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该由老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该向男性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叫女性来回答。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色彩。
有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率,对任何问题几乎都能谈笑风生,畅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绪不外露,但态度比较严肃;也有人讷于言辩、孤僻自卑,对任何问题都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但必须注意问得明白,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否则很容易使谈话“走题”;对寡言好思的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尽量提那种“连锁式”问题,“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呢?”等等,这样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断、步步深入地谈下去;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导,不宜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心里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绝不能向他提令其发窘的问题。
再次,提问必须掌握最佳时机。
提问并不像逛大街、上自由市场那样随时都可以进行。有些提问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佳。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怎样?工作还顺利吧,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经人介绍与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小伙子谈恋爱,公园门口两人准时赴约了,沉默了一会,姑娘抬起头来问:“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工资多少?”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一句“吃了吗?”如果这话用在吃饭时间前后,倒也无妨,但如果下午三点左右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熟人也问这么一句,就难免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正专心欣赏音乐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时,不宜提与这支音乐或这场文娱节目和体育比赛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
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最佳时机,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对策提问,让对方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思想深处的东西和盘托出。
■提问的最佳说法
发问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点,探求信息。发问能促使对方思索,规范对方言路,决定交谈的方向。恰当的提问往往能驾驭整个交际的进程,就像水龙头控制水的流量一样,正确而恰当的提问能决定你在这次谈话中所获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交际中我们必须审慎地、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工具。
1.看清对象和场合,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
(1) 适应谈话的场合。譬如你所领导的三个人都完不成你布置的任务,你想对此事加以证实并问清原因。你有两个办法:一是把他们一起找来问:“是你们的一致看法吗?为什么?”一是把他们一个个找来问:“你的看法和他俩一致吗?为什么?”前一问就不如后一问。目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类固有的从众心理会不让他们说出实话来。因此,场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 适应对方的年龄、身份、民族、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你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对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问:“您多大啦?”就不如问:“您有三十多岁吧?”再如你可以对一个中国人问:“你在哪儿工作?”“收入不错吧?”“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关心尊重对方的表示。但如果这样来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私事的不礼貌行为。
另外,被问人的性格也影响你的提问效果,必须要注意。如,被问人有的热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审慎多疑;有的高傲,有的谦虚;有的诚恳,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气质各异,你运用提问的方式当然也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或单刀直入,或迂回进攻,或敞开发问,或试探而进。
(3)适应对方的心理。在问答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问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问人必须根据被问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位记者采访乡下一位老大娘,一见面寒暄几句,就句:“听口音,大娘是山东人,好像是鲁中的吧?”
大娘一听就笑了:“你这耳朵真灵。是山东阳谷县人。”
记者又问:“阳谷县?那不是好汉武松打虎的地方吗?景阳冈还有没有呀?”
大娘谈起家乡来,话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谨了,不把记者当外人,什么话都唠,甚至把村里的“内部新闻”也毫无保留地倒了出来。记者十分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身居异乡的人是最爱谈故乡的。记者的提问正把“兴奋点”选在谈故乡上,一下子就问到了“点”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真是“钥匙投簧锁自开”啊。这样的提问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间迅速地达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鸣,也就搭起了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
