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1347500000032

第32章 提问和回答自有妙招(2)

朱元璋:他是太不知礼了。标儿,这就是我常常提起的陈君佐先生。

陈君佐听见朱元璋声音之后,立即想行君臣之礼,刚按习惯称臣时,朱元璋即截取话头,利用“寻”与“臣”语音相似,又由于陈离座之举动,语和境相随,抢口问他“寻什么”,自然地搪塞开。当陈君佐脱口想说“这位莫非是太子”时,朱元璋又截断问话作答,说“标儿”“太不知礼”,“太”字恰巧成了引出答话的媒介。这一答,既巧妙地解答对方的疑问——是“标儿(即太子)”,又遮掩了别人的耳目。

8.喻答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复杂为简单,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遇到一些棘手的提问,或难以用通常语言表达的问话,如果用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来回答,就会胜过几多话语——这就是喻答。

1936年11月,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史良被捕后在法庭上与法官、检察官进行了多次论辩。其中,针对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的所谓联系,有这样一段对话:

检察官问:你们给张学良的电报引起西安事变。

史良答:比方刀店卖刀,买了刀的人也许用来杀人。检察官的意思,难道杀了人要刀店负责么?

这件事如果就事论事,可能既费口舌而又说不清。史良只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即刀店与买刀者杀人的关系,严正地指出自己的观点:西安事变要由发电报的人负责与杀了人却要刀店负责同样是无比荒谬的。这样,既指出检察官“你们给张学良的电报引起西安事变”的推论不能成立,又讽刺了检察官的愚蠢与蛮横。

由此可见,巧妙的喻答既充满睿智,以简驭繁,又有深入浅出的功效。

转移话题的10种技巧

1.自然转换法

即使一个最好的话题,也有兴趣低落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停止对原话题表示意见,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个话题。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

小记者:唐老师,您的大作《中国诗歌发展史》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想请您谈谈撰写这本书的经验,好吗?

唐老师:(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转换话题)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的和愿意谈的话题,于是唐老师便由“蚕头雁尾”讲起,讲得非常细致、非常认真,也很起劲。在讲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双方彼此增进了感情。这时小记者才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这本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这样既缓和了气氛,又达到了谈话的目的。

2.打断引开法

在交谈中,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立即打断,巧妙引开。例如:张三患胃癌住院,为了稳定病人情绪,需要瞒住病人。一天,张三的妻子正在给他吃药的时候,儿子闯进来冒失地问:“爸爸,听说你这病是胃……”妻子立即打断儿子的话,说:“胃溃疡,不要紧的。”这一打断后的转移话题,巧妙地利用儿子话中“胃”字,引开了关于“胃癌”的敏感话题,将病情轻松地引到了“胃溃疡”上面。这就既防止了丈夫病情的泄露,也让儿子知道了自己的冒失,可谓一箭双雕。

3.引申转移法

把正在谈论的话题向前引申一步,导致新话题的出现。例如:山东五音戏《王小赶脚》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二姑娘:你家都有什么人?

王小:我家就有一个病恹恹的老娘。

二姑娘:有做饭的没有?

王小:早先俺娘好好的,都是她老人家给我做饭;现如今她病了,我得自己生火做饭了。

二姑娘:唉!我是问你有了媳妇没有?

王小:光个老娘还养不了哩,人家谁跟咱?

二姑娘:我给你保个媒吧?

上面的话题转移过程是,由“家里有什么人”引申到“谁做饭”,进而引申到“有媳妇没有”,再引申到“给你保个媒”。话题的转换像一环连一环,自然连贯。

4.答非所问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交谈时故意不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是转移到谈别的无关的问题。这是因为在交谈中,有些问题我们不便直接表态,想回避这类问题可又不想因为中断交谈而使对方尴尬。这时使用答非所问这个方法来转移话题就非常合适。例如:张科长和李科长喝酒,张科长喝醉了,说:“老李,你说,昨天陈部长批评我对不对?我为什么就不能长工资?他这是不是故意整我?”李科长说:“咱部里又出了一件事你知道不?小黄写农村党员思想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内部思想通讯》上发表了,还加了编者按……”在这里,李科长使用的就是“答非所问法”。

