯救涣散,聚而至亨,关键是得正,不以正行之,则必有渎神、凶险之事,所以卦辞最后强调要“利贞”。从卦辞来看,济涣至亨有三个要点:一是诚以感格,一是聚合人力,一是行为以正。这三者缺少哪一条都不能获得成功。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译文《彖传》说:涣散而至亨通,是由于阳刚者前来居阴柔之中而不穷困,阴柔者获得正位于外而与在上的阳刚同德。君王以美德感格神灵而保有庙祭,说明君王居处正中而能凝聚人心。利于涉越大河巨川,说明乘着木舟合力涉险必获成功。

解读“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是从卦体上说明为什么涣散而能至亨的。涣卦坎下巽上,按卦变理论,下体坎本是坤,上体巽本是乾;乾的初爻来居坤的中位,坤则变成坎,而坤的中爻填补乾的初位,乾则变成巽。这样,原来下体坤卦和阴与上体乾卦的阳就被涣散分解了,整个卦体遂成为涣卦的卦形,这就从卦体上说明了涣卦为何言“涣”。涣卦下体的刚爻九二原是由上体而来,而上体阴爻六四原是由下体而来。九二刚爻来居下卦,与初爻、三爻等阴爻和睦相处,交往不穷,这就叫“刚来而不穷”;而六四以阴爻居柔位是当位,且居于外卦上承九五、上九等阳爻,与之同心同德,这就叫“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由涣卦的卦变可以看出,阴阳虽涣散,但散而不穷,散而得位,形散而神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涣而能至亨的问题。“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是讲位居正中的九五。九五居中得正,是聚散之主,所以能够以至诚感格神灵。“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是说涣散之时虽有危难,但只要致力于拯救涣散,仍可涉险历难,建树功业。注意《彖传》在这里强调“乘木有功”。涣卦坎下巽上,坎为水,巽的另一象义是木,其卦体本身就有木舟行于水上之象,所以言“乘木有功”,以喻聚合人力涉险济难必能成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译文《象传》说:本卦上卦为巽,巽为风;下卦为坎,坎为水。风行水上,是涣卦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从而享祭天帝,建立宗庙,推行尊天孝祖的“德教”。

解读水波涣散,但散而不乱,秩然有序,是谓形散而神聚,先王观风行水上之象而悟知散中有聚之理,故祭享天帝、建立宗庙。祭享天帝可将涣散于无涯天际的神气聚合于一坛,建立宗庙则可聚合于一室,借此获得神灵的佑助。同时“享天帝,立庙”本身也是凝聚民众的有效举措。所以《周易程氏传》说:“收合人心,无如宗庙;祭祀之报,出于其心。故‘享帝’、‘立庙’,人心之所归也。系人心、合离散之道,无大于此。”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译文初六:借用健壮的良马来拯救涣散,可获吉祥。

《象传》说:初六的吉祥,是由于他能顺从九二刚中之才。

解读初六处涣之初,涣散刚刚开始,拯救起来还比较容易。但是初六阴柔,无力拯涣,必须借助外力。初六无应却近比九二,若能顺从九二以自拯必能有成。九二刚中有才,完全有能力帮助初六拯涣。九二才力之大有如壮马,爻辞以“用拯马壮”来比喻初六得到九二的帮助,十分形象。由于初六借用九二外力的帮助,使刚刚开始的涣散得以及早拯救,故爻辞评之以“吉”。《象传》说:“初六之吉,顺也。”点明了初六获吉的原因是由于顺从九二刚中之才。这个“顺”不仅是指初六顺从九二,也有顺乎时之意义,说自了就是初六时机把握得好。如果错过涣散之初而形成涣散定局,那么即使“用拯马壮”也无法挽回。九二爻就面临这一难题。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译文九二:涣散之时奔向可供凭依的几案,悔恨消失。

