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写作技法大全
1344900000094

第94章 电视新闻(2)

任何新闻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最重要的是传播内容要吸引公众的注意力。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信息流,只有新颖的、重要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信息才可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而广泛传播。报纸新闻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信息里面淘出闪光的东西。要求通过事件的表象抓住本质,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找出最有个性的角度,过滤出最有价值的资讯。运用剪裁与选择的艺术透视生活、研究资料,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事件进行提炼、取舍。只有如此,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彰显,新闻的内容才会引起公众注意,广为传播。

提炼新闻信息精华的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对新闻体裁进行优化配置。比如,新闻配评论。配了评论的新闻,在分量上通常重于一般文稿。所配的评论必然会强调文稿中的某些东西,这些东西一经强调,就可能引起公众更多的注意,进而促使它更为广泛地传播。

2.发挥语言文字功能,满足公众心理需求

语言文字是报纸新闻的主要传播符号,它不仅具有传达新闻内容的功能,也有承载民族民俗文化的功能,还有满足公众审美需求的功能等。因此,报纸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语言文字的这些功能,使公众不仅可以阅读新闻,而且能够享受新闻,甚至能够享受文化。“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美的东西,才可能广为传播,这是人们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报纸新闻在篇章结构、逻辑修辞、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追求,在满足公众心理需要的同时直接提升了它的传播效果。

3.重视版面编排,“艺术”地传播新闻

报纸新闻的编排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表现为“空间存在形式”,公众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审美能力及其变化都会左右报纸新闻的版面编排。报纸新闻通过版面编排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能扩大它的传播效应。版面编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艺术”地传播。我们常见的“头版头条”、“标题套红”等编排方式都能够刺激公众的注意力,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因此,重视版面编排也是报纸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

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虽然在传播的方式上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有很多特性已不完全属于哪一类媒体新闻所独有,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做严格的区分。比如,报纸新闻借鉴电视新闻的“立体化”传播手法,把色彩、造型、构图、动感和声音等感性元素镶嵌在字里行间,浓缩在叙事的词句中,对读者造成更多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电视新闻则学习报纸新闻运用典型细节丰富新闻内涵的做法,通过“抢拍”、“抓拍”精彩的典型的新闻镜头向观众暗示新闻的价值和主题。总之,通过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媒体的“媒体传播特性”对新闻作品所产生的影响。

三、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写作技巧的比较

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都属于新闻类文体,新闻性是它们重要的共性。表现在写作上,首先是要用事实说话,要用真实可靠的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其次是讲究新鲜感,作品要有新意,对信息,公众总是喜新厌旧的。但是仅有新闻性是不够的,因为新闻作品只有生动形象才能打动人,吸引人,征服人,所以形象性可以说是它们的又一共性。但由于两者在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上不一样,在写作上它们也就必然各有特色,各有侧重。

(一)电视新闻的写作技巧

电视新闻是以视听结合的报道形式诉诸观众的,这决定了它的写作与报纸新闻的写作有所相同又有所不同。总的来说,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要领。

1.用镜头语言述说事实

用镜头语言述说事实,就是让画面自己说明自己,以显示自身述说的能力。尽管电视画面没有完整叙述新闻内涵的功能,但某些镜头画面却又有很强的直接述说能力,这是笔力所难以企及的。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不同于报纸新闻的写作,最根本的就是有电视画面摆在眼前。要始终把画面装在心中,要最大限度地开发画面语言,让它和文字稿共同叙述新闻。在电视新闻有了现场采访报道这种形式之后,电视画面的语言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它不仅可以反映现场的真情实景,而且还可以通过记者的引导表达抽象的概念和理性的思考。当然,记者直接进入现场画面的解说也可以看做是电视新闻的另类文字稿,毕竟,在现场采访报道过程中,记者已经有一个“腹稿”在起作用。

2.口语化叙说新闻

电视新闻语言除字幕以外,都是播给观众听的,而不是供人阅读的,所以它的遣词造句必须清楚明白地配合画面,念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一听就懂,不至于使观众产生歧义和误解。因此,电视新闻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为此,第一是要把句子写通顺,就是语法要通顺,句子要完整,修辞要生动、准确。第二是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并注意断句;注意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要将书面语明确化,不要产生歧义。第三是要少用方言、土语、单音词和文言词汇,一般不要用双关语和反语。第四是不要随意简称,要尊重约定俗成这个原则。总之,就是要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3.多元素立体化的表达方式

