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1378100000019

第19章 别让爱情走入迷途——18岁以后懂点婚恋心理学(3)

准备结婚的人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爱情可能是婚姻的基础,但不是婚姻的全部。婚姻中除了爱情的因素,还有经济的、生育的、责任义务的因素。不要对婚姻中的爱情过于苛求,要准备迎接现实的挑战。幸福的婚姻很多,但需要你去努力地经营。正如法国著名作家莫罗可所说的:“婚姻本身(除了少数幸运或不幸的例外)无所谓好坏,成败全在于你。只有你自己才能答复你自己的问题。因为你在何种精神状态中准备结婚,只有你自己知道。婚姻不是一件定居的事,而是待你去做的事。”

类似性与互补性:我们是怎么进行选择的

眼下,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一张“性格婚检”的测试卷备受追捧。这是一份测试婚恋者性格的文字问卷。问卷的大部分题目,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1949年设计的国际通用的“性格测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其中涉及到家庭影响、神经类型、经济观念、对性的兴趣和能力、对感情的要求、自我评价等诸多方面。在这张问卷的基础上,有人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添加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选择题,共计100道。经过电脑系统的测算,答题结果会被归纳到5个评分级别。0分是婚检里的中性值,它代表人们的心理处在正常情况;1分表示颇为积极健康;2分为最高分,代表心理非常健康;-1分说明心理颇为低落,应适当调整;最低分为-2分,代表心理非常不健康,并有自闭等消极倾向。

如果一对情侣的测试结果都在0分以下,这说明他们的性格均属内向,不产生互补,此时心理咨询师会建议被试者不要进入婚姻。总体原则是,婚恋双方的分数累加,在0分以上就适合结婚。即使其中一方为负分,另一方为正分,但心理健康的一方就会对另一方形成互补,也可以走进婚姻。

据说,目前前往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性格婚检的,主要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征婚者,他们希望通过测试结果了解自身的性格特征,拟定可以与之“互补”异性的要求;第二种是恋爱中的情侣,他们希望了解彼此是否真的适合结婚;第三种是已婚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婚姻已经出现问题,但无从解决,甚至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何在,因此希望通过测试找到“药方”。

这份问卷有着多大的准确性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交往中或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前,双方总会要考虑:他(她)和我的性格到底合不合?这关系到将来能不能很好地相处。

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一般是与自己相似的人呢,还是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呢?选择伴侣时,是性格相似的夫妻好呢,还是个性迥异的夫妻好?这真是个谜。

喜欢性格相似的人的学说叫做类似性说,感觉个性迥异的人有魅力的学说叫做互补性说。在现实生活中,哪种组合会相处得更融洽呢?

伯恩和纳尔逊支持类似性说,因为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更喜欢与自己的意见、态度相似的人。其他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人们会喜欢第一印象中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在价值观和社会观方面与对方的意见一致,人们会觉得自己被接受,感到高兴,同时对对方的好感也会增加。中国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恐怕也反映了这种个体间以相似性互相喜好的趋势。特别是在恋爱时,我们会寻找像镜子一样可以照出彼此身影的对象。

但是随着关系的密切,时间的流逝,彼此的亲密就会减淡。因为性格上的因素也往往会产生一些问题。

李平的老公是经人介绍的,相处半年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经过了最初的激情,一些以前不以为意的问题却逐渐成为了李平和老公之间的大分歧。老公爱交际,爱看足球,爱炒股,李平喜欢文学艺术。老公渐渐地不再很热情地陪李平听音乐,去外面漫无目的地瞎逛。李平有时候怀疑,他们是不是像离婚时人家常说的那句“性格不合”。李平开始胡思乱想:当初是否太仓促了,我们的婚姻之路刚起步,而我还年轻……反正就是觉得,眼前的老公太现实,一点不懂得浪漫。

老公也觉察出了李平的不满,变得很痛苦。最后,两个人坐下沟通,最终达成一致:决不能轻言放弃!李平想,老公毕竟还是有可爱之处的:会做家务,心地善良老实,还有最初相识时那份说不清的好感。他们开始尊重彼此的爱好,尝试着去了解对方。

夫妻俩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在这其中,聊聊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双方必须耐心地聆听;在屋子里,当各做各的事时,也不忘给对方一个温暖的眼神。此时李平觉得非常温馨。久而久之,李平发现生活变丰富了,既能满足享受于自己那份爱好,又多感知了从对方处获得的另一片天地。老公闲时会哼哼流行歌曲,李平也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大牌球星的名字。这时李平觉得,结婚还真好!