5.节外生枝法

在交谈中,想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切不可一味地纠缠在原话题上,而应根据原话题的某一点,转移到对自己有利的另一个话题上。例如:某剧场服务员怀疑一个男青年没买票,说:“同志,请把票拿出来看一下。”男青年因服务员怀疑他而不满,一边拿出票,一边吵闹,训斥服务员。服务员赔礼道歉仍然止不住男青年吵闹。服务员严肃地说:“政府有明文规定,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你违犯了规定,请跟我出来一下。”话题一转,青年软了下来,乖乖地坐下看戏了。服务员也就坡下驴,教育他几句,就离开了。

6.一词多义法

日常用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例如“老”字,仅《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有17种含义,以“老”字打头的词条148个,这就给岔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经婚姻介绍所介绍,一对大龄青年男女初次相见,介绍所的同志当场悄声地问男青年:“你看怎么样?”男青年冒失地大声说:“老点!”一下子使在场的人都陷入了难堪之中。但那个女青年谙熟谈话艺术,笑着说:“这位同志很坦率,第一次见面就说我老成,真难得!”难堪的局面打破了。这个女青年就是把年龄大的“老”改换为成熟有经验的“老”,利用一词多义,巧妙地岔开话题。

在农贸市场上,一个小伙子高声叫卖:“又长又嫩的蚕豆,快来买啊!”一个大娘看了一眼说:“你的蚕豆老了。”小伙子机灵地说:“大娘,你说对了,我的蚕豆老多了,种了一亩多地,长得很好,能收好几千斤,自家产的,你老要买,咱少算点钱,秤头高一点。”于是,大娘留住脚步,其他人也凑了过来。这个聪明的小伙子就是把与“嫩”相对的“老”,改换成表示“极”“很”等意思的“老”,并与“多”连在一起,变成了表示数量“老多老多”的意思,岔开了原来的对自己不利的话题,做活了生意。

7.相近概念法

日常用语里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常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利用这种模糊性,就可以把话题中某些概念转换为与它相近的另一个概念,岔开原来的话题。1950年代,我国政府发表人在北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了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和对外方针之后,请记者们提问题。一位西方记者站起来说:“请问发言人先生,中国可有妓女?”对于这一不怀好意的问话,发言人坦然自若,双目盯住这个记者,思索一下,正色回答:“有。在中国的台湾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一阵掌声。发言人的回答,是用“中国的台湾省”这一表示局部的下位概念置换了“中国”这一表示整体的上位概念,巧妙地岔开了西方记者不怀好意的提问,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同音异义法

在现代汉语里,同音异义字很多,音同义不同或音相近而义不同,这在书面语言里是界限分明的,不容混淆。由于谈话用口语,以声传义,不见字的形体,这就有了相当的含混性。利用这种含混性,抓住同音异义的词语,就可以巧妙地把话题岔开。请看下例:

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曹禺:《雷雨》

鲁侍萍利用“萍”与“凭”音同义不同,把话题从认周萍为自己的儿子岔到责问周萍为什么打人上来。由于音相同义相异,仅一字之差,话题全改。

9.求新好奇法

求新好奇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要求,在新与旧、平与奇这根杠杆上,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愿意往新与奇的一端倾斜。谈话中的话题至少有一方是感兴趣的,如果能再提出一个更新鲜更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兴吸引过来,自然地岔开原来的话题。例如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时,常常这样问:“妈妈,这张照片上怎么没有我呀?”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就可以把话题岔开,说:“薇薇还没长大呢,等长大了,也穿这样漂亮的衣服,照彩色的照片,好吗?”孩子听了,一定会很高兴。孩子看见火车,也常常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楚,孩子也不一定对你的解释感兴趣,最好早杷话题岔开,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薇薇去姥姥家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一定会高兴地拍着小手,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这是因为孩子对穿漂亮衣服照彩色照片比照片上为什么没有她更感兴趣,对去姥姥家比火车为什么跑得快更感兴趣。所以,注意力被吸引过来了,话题也就随之改变了。