电视新闻的文字稿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文稿样式。它包括对新闻内容的语言叙述,可以是一段文字,如解说词,也可以是现场同期声,如现场环境声、记者现场采访和现场播报;还有画面提示、字幕提示、文字衔接串联词等。一篇电视新闻文稿的总体形式,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视听结合、多元素立体构成的表达方式,它是记者采访报道艺术构思的外化和总成。

电视新闻文稿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格式,一类是剧本式。表格式分画面提示和文字稿两大栏目。文字稿是记者对电视新闻的语言叙述,包括结构方法和叙述方式。每段文字前有一个小括号,括号内必须注明叙述方式,如导语、解说词、同期声等;在文字稿的结构中,它又起着上下衔接的作用,因此,又叫衔接串联词。文字稿的画面提示栏重在反映电视新闻片的镜头画面内容、表现技巧和组接方法,还包括对某些特级画面的说明,如叠化、定格、多屏分割等。剧本式是指电视新闻文字稿的书面形式类似电视文学剧本,它比表格式少了一个表格,但画面提示的有关内容却能清楚地反映出来。在剧本式文字稿中,每段文字前有一个小括号,括号内通常注明画面以及语言叙述方式。从全篇看,表格式和剧本式都能够完整地简洁明了地反映一条电视新闻的内容与形式,表现视与听的传达方式,被广大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所认同。

(二)报纸新闻的写作技巧

1.充分发挥文字的语言作用

报纸新闻是以文字来表达信息,用文字来讲述事实的。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里的文字起着语言的作用,具有“述说”的功能。因此,一篇好的报纸新闻作品必然十分注重“文字的语言艺术”。只有当文字把新闻内容叙说得通俗、明了、简洁、流畅、生动,新闻才会活起来,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电视等新闻媒体争夺公众。叙事突出动感、描绘富有美感、修辞强调实感是当今报纸新闻写作的一种必然追求。

2.注重利用文字隐含的文化信息

文字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既有表层的基本含义,又有深层的文化信息,这是文字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报纸在传播新闻的时候非常注重利用文字所隐含的文化意味、文化意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有限的版面内做到文简而意赅,文简而意丰。

3.十分注意文稿的布局谋篇

报纸新闻写作十分关注新闻结构,巧妙的结构能够更好地表现新闻的内容和主题。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报纸新闻结构的一般原则是:一要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二要有利于表现主题;三要适应公众心理;四要紧凑而富于变化;五要符合体裁特点。

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都是媒体新闻,在新闻性这个根本属性上,它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媒体,是用不同的传播方式传达新闻,因此,它们也必然带有各自媒体的特点、特色。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两者不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在自己的属性中能够看到别人的影子也算是新时期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又一特色。总之,走向融合,共同发展是报纸新闻、电视新闻,以及其他所有媒体新闻发展的大趋势。

§§§第四节电视新闻的写作技巧及范例

电视新闻的写作,除了要做到简短明快、反应迅速,完全真实、准确无误,寓理于事、叙述为主的基本要求以外,还要格外注意下列几点: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适当运用口语的一些特点。所谓口语,即与书面语相对的口头语。人们相互往来进行交际,说话非常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像写文章那样“文绉绉”的。口语的特点首先在于句子短;即便是长句,也要分开来讲,否则一口气说不下来。其次,口语中不用或少用倒装句等变式句。比如,书面语言可以写成“校园内外有许多树木,郁郁葱葱的”。口语则说成“校园内外有许多郁郁葱葱的树木”。

写电视新闻稿,还有几点要求。首先,使用同音异义的字和词时不要产生歧义。其次,不要用方言、土语;少用文言词、单音词;对行话、术语最好要有通俗的表述。最后,不要用双关语、反语,还要将书面语上那些用“力透纸背”的标点符号所包含的语义进行言语上的明确化;适当重复那些关键性的、一次难以听清或听不明白的词语。总之,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终级目的是为了使广大观众“一听了然”。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汉语普通话中元音多,因而响亮悦耳,便于吟咏。辅音中清辅音多,又使得语音柔和动听。普通话的声调里,阴平和阳平高扬,上声和去声低抑。此外还有儿化音和轻重音的变化,以及双声、叠韵、叠音等语音形式。这些语音特色若在写稿时搭配运用得好,播音时就能产生抑扬有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