2.控制双方的问答活动,做到有目的地提问
提问在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一个“问”提出来,就决定了对方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也决定了双方的交谈程序和交际气氛。所以“问”具有一种控制能力,提问艺术也包括了这种控制技巧。
(1)控制对方的回答。回答问题本来是被问人的事,但有时问话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方的回答。如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绝,轻松幽默的情趣,既表达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则立场,又没使朋友尴尬难堪,这种控制对方回答的提问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罗斯福接过对方的话头说“我也能”,但对方的话语却是罗斯福诱导出来的,罗斯福选择“能保密吗?”的是非之问,也就决定了对方必然会说“能”,而这恰好就进了罗斯福的“圈套”。
(2) 控制交际气氛。两人问答时,气氛是紧张还是融洽,对交际效果很有影响。交际气氛可由提问的问题和方式来控制。如审讯犯人:“你昨晚去没去会计室?”“去过。”“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一个人。”“去干什么?”“偷钱。”“偷没偷?”“偷了。”运用选择问句的句式和严肃的语气,使气氛紧张,对罪犯心理产生压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控制自己由提问到表达的转变过程。有时人们提问不是要对方解疑,而是要对方听自己表达,这就有个由自己提问到自己表达的转变过程。有两种方法可控制这个过程。
一种是诱导提问法,即用一个问句诱导对方说出自己要他说的话,然后接过话头,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如:电车上,一位先生给一位太太让座。这太太一声不吭就坐下了。先生问:“嗯,您说什么?”“我没说什么呀?”“哦,对不起。我以为您说了‘谢谢’呢。”这位先生的提问是为了引出自己后面对女方的批评,显得含蓄而不失分寸。
另一种是步步设问法,即不立刻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连续设问,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做出肯定的答复,最后服从自己的思想。如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孟子问:“假若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王答:“和他绝交。”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王答:“撤掉他!”孟子又问:“假若一个国家治理不好,那又该怎么办?”王这时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这里,如果孟子首先就问第三个问题,那必然引起齐宣王的愤怒。孟子先设两问,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才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国君”这个他最终要提问的问题,这当然使齐宣王无以答对了。
3.掌握语言技巧,做到讲究方式地提问
(1) 话题的选择。在提问中问什么?怎么问?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经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拣他擅长的来说。其实,提问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人乒乓球打得好,你就可首先问:“听说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吗?”和人交谈正像和人打乒乓球一样,问话人的提问正像打乒乓球时的发球,你以对方的擅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他当然乐意还击,一来一往,谈笑风生,畅谈不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提问可称为“谈话的发球”。
(2)词语的选择。如饮食店的服务员问顾客:“您今天要些什么?”而不问:“您要些什么?”这个提问中加了“今天”两个字,虽看似无意,其实大有奥妙:因为他的提问就好像把顾客看成了老主顾,使顾客心里热乎乎的。
(3)句式的选择。提问句按句式分有是非问、选择问、一般问、特殊问等几种,什么时候用哪种,这就有个选择问题。如有家咖啡店卖的可可里可以加鸡蛋。售货员就常问顾客:“要加鸡蛋吗?”这样一问,就有的顾客选择了不加鸡蛋。后来在一位人际关系专家的建议下,提问就变成了:“先生,您是要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使顾客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选择了“加鸡蛋”,从而使销售额大增。
(4)顺序的选择。提问时的顺序也对对方的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诱导作用。同样一个提问,如果顺序一变,就会意思大变,所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大不一样了。如日本战后许多商店因人手奇缺,想减少送货任务,又不想影响原先承诺的送货到家等商业信誉。于是有的商店就将“是您自己拿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呢?”的问话改为“是给您送回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呢?”结果大奏奇效:顾客听到后一种问法,大都这样回答说:“还是我自己带回去吧。”这是因为,人们一般在听人谈话时往往注意后面的话,甚至多数人将一段话或一句话的最后一句当做结论性的话来看,所以,许多人在听到这种问话后就选择了后面的做法。这样,商店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违背文明服务的原则。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
同是一个问题,措辞略有不同,效果相差很远,例如,说“邮筒在哪里?”和“在哪里有邮筒?”便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你问法不同,听起来就有差别。
以讲究衣着出名的美国电影明星辛西娅·吉布,某次出席一个聚会,穿的是一件红色的大衣,贴切的形容就是“红得很好看”。第二天,许多亲友和记者来问及那件红大衣的事,问法有如下的不同。
“吉布小姐,昨天你穿了件什么颜色的大衣呀?”(自由式)
“吉布女士,你昨天穿了件大衣,是红色,还是什么别的颜色?”(半自由式)
“是红色的么?”(肯定式)
“不是红的吧?”(否定式)
“是红的,还是白的?”(选择式)
“是深红还是浅红?”(强迫式)
吉布事后对人说,她最不开心是听到“否定式”的提问,对于强迫式也不感愉快。她笑道:“他们何不问我那大衣是浅绿还是深绿?这样,我会爽快地答他是红的。”
否定的方式常会使问话的意义模糊不清,比如:
“你昨晚喝醉了酒所以没有回家么?”
