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口才课
1378500000019

第19章 Part3 技能篇(2)

4.适时插话,调动对方的情趣

听者应该以认真地聆听为主,以适时地插话为辅。插话的频率要适度,内容要有所选择。插话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对方所说的话表示赞赏和认可,如:“对!”“有道理!”“这观点我同意。”二是对自己没听清的话进行询问,如:“你刚才说什么呀?”“你的意思是不是……?”“刚才这话我没听清,你是不是再重复一遍?”三是帮助续接。有时,对方说着说着,突然语言卡壳,或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词了,此时,你就可以帮他接下话尾。四是启发引导,如:“后来怎么样?”“能举个例子吗?”“这有什么依据吗?”插话时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话;二是要以商量的口气;三是句子形式要灵活。

5.联系背景,增强感情的交流

为了更好地听出对方说话的意思,听时,还要结合说话人的背景。说话人的背景,主要包括:一是对方为什么要说,亦即目的是什么;二是他的经历如何,他的这种观点和想法与他的经历有没有关系;三是他现在的身份是什么,他的话与自己所处的身份是否密切相关;四是自己与他的熟悉程度、亲密程度如何等。结合背景,一方面能帮助自己对话语的理解,有利于及时应对和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感情的交流。如果你在应对时能把他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经常点出他自己没有说出的意思,他就会像遇到知音一样,非常高兴,谈话就会越来越投机。

■在说与不说之间

1.什么时候不该说

对方工作正紧张的时候,你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你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你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你不要去说话。上述的情况有一于此,你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达不到说话的目的,反而遭冷淡。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对方同你一起在放浪形骸时,你乘机用轻描淡写的方法向他说话,比任何时候都容易成功。如果不是在特殊情况下,你万千不要随便进言。

你的得意的事,应该与得意的人谈;你的失意的事,应该与失意的人去谈。与失意的人去谈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挖苦他,讥讽他,他对你的印象,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

跟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作表面的虚与委蛇,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也许会引起误会,以为你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范,使你无法久谈的,所以,你要诉苦,应该向同病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可以稍舒心中不平之事。你要谈得意的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你捧他,他捧你,志同道台,臭味相投。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事,逢人便说,自鸣得意,结果很多人在背后骂你得意忘形,笑你沾沾自足,也许无意中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同时,偶有不如意的事,你便觉得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告诉,结果是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谁让你得意忘形的呢?

所以,你在得意时,把得意的事放在肚里,失意的事也要放在肚里,不要随便对人乱说。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方,他是愿意听你说话的人吗?如果不是,还是不说为好。在说话前,你要先看看是不是说话的时候,如果不是时候,也是不说为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多说话,未必当你是能干,少说话,未必当你是呆子。

2.逢人只说三分语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语”,还有七分语不必对人说出来。或许有人认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这话的意思是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话已经不少了。对方若不是深交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而对方的反应怎样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

彼此关系浅薄,你对他深谈,显示出你没有修养。如果话题是关于对方的,而你不是他的挚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示出你的冒昧。

如果你的话是涉及他人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并不清楚;对方的观点又如何,你还是不了解,而你偏偏直言不讳,则往往招尤得咎呢!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以说,而是不必要说的不要说。善于处事的人,说话圆滑而保守,这既不能说明他不诚实,也不能说明他狡猾。

说话本来就有三种因素,一是人;二是地;三是时。非其人不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不是说话的地方,仍是不必要说。

不是说话的人,你说三分已嫌太多。得其人,而不是说话的地方,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不是说话的地方,你说三分话,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必要的话,不妨选个地方再仔细交谈,这才是通达明智的人。

有时你只说三分话,正符合你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人,对普通疾病,你可以和患者或其他人说,但如果是绝症或性病,前者不能和本人说,后者一般不能和其他人说,也许他的性病是洗澡的时候传染的呢。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银行工作人员,对业务的大致情况,或许可以对人提及,但对于存款人的存款额那是绝对不可对别人说的。这是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这些例子还多得很。有时你因为不能遵守只说三分话的戒条,闯下大祸,往往使你的精神遭受痛苦,甚至于蒙受经济等其他方面更大的损失呢!