◆音画合一,相辅相成

画面语言的运用,以及播音语言与其的有机结合,是电视新闻稿与报刊、广播新闻稿最大的不同所在。火车提速的新闻无论在文字上如何描述,也不如电视屏幕上出现呼啸而过的火车来得明确、直观。所以,当播出“火车自全面提速以来,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的语言时,即刻出现在车内拍摄车外,景物匆遽而过的音画,定能收到音画合一、相辅相成,共同为新闻主题服务的效果。

【范例】

我们先来看两条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的语言和画面的程序。屏幕上出现播音员。播音员口播导语:

25日晚,随着读者们依依不舍地离去,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阅览室关上了它的大门。这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图书馆的乔迁工作正式开始。

同步映出有巨大书橱和读者的图书馆阅览室的照片。随后,播音员画面切出。屏幕上切入旧大英图书馆阅览室的动态画面,屏幕下方同时打出新闻标题:

大英图书馆阅览室乔迁新居

播音员用画外音播出新闻主体:

大英图书馆正式开馆是在140年前。这里的藏书达1300万册,书架的总长为40公里。在这些阅览室圆形的玻璃屋顶下,多少文人墨客获得了他们的灵感,完成了他们的巨作。卡尔·马克思就在这些阅览室里查阅资料,完成了他的巨著《资本论》。

画外音继续,同时,屏幕上切入新大英图书馆阅览室的动态画面:

大英图书馆阅览室即将迁入新近建成的新址。这套现代化建筑耗资巨大,预算超过了3.4亿英镑。这栋现代化图书馆11月24日即将正式开馆,但是目前这座图书馆的一些机构和电脑目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不过,图书馆的官员认为,新馆的电脑查询系统,能使读者在30分钟内就能拿到所借阅的图书,比旧大英图书馆阅览室两个小时快了许多。

屏幕上出现旧大英图书馆阅览室的动态画面,有人在从书橱上取书搬书。

搬迁工作已经开始。原大英图书馆阅览室将在2001年作为文化和信息中心向公众开放。

此时,屏幕上映出旧阅览室的门缓缓关上的镜头。画面出现短暂的黑暗。屏幕上出现播音员。播音员口播导语:

铁路自全面提速以来,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如今铁路部门运用高科技成果,大大增加了列车的安全系数,外出旅行,火车您就放心地坐吧。请看报道。

播音员切出,画面切入疾驶的火车。屏幕上映出新闻标题:

铁路实行自动控制,旅客出行安全快捷

画外音播送新闻主体:

我国最繁忙最大的铁路局之一北京铁路局,截止到5月30日实现无行车重大事故1000天。这在北京铁路局运输史上尚属首次,主要得益于高科技成果在行车中的运用。

与画外音同时,画面出现内燃机车头的驾驶室,室外是匆遽而过的外景。屏幕上出现司机(映出字幕:北京西机务段司机)。司机的画中音:

以前呢,主要是人的行为在操作。哎,所以说,你司机怎么操作,列车运行就怎么走。现在不行了……

播音员口播画外音,同时画面映出驾驶室的仪表盘:

列车运行监控系统装置可以自动识别铁路信号,根据信号显示的变化和列车速度来决定列车运行的合理化操作,控制列车的运行过程和运行速度,保证列车平稳正点到达。同时,它还具有防溜车、防冒进、防超速等自动功能,极大地保证了旅客的安全旅行。据了解,铁路部门自1995年正式使用列车运行监控系统装置以来,各种行车事故率大为减少。

这是中央电视台报道的。

由此可见,一条电视新闻的文字结构与报刊新闻一样,由导语、主体和结语组成。但一条完整的、符合电视视听合一特色的电视新闻还要有音响、画面、画外或画内解说。尤其是主体部分,有的是由播音员的画外音进行叙述,有的则是画内的新闻当事人或者记者本人的现场言谈。这就需要我们在写电视新闻时统筹考虑,全面布局谋篇。实际上,一篇完整的电视新闻的播出稿应该是一份小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