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口才课
1378500000017

第17章 Part2 训练篇(11)

说完之后,小杨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话语有些欠妥,因为没有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不可爱的,而你还要再去强调这个问题,必然引起对方的不快。果然,林丽就说:“谢谢!你早点生孩子不就知道可爱不可爱了!?”而小杨是一个30多岁,还没有婚史的人。林丽也多说了后面这一句话,刺伤了小徐的自尊,就加深了两个人之间更多的误会。如果她们都能适可而止吞下后面的一句话,就不会造成彼此的不愉快了。

在与人交往中要做到吞下不该说的话,应该具备这样的心态:就算你是全世界最自我的人,也要懂得尊重别人。不要以为吞下自己最后一句话就不自我,其实这样才是真正懂得保护自己。

适时地闭上你的嘴巴,你会看起来更加可爱。不要罔顾别人的想法而肆意倾倒你的垃圾信息,更不要随便对一个不熟悉的人卖弄你的小道消息和私人问题。

小心那些只听不说的人,或许是因为害羞,或许是他们别有用心。在询问式和操纵式的倾听中,要学会分辨同情理解或居心叵测的耳朵。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办公室这个弹丸之地中,此起彼伏的流言蜚语,其杀伤力之强简直匪夷所思。如何在办公室里保护好自己,实在是一门大学问。下面这些内容是你不得不学的:

小心别在办公室谈论自己的私事,或是在同事间散播别人的八卦,这两种行为都会不自觉把自己推入危险的境地。但你绝对应该张大耳朵,封紧嘴巴,“有耳无嘴”不只是大人教训小孩子的话,也是办公室丛林的生存法门之一。

八卦一向是同事间联络感情最佳的共同话题,尤其在茶水间、洗手间这两间“谈话室”里,往往是众家流言的最大集散地,也是大家说老板坏话的“秘密花园”。然而,就算你在办公室受了多大冤屈,苦水满腹,都不应该向同事诉苦。原因有二,牢骚如同狐臭,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没有人有义务当你的情绪垃圾桶;其二,办公室不是你找心理医师的地方,有些人会以为互相交换心事是两人结盟的保证,但万一有一天两个人不再是朋友呢!过去的秘密可就成了对方手上的把柄了。

因此,不论你跟老板私交多好,或是心结多深,都不要在公司里张扬。如果你条件不错,工作认真,也交出了漂亮成绩,一定不希望自己努力的成果被归因于跟上司的“特殊关系”吧!万一你跟上司之间有误会或摩擦,被有心人知道了,难保不会成为被利用的话题或炒作的题材,两者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八卦可以多听,但不能多讲,最好只进不出。所谓“祸从口出”,口水是名符其实的“祸水”,不管是泄露自己的私事,或转述听来的是非,都可能让自己陷入言多必失的危险。更要不得的是以成为八卦中心为荣,到处打探小道消息,当心变成被利用的对象还不自知。

避免敏感话题:不要去探究别人的年终奖金之类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别人喜欢对你打哈哈,而你自己也不会喜欢告诉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不要随意对同事发牢骚,诉说对公司制度的不满,小心传到老板的耳朵里,落得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做个“含蓄”的人。无论富贵有余,还是穷苦不足,都不要向别人显露。而对于私生活,更应该保有隐私权。不要让老板认为你是一个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

雄心大志要藏好。大张旗鼓地告诉全天下人你要坐上某某职位,这无异于向同僚、乃至于你的上司宣战。小心“壮志未酬身先死”。

上司如果对你发火了,你要维持自身一贯的作风,做到不卑不亢,应对有术。最后可以告诉你的上司,你已经做好听的准备了,请他坦诚地说好了。这样你反而会起死回生。但如果是你的错误,请你恳切地道歉,弥补自己的过失。

总之,在社交场合中,少说多听是一条永恒的守则。侃侃而谈不见得给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相反却会带来言而不实、卖弄自己的恶名。自己的脑袋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说话一定要经过思考,这样才能长久地拥有快乐。