《象传》说:涣散之时奔向可供凭依的几案,说明九二得遂阴阳相聚的愿望。

解读初六不言“涣”字,是因为初六处涣散之初,还没有形成涣散的局面,而其他各爻都以“涣”字开头,是因为他们已处在涣散形成的时候。初六为涣散之初,可借用壮马来拯救,此是当救而救。九二则处于涣散已形成之时,与其救而无功,莫如急速离开危境到安稳的地方去。那么哪里是安稳之地呢?九二也无正应,而与初六阴阳亲比,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初六把九二看作可以借用的壮马,而九二则把初六看作可供凭依的几案,即可以安居之地。所以爻辞说九二“涣奔其机”。不过初六由于处在涣散之初,又有九二刚中帮助,故可得“吉”;而九二已处于涣散之中,且依靠初六阴柔相助,故仅得“悔亡”。其实散与聚是相对而言的。九二处涣散之时无可挽救而急就于初六,反而得以实现阴阳相聚的愿望,体现了散而能聚的涣卦卦义。这是另辟蹊径以求聚亨,《象传》说:“涣奔其机,得愿也。”正是点明了这一点。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译文六三:涣散自身,无所悔恨。

《象传》说:涣散自身,是因为六三的志向在自身之外。

解读六三是阴柔之质,且不中不正,有私己之念,本该有悔,但他居于阳位,应于上九,有散其私心、忘身徇上之象,故能涣散自身,以忘身无私的精神去济涣,从而消除了导致后悔的错误,故爻辞曰:“涣其躬,无悔。”六三于涣散之时能够忘身以济涣,虽不能完全济天下之涣,但却与上九之志相合,并得阴阳相聚,也体现了涣卦聚散相互依存的意义。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译文六四:涣散其朋党,非常吉祥;涣释小群割据而聚成山丘似的大群,这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到的。

《象传》说:涣散其朋党非常吉祥,说明六四的品德光明正大。

解读六四居阴得正,上承九五,下无应而无私,有涣散其朋党之象。六四作为一个公正无私的大臣,不仅能够解散自己的朋党,使国家得到大吉,而且还能解除各种有碍统一的小群割据势力,涣散小群而重新聚合如山丘般的大群——一个完整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要求六四自身素质要好,能大公无私,还要求六四具有政治家的抱负,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这些都不是平常人思虑所能达到的,所以爻辞说六四的行为是“匪夷所思”。六四不树朋党之私,以聚合人心匡济天下为己任,誉之为光明正大,当之无愧。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译文九五:如同发散身上汗水出而不返一样,君王发布正大的拯涣号令,处涣之时,君王坐阵指挥,令出必行,没有咎害。

《象传》说:君王坐阵指挥,令出必行,没有咎害,说明九五正居君主尊位。

解读“涣汗”比喻君王发布命令,就像汗水从身上流出,不能收回,象征君王拯涣的决心。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身体郁结风寒时,若能散发一场大汗,病就好了。国家、社会也是如此,积弊久了,会出现各种问题,产生“疾病”,这时也需要“涣汗”,将长期淤积壅滞的各种弊端一扫而尽。所以用“涣汗”来比喻君王发布拯涣号令,是再恰当不过了。六四虽然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政治家,但他毕竟只是执行号令的一员大臣。处涣之时,当机立断发布拯涣号令的是阳刚中正居于尊位的九五。有这样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坐阵指挥,又有六四这样无私干练的大将来贯彻执行,定可拯涣成功。不遗咎害,故爻辞说“王居无咎”。九五爻辞实际上是说在拯涣致聚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核心,而九五正如《象传》所言是一位居于“正位”的有才华的领导者。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译文上九:涣散至极而达到天下大聚,于是忧恤远离惕惧脱出,没有咎害。

《象传》说:涣散至极而达到天下大聚,于是忧恤远离,说明上九远离伤害。

解读上九居涣卦之极,但经过各爻的努力,大乱达到了大治,大散达到了大聚,故上九能够离忧出惕,远离伤害而“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