10.眼前景物法

谈话都是在特定的时境中进行的,眼前的景物、周围的人物、室外的天气、室内的陈设、身上的服饰、手中的物品、传来的声音……总之,凡能进入视觉、听觉范围内的一切,都能吸引谈话人的注意力,随时可以成为交谈的话题,特别是当这些事物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在强烈的心理震动下,常常会下意识地中断谈话去关注正在发生的激变,这就为岔开原来的话题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可供转换的话题。《三国演义》第21回讲了一个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筋,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筋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曰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筋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刘备在惊慌落筋之后,机敏地利用眼前出现的天气变化,从容地说了一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把谁是英雄的话题轻松地岔开,自然地引出畏不畏雷的一番谈论,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从而化险为夷。正如后人赞诗所言:“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如何把拒绝说得动听

说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能忽视细节问题。在职场上说话有很多的讲究,诸如有些话不能明说,有些话不能直说,需要拒绝别人时,要采取巧妙的方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话要说得委婉含蓄等等。这些都属于职场上说话的细节问题,只有细节问题处理好了,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否则就会弄得一团糟。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为难的事,有时别人有求于我们,可是我们又实在无能为力,这时,就要拒绝对方,但拒绝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会既不得罪人,又能让别人欣然接受。

1.巧妙向别人说“不”

许多时候,人们在工作中要面对朋友、同事、客户与主管的许多要求。有些要求可以满足,但有些要求因碍于公司规定或其他原因必须拒绝。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因此,你在拒绝别人时先不要急切、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为直接拒绝别人,轻则影响双方往后的合作与相处,重则让人觉得你不够大方。

为了最大化地降低拒绝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你需要掌握一些说话技巧,秉持理直气“和”的原则,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又能婉转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1)倾听之后再说“不”

当你的同伴、客户或朋友向你提出要求时,他们心中通常也会有某些困扰或担忧。

拒绝对方之前先要认真地倾听。首先,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这样自己才知道如何帮他。接下来,再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若是你处于此境况之下,一定也会如此。

倾听能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在你婉转表明自己拒绝他的立场时,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伤害他的感情,不要让人产生你是在应付的错觉。

如果你拒绝对方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负荷过重,那么,倾听可以让你清楚地界定对方的要求是不是你分内的工作。

有时候听了对方的意见,你会发现协助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增加经验。这时候在兼顾目前工作的前提下,牺牲一点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协助对方,对自己的职场生涯绝对有帮助。

(2)多一些弹性与关心

你在拒绝对方时,除了可以提出替代性建议,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地去关心对方。

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地提出同样的要求。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心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则可以减少拒绝带来的尴尬与负面影响。当双方的情况都得到改善时,就有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对于业务人员,例如保险业者面对顾客要求自己却无法满足时,这种主动关心对方的技巧尤为重要。

(3)婉转地表达拒绝

你在拒绝对方之前,可以首先倾听对方的要求,以便针对他的情况,建议对方如何取得其他人或组织上适当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当你开始说“不”的时候,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委婉地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更容易接受。

当对方的要求有悖于公司或部门规定时,可以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权限;在自己工作已经排满而爱莫能助时,要让对方清楚你的处境,说明如果耽误工作会对公司与自己产生的不利影响。

若是对方因为你的拒绝而表现出愤怒或作出威胁时,你也不需要立刻响应,而要多用同情心来缓和他的不满与挫折感。

在拒绝别人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关怀。若只是敷衍了事,就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个诚恳的人,对人际关系伤害更大。

2.巧言推托上司的不当委托

当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你要认真加以考虑,看看这件事自己是否能胜任?是否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然后再作决定。

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情面,即使是无法做到的事也接受下来,那就表示你的心太软。即使是很照顾你的上司委托你办事,但实在是做不到,你就应果断明确地表明态度,说:“对不起!我不能接受。”

如果你认为这是上司拜托你的事不便拒绝,或因拒绝了会使上司不高兴,从而接受下来,那么,以后你的处境就会更加艰难。如果因畏惧上司报复而勉强答应,答应后又感到懊悔,那就自讨苦吃了。

当上司所说的话有违道理时,你可以断然地拒绝,这样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假若上司欲强迫你接受无理的难题,那么这种上司便不可靠,你更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