■怪罪人两面不讨好

怪罪人,是我们的一个受情绪支配的下意识习惯,当有人做了错事,失误,对不起我们,或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到等等,我们就爱怪罪他们,抢白他们,结果于事无补,却人我两气。仔细考察一下,怪罪人大概有这样一些两面不讨好的地方。

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更改,无法追回,不是发脾气就能改变的。相反,责备人,怪罪人,不仅让他人继续感觉不好,也让我们气胀胸怀。大家纠缠在相互埋怨之中(他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把其他应该做的事情耽搁了。

做错事的人已经知错了,如小孩打碎了一个碗(属于失误,他无意犯错),他心里本来就不好过,甚至很害怕。这时你完全没有必要再训他,道理他也明白了。可是你下意识地大发脾气,吼他,骂他,甚至打他,这会让他更委屈,更惶恐,甚或产生逆反心理。其实不就是一只碗吗?况且碗已经破了,吼骂不能让它复原。不如不加责怪,只是叫他以后小心,这样容易扎坏手脚。这样处理事情孩子不会有惶恐感,心中还会感激家长不施责罚。体谅他人的过失,会给他人一种温暖感,他人更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因为你宽容他们的过失而放纵起来,要相信孩子已经能够辨明是非对错,并有向善的天性觉悟。

某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他是故意做的错事,但木已成舟,如楚汉战争时,韩信和刘邦的一段故事。一次刘邦被围,形势危急。韩信却趾高气扬,在齐地打了胜仗,要求封为齐王。这使刘邦非常恼火,破口大骂韩信,可是在谋士的暗示下,刘邦立时反应过来,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出于做作,假意要求封自己为王,刘邦给他封了个真王。因为此时刘邦已经明白,训斥韩信不仅无益,反而僵化了关系,为渊驱鱼(楚汉战争中,韩信统领的力量倒向楚,楚胜,倒向汉,刘赢,刘邦必须抓住韩信),不如佯装无所谓,心中却有数,而不必让对方知道你心中所想的。发脾气,正是让对方知道了你心中的底。不动声色,甚或雍容大度地表示无所谓,反而给对方施放了烟幕弹,让他们摸不着底细。这样既能缓解矛盾,又对自己长远有益。

别人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这可能有多种原因。也许是他们能力有限,也许是他们机遇不好,也许有更复杂、人算不了的理由。但不管因为什么,人家在给我们做事,不管做好没做好,做到没做到,他们都在为我们出力,我们都应该在感情上体谅他们,不能把事情的结果当做唯一的衡量尺度。这样,他们下次可能把事情做得好一些。怪罪人会让人干脆放弃他们的责任,甚至走到我们的对立面。这样我们亏得更多了,可能全部亏了。三国时袁绍委托张■攻打曹操,久攻不下,曹操又偷袭了乌巢(袁军粮草要地),张■担心袁绍责备(袁绍爱责骂人),于是横下一条心,在正面战场上投降了曹操,使曹操更轻易地赢得了官渡之战。

如此来看,喜欢怪罪人确实不好。事情已经发生了,不会因为你的怪罪而再度变好。不怪罪人,人情还在;怪罪人,连人情也不在了,事情仍然是先前那样,甚至比先前更糟。这是一种双重吃亏。你能不能尝试着这样做,当有人再做错了什么或对不起你时,你可以体谅他,不责怪他,不追究他,告诉他这没有什么,一点小事。在那种情况下,我也可能出错,我也做不到。这也是人之常情,人非圣贤,谁没有一点私心呢?只要对你有益,我认了。这样,不是显得更大气一些,更高深莫测一些吗?

◎ 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

◎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

◎ 不要咄咄逼人,要得理饶人;

◎ 不要啰嗦,要简单明了;

◎ 不要大嘴乌鸦,要三缄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