曾经一度因为性格的不合而致使婚姻出现了危机,后来因为性格、爱好的互补而达到婚姻的平衡,看来性格的类似或互补,都确实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

温切斯支持互补性说,认为个性迥异、爱好迥异的人更容易相处。在他的研究中,能够自然地承担各自不同的任务,彼此互补的夫妻对婚姻的满足度很高。比如,由外向的爱好交际的妻子和内向的热爱家庭的丈夫组成的夫妇,丈夫守护家庭,妻子保持和外部的交际,两者可以保持家庭内外的适度平衡。

像这样的分工会随着关系的进展而展开。不仅限于夫妻关系,朋友和工作伙伴也是如此,例如在公司里,支配欲强、民主意识淡薄的领导人通常喜欢那些恭顺服从的下属。虽然最初类似性会促使人们互相吸引,但接着就很有必要发展互补的关系了。

家庭暴力:暴力不是一天形成的

袁女士结婚已经十多年了,十几年的婚姻生活使她苦不堪言。袁女士的丈夫经常对她恶语相向,后来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对于丈夫的粗暴行为,袁女士一贯采取退让隐忍的态度,每当她忍无可忍时,就离家出走一段时间,而丈夫会发疯地去寻找她。

找到她以后,每次都是痛哭流涕、捶胸顿足、作揖下跪,向袁女士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表示没有她,自己就活不下去了。

袁女士相信丈夫还是深爱自己的,也就每每原谅了他,跟随他回家去“好好过日子”。可是过不了多久,丈夫又故态复萌……于是,袁女士这十几年的生活,就在丈夫的打骂——道歉——再打骂——再道歉这个怪圈中周而复始地度过。

家庭暴力(DV)一般指配偶之间发生的暴力,施暴者一般为男性。

家庭暴力包括身体上的踢、打;性方面的强行要求发生性关系或婚内强暴;心理上包括辱骂配偶、对配偶采取冷漠的态度等。不仅如此,还有在经济上不给配偶生活费,在社会活动方面限制配偶的行动自由,不许配偶外出等。

受害者为什么不逃离呢?

家庭暴力一般会反复出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夫妻关系紧张激化阶段;第二阶段是施暴阶段;第三阶段是施暴者感到后悔,对受害人表现出爱意和温柔的阶段。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凶残的施暴者到了第三阶段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出满含爱意的温柔态度,而且还会保证以后再也不会那样了。这样一来,受害人就会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他啊”,“以后肯定不会那样了”。但是,这三个阶段是反复出现的,第一阶段再一次卷土重来了,暴力又开始了。受害者受到的伤害是生理、心理两方面的。虽然也想过要逃走,但是大部分的受害者都没有充分的财产支持,而且施暴者还会威胁“你要敢逃就杀了你”或是扬言要自杀、杀死孩子等等。所以,受害者不是不想逃,而是逃脱不了。

此外,多数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在存在某些问题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比如小时候就处在有家庭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暴力有时候会出现“遗传”的倾向。

家庭暴力有着严重的危害:

(1)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组成细胞——家庭。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必然影响夫妻感情。当妻子无法受其丈夫的暴力时,以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遭受的暴力,致使家庭破裂、毁灭。

(2)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对孩子施暴时,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使孩子们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家庭暴力侵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多数妇女在被施暴时都惨遭残害。暴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

(4)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者本人又不知用法律保护自己,在忍气吞声、长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态下,采取了法律禁止的手段——故意杀人,酿成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极大地危害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小燕今年17岁,生长于一个三口之家。小燕的爸爸几年前辞去收入很好的工作,专门做传销,几年下来亏损几万元。小燕妈妈劝他找一份无论什么工作做做,不要继续做传销。小燕爸爸仿佛着了魔似的,死活不同意,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并因此由吵架到动手打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打。

小燕夹在其中,她既希望爸爸不要再做传销,又害怕妈妈真的要离婚,每天都觉得很痛苦。现在小燕根本没心思学习,小小年纪就交了一个又一个的男友。有一次,家庭战争爆发,小燕离家出走了。全家人动员了所有的朋友到处找她。所幸,当天深夜,就找到了在附近广场上游荡的孩子。家里人虚惊一场,也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宁。没过多久,家庭又硝烟四起。

有一天,小燕因一件小事与妈妈意见不和而当众坐地哭闹,妈妈也生气,使劲要拽她起来。当拉小燕起身时,她动手打了妈妈。

孩子必须依靠成人才能生存,他们还需要成人给予情感上的温暖及保护,从而能够免受任何威胁。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经常会制造出充满惊恐与痛苦的氛围,小燕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用武力就可以解决问题,于是不自觉地也学会了动手。其实这是家庭环境给孩子的茁壮成长与精神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以前人们认为家庭暴力就是“两口子吵架”,“人家自己的事”,旁人没法介入。而且,那种认为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陈腐观念也对家庭暴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逐步健全,现在的家庭暴力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处理家庭暴力的方式也大大改变了。

婚外恋:不同的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