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349700000064

第64章 为大于细

原典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所作为的,是没有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从事;所品味的,是恬淡无味。把小的看做大的,把少的视做多的,用德行去回报怨恨。解决困难宜从容易处入手,成就大事宜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处做起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微处开端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轻易作出承诺的,一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想得太容易的,一定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永远没有办不成的事。

名家注解朱元璋:为无为,事无事,谓当可为之事,先利时而为之已尽,免致后多繁为而不安也。又无事之时,常恐有非理之事及于身,故先若有事而备之,乃得安于无事也。

河上公:因成循故,无所造作。预有备,除烦省事也。深思远虑,味道意也。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

王弼: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经典解读“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十分玄妙的方法论,也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老子向来反对以繁琐的规章制度等,去捆缚人们的手脚,限制和扰乱人们的生活。他认为,不管是执政者还是普通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其自然而采取行动,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在这里,老子特别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过程。

“为无为”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做事、去采取行动。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治理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将这个道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日常事务中,就是抱着“无事”的精神去办事。

所谓“事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情况出发,不要过于执著于目标,关键是要准备条件。只要条件成熟了,想要做的事自然就水到渠成。老子反对执政者乱用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强行要求人们做这个做那个。

“味无味”以生活中的常见的情况作喻,给人们一个相当形象的、直观的认识。老子的意思是,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品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叫做“味无味”。

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是提醒人们,做难事,须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地方入手。“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即所谓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它要求人们做事的时候,要缜密地思考,细心地操作。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人们来讲,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不易的真理。这是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也符合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规律。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所讲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要以“无为”的方法求得“无不为”的结果。这正如老子所说,“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可以说,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更多体现在做人、做事的心态和方法上,即不要强求、蛮干,而应顺其自然地达成“有为”的目的。

智慧典例

细节带来人生的转折

老子说,为大于其细。意思是说,做大事情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老子的话,总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指出了大事与小事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干一番大事要先从小事、细节开始努力。

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公车而搭公车,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做了一件又一件事情,好像并未真正地做好哪一件事情。他们往往眼高手低,心中想着高远的目标,却不肯做好眼前的小事情。

而如果一个人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去试着在小事情或细节上多留心、多下工夫,那么情况可能就大不相同了。

盛夏。张岳西装革履地提着公文包去一家公司面试。这次要面试的职位与他的专业很对口,他盼望能成功。他提前半小时就赶到了那家公司,人事经理接待了他。这位经理满脸严肃,不禁让张岳有些紧张。他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小心地回答对方的问话。

人事经理问:“你能凭自己以前在工作中的经验,来描述一下我们公司的未来吗?”

张岳回答:“我认为公司的发展应当是秩序化的管理,而不是喊口号的夸夸其谈。”

人事经理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岳回答:“因为我到您这里的时候,已经看到公司的现状了。”

人事经理说:“你是到本公司面试的第95人,其中有74人与你的观点相仿。”

张岳明白人事经理的言外之意,他没戏了,真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虽然他的心里感到很难受,不过,他还是很有礼貌地起身告辞。

当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地上有一颗钉子。他没有多想什么,就把钉子捡了起来拿在手里,慢慢地向楼道里的垃圾桶走去……

这时人事经理突然在后面喊道:“张先生,我能继续和您谈谈吗?”

张岳感到非常奇怪,他回过头来,礼貌地答道:“您请说!”

人事经理笑着说:“在面试的95人中,只有你一个人发现并捡起了那颗钉子。其他人要么没看见,要么看到了也不在乎,甚至有人直接一脚将它踢开。唯有你把它捡起来,并准备扔进垃圾桶,这证明你非常有修养,而且脚踏实地、注重细节!所以,你被录用了!”

张岳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个细微的举动,竟然帮他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个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捡起一颗钉子的细节成就了张岳,体现出他“为大于其细”的精神。其实,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创造人生的辉煌!胡佛的事业转折也始于对细节的注意。

胡佛21岁的时候,正为在当时美国西部名声最响的矿业工程师贾宁工作。他在工作中十分细心,这种工作态度给他带来了好运气。

那天,胡佛正在打一些重要文件。他对文件中涉及的格拉斯谷矿区很熟悉,因为他在大学的暑假期间,曾经到格拉斯谷进行过实地测量。打着,打着,胡佛突然停了下来,他发现文件中记录的情况完全不对头!

于是,他赶忙跑去把自己的想法告知贾宁。结果,贾宁这位大工程师很不高兴,一个打字员居然对他的文件提出异议。可他还是很有礼貌地听完了胡佛的话。听着听着,怒气便消失了。通过细谈,贾宁意识到胡佛是对的。于是,所有文件都按照胡佛的意见改了过来。

胡佛的事业与命运也就此发生了转变。他不必再从事每月45元的打字工作了,而被派到各地去调查矿产。两年后,他被任命为澳洲某重要矿产公司的总工程师。

借助“细节”,胡佛“一巧破千钧”,实现了人生的飞跃。所以,别忽略了工作、生活中的细节与小事。它们常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意想不到的结果,改变事情的全局。

一个人能不能“成其大”,关键在于他愿不愿、能不能“为其细”。想一想吧,是不是每天多花一点时间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做一次试验等,都可能成为你走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