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女学生问她的同学小赵:“你觉得这个假期的电影不算没有好看的吧?”
小赵听不惯对方的谈话,因为小赵一时也想不出如何答她,答“有”呢?还是“不算没有”?实在是因为她的问题令人难解。
聪明人都喜欢间接,但是大都加以滥用,所以有时弄巧成拙。凡是可能直接使对方难过,有所损害的,都以间接法为宜。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地有一个退休干部,年已99岁,已拿退休工资数十年,每次都由他的孙儿到有关方面领取。某次财务处换了一个新人,他看见花名册上写着领薪人的出生年月是1907年,算一算岂不已近百岁,心想可能是他的儿孙蓄意瞒报领薪人死亡,从而冒领退休工资。
本来他可以问:“喂,同志,这个老先生究竟死了没有?”可是他并不这样问,却用“间接法”:“老先生在1907年出生,今年可有几岁了?”听话的人当然知道对方用意何在,于是答道:“今年99了,托福他还健在。”对方疑团顿释,当即语带歉意地说:“是吗?恭喜你有这么一个长寿的祖父。”于是双方满意告别。
要知道别人的年龄,直接询问也常会得不到好结果,尤其是问女性今年多少岁,简直会被对方认为是一种侮辱。被选为日本第一号保险推销员的原一平,就常用以下的方法问别人的年纪。
他先问对方:“你看我今年有多少岁呀?”对方说:“三十四五岁吧?”原一平就答:“你猜中了,我今年34岁,你呢,我看是四十二三岁吧?”(故意把对方估计年轻一些)
“哪里,我今年48岁了。”
先用一种方法向对方示以敬意,就是间接法的经典之处。比方说,你看见一个妇女大腹便便,你与其问她:“你怀孕啦?”就不如说:“恭喜你!”
■
◎ 提问是开启谈话对象的百宝匙。
◎ 在交谈中,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同行的营业情况不宜问,别人饰物的价钱不宜问,女子的年龄不宜问,对方的家世不宜问……总之,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问。
◎ 发问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点,探求信息。发问要情随事迁:要看清对象和场合,做到有针对性地提问;要控制双方的问答活动,做到有目的地提问;掌握语言技巧,做到讲究技巧地提问。
第19课
提问的艺术:
有时完全可以把问题交给“?”来处理
思想充满庄严的人,言语就会充满崇高。
——朗加弩斯
■将计就计,摆脱尴尬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尴尬就是口误了。人在紧张的场合最容易冲口而出讲错话,经验不足的人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懊恼不已,心慌意乱,越发紧张,接下去的表现更为糟糕。有些年轻人发觉自己讲错话后会沉默或伸伸舌头,这些都不是成熟的表现。但其实,如果补救措施采取得当,你不仅不会尴尬,反而会使自己的话漂亮无比。当然,这需要你的灵活应变能力。
某次婚宴上,大家都争着向新人祝福。一位女士对这对新人说:“走过了恋爱的季节,就步入了婚姻的漫漫旅途。感情的世界时常需要润滑,你们现在就好比一对新机器……”其实她本来想说的是“新枝丫”,却说错了,大家愣在那里。这对新人更是把脸拉得老长。那位女士发觉说错了,马上镇静下来,略一思索,不慌不忙的补充一句:“经过了磨合期”,此言一出,大家都拍手称赞。这位女士继而又深情地说道:“新郎新娘,祝愿你们永远沐浴在爱的春风里。”大厅里掌声雷动,一对新人早已笑若桃花了。
有一次,某著名教授演讲时,把“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误说成了“一年比一年差”,“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举座惊愕之际,教授不动声色,不紧不慢的接上一句:“难道真是这样吗?不,大量事实驳倒了这种谬论。”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副教授的应变能力,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