如果你从事的是机密工作,或是特殊的行业,对人只说三分话也嫌多,因为你得保守机密。

3.说话多留神

说话比做文章难,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修改,说话则不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你与人说话,应该特别留神。

如果不是普通的聊天,你要说的话,事前先写好稿,免得出口失误,说话时要神态从容,自然流利,眼睛注视着听话人的脸上,表现出诚恳、亲切的神情。而且,随时注意他的反应,看看是否赞成你的看法,并随时调整你的说法。

如果你发觉他的神情不安,不愿多听的样子,你就应该注意收缩;如果你发觉他流露出怀疑的神情,你就要加以解释;如果发觉他乐于接受,你就该单刀直入,不必再绕什么圈子;如果发觉他在插言,你就要请他发表高见。

对方的答话你要特别留神,同样的一个“喔”字,有不同的含义。“喔”,有时是表示知道了,有时是表示惊奇,有时是表示疑问。如果他说:“好吧,就照你的意思做吧”,这是表示完全接受了。“好的,以后再说吧”,这是不肯接受的表示。“好的,让我考虑考虑”,这是原则上可以同意的表示。如果他说:“好的,听我回音”,这是愿意帮忙的表示。“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想想办法”,这是肯负几分责任的表示。这几种回答,你只要细细体会便知道此次谈话是否成功。

你对人表示态度也要有分寸,认为是对的,回他一句“很好”,或者说“不错”。认为是不对的,回他“这个问题很难说,各有各的说法”。认为是可以办到的,回答他“我试试看,成不成不敢说”,认为是办不到的,回答他“此事太困难,恐怕没有多大希望”。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欢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的余地。万一临时不能决定,你可以说待我考虑后再给你答复,或者说,待我与某方面商量后由某方面答复。前者是接受与不接受各占一半,后者多数是婉言拒绝,如果对方唠叨不休,你不愿再听下去,也有几个方法可以应付,或者改变话题,乘机谈谈别的事情,转移谈话的目标,或者是说:“好的,今天谈到此为止”,然后立起身来,说声:“对不起,我还有事,再见”,他自会中止谈话,离开你那里。

有时对方是一个喜欢刺探你的想法的人,他往往迂回曲折,中间插入一句探询,希望你暴露真情,你如果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设法避开,或者故意当作没有听见,或者含糊其辞,或者说:“不便奉告”,使他不便继续再问。

此外,宿醉未醒,不要会客。盛怒之后,也不宜会客。醉后易于畅言无忌,泄露秘密。怒余易于迁怒来客,无端失礼。人与人之间好感、真情难得,而恶感、怨仇易成。与人交谈必须谨慎。当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东西南北,兴之所至,无所不谈,不必有所拘束。但是戏谑之语,也以不伤和气为度,一言误会,感情遂生裂痕,这是不可不防、不可不戒的。

■ 阅读链接:“倾听”技能测试 ■

(几乎都是—5分, 常常—4分, 偶尔—3分, 很少—2分, 几乎从不—1分。)

态度

1.你喜欢听别人说话吗?

2.你会鼓励别人说话吗?

3.你不喜欢的人在说话时,你也注意听吗?

4.无论说话人是男是女,年长年幼,你都注意听吗?

5.朋友,熟人,陌生人说话时,你都注意听吗?

行为

6.你是否会目中无人或心不在焉?

7.你是否注视听话者?

8.你是否忽略了足以使你分心的事物?

9.你是否微笑,点头以及使用不同的方法鼓励他人说话?

10.你是否深入考虑说话者所说的话?

11.你是否试着指出说话者所说的意思?

12.你是否试者指出他为何说那些话?

13.你是否让说话者说完他(她)的话?

14.当说话者在犹豫时,你是否鼓励他继续下去?

15.你是否重述他的话,弄清楚后再发问?

16.在说话者讲完之前,你是否避免批评他?

17.无论说话者的态度与用词如何,你都注意听吗?

18.若你预先知道说话者要说什么,你也注意听吗?

19.你是否询问说话者有关他所用字词的意思?

20.为了请他更完整解释他的意见,你是否询问?

将所得分加起来:

90—100分,你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80—89分,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65—79分,你是一个勇于改进,尚算良好的倾听者;

50—64分,在有效倾听方面,你确实需要再训练;

50分以下,你注意倾听吗?

◎ 会听,不仅要察言,而且要观色,既要充分注意说话者,又要主动分担交往的责任。因而,会听同会说一样,它也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

◎ 听,不是简单而机械地接受,听的过程还是一个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过程,不仅要及时捕捉对方传达的信息,而且还要努力理解对方言语中深藏着的含义,听出对方在言语中渗透着的情感。

◎ 在听的过程中,若能主动而及时做出反应,就能及时表达对说话人的信任,这对说话者是极大的鼓舞。

◎ 听者应该以认真地聆听为主,还要结合说话人的背景,适时地插话为辅。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口才课

第15课

倾听的艺术:“两只耳朵一张嘴”法则

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

——蒙田

只愿说而不愿听,是贪婪的一种形式。

——德谟克利特

■绵里藏针,批评有术

人人都喜欢表扬、称赞,批评总是让人难堪的。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发现别人的错误该如何处置,是熟视无睹,甚至随声附和,还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批评呢?要摆脱 “说”还是“不说”这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就需要掌握批评的技巧。批评是较集中最难把握的一种表达方式,要考虑到时间、地点、对象、情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其宗旨是要照顾被批评者的自尊心,力求不伤害对方。

我们曾经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位领导不分场合对其下属大声斥责,以为这样就可以树立威信,下属就会服从他;一位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唠唠叨叨不停地指责孩子的缺点,以为这就是对他们的爱;一位老师一脸严肃在学生的考卷上指指点点,厉声训斥,以为这样他就会发奋学习;同事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不顾方式地指责对方的缺点过失。他们的做法都对吗?这种批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即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错误,也会强词夺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不欢而散。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私下预期交换意见,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与弊,他就会心悦诚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可见,批评的方式方法是很关键的,方法不同,效果当然也不同。要想使批评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又不伤害别人,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心要诚;而是要有彻底、中肯的分析;三是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方法。

1.启发式

要是对方从根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需要批评者从深处挖掘错误的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帮助他认识,改正错误。

2.幽默式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缓解批评时紧张的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从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伏尔泰曾有一位仆人,有些懒惰。一天伏尔泰请他把鞋子拿过来。鞋子拿来了,但布满泥污。于是伏尔泰问道:

“你早晨怎么不把它擦干净呢?”

“用不着,先生。路上尽是泥污,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子又要和现在的一样脏了。”

伏尔泰没有讲话,微笑着走出门去。仆人赶忙追上说:

“先生慢走!钥匙呢?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

“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反正两小时以后你又将和现在一样饿嘛。”

伏尔泰巧用幽默的话语,批评了仆人的懒惰。如果他厉声呵斥他,命令他,则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3.警告式

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对其进行批评。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做到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的作用。

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走到魏国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到周国做买卖,但有什么能高于国家的利益呢!于是,他打算用自己的力量劝退秦将。

弦高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了四张熟牛皮,赶了十二头牛作礼物,犒赏秦军。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已经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所以准备好粮草招待。还特地派我来犒劳您的随从。”

秦将一听这话便了解到郑国已对他们有所防备,不能轻举妄动。便打消了攻击郑国的念头。

弦高“绵里藏针”对秦国的警告收到了最佳的效果,于是未动一兵一卒保全了自己的国家。警告式的批评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如果对方自我意识差,依赖性强,不点不破,不明说不行,则可以用严肃的态度、较尖锐的语言直接警告他。

4.委婉式

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借彼比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有一次宴会上,一位肥胖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小的萧伯纳旁边,带着娇媚的笑容问大作家:“亲爱的大作家, 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么办法吗?”萧伯纳郑重地对她说:“有一个办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么想也无法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外国话呀!”

萧伯纳这种含蓄委婉,柔中带刚的批评方式,针对性极强。

总之,批评的方法应以教育为主,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开导人,用后果提醒人,从而使对方诚心诚意地接受批评。

■小心翼翼跨过批评的禁区

在日常工作之中,下属的工作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和错误。从哲学的高度而言,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错误难以完全避免。问题的关键在于,出现错误并不可怕,但必须及时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