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380100000069

第69章 关注孩子的心理(2)

遇到孩子违犯纪律或与父母“顶牛”时,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冲动。出现僵局先静一下,想一想,拖一拖,这有利于双方都反省自己,分清利弊,取得补短。

(四)宜“尊”不宜“刺”

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人格,是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做父母的首先要有真挚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激发其上进心。因此,家长应像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一样,珍惜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一点尊重体谅,少一点讥讽刺激,以唤起孩子心理的共鸣。

如果孩子逆反心理严重,必要时可进行家庭治疗,纠正逆反心理是家长和孩子双方面的事。家长首先应该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反思、检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所作所为。另外,也应学会换位思考,有些非原则的事是要让步的,一定要比孩子的姿态高。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本质是良好的、积极的。当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时,最好一家三口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某些具体方法,治疗效果会更理想。

★4.孩子特别虚荣,这长大了可不得了

问题困扰

时下,在一些中小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现象。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小金库,频繁请同学上餐馆、抽烟、喝酒、玩游戏和买手机,甚至花钱请人做作业……攀比之风相当严重。由此引发了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偷盗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我的孩子就有这方面的倾向,现在像我要钱越来越多,而在成绩上却没有进步。我知道这样下去肯定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趁他现在还小,我想对他赶紧进行纠正,请问有什么好的方法?

分析解答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把它克服掉。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自我约束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辨别善恶、是非、美丑的能力不强,并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生活得舒服一些?但过分溺爱与迁就,一味满足他们各种不尽合理的要求,使孩子的攀比心理不断上涨,就不一定是好事。长此以往,孩子就有可能沉溺其中,逐渐失去对课堂和书本的兴趣,发生心理扭曲。

孩子们穿好一点、漂亮一点,本无可非议,但刻意在穿着打扮、学习用具等方面讲时髦、比排场,不仅过多耗费孩子时间、精力,影响孩子的学习,还将滋长他们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孩子爱虚荣,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戴上一个面具,在行动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去迎合家长、老师的心理,对学习中未弄懂的问题,羞于向老师、同学请教,考了好成绩洋洋得意向家长表功,没考好时就将卷子隐藏起来。孩子这样把时间消耗在无谓的揣测别人的意思上去,必然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滋长弄虚作假的坏习惯,对形成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非常有害的。

爱虚荣百害而无一益。青少年儿童心灵稚嫩,可塑性大,是非观念弱,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孩子们讲清虚荣心的危害,帮助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克服爱虚荣的毛玻尤其是家长,更要身体力行,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孩子爱虚荣,有碍真正的进步,甚至会形成嫉妒成性、冷酷无情的性格。因此,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及时给予纠正:

(一)榜样示范

家长应加强自身修养,言谈举止,不落俗套,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样子。

(二)少表扬

当孩子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时,尽量不在众人面前夸奖他,别人夸奖时,应转移话题,加以制止。

(三)高要求

如果孩子做事总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就要交给他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使他感到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别人指导和帮助。进行受挫折训练,教孩子学会调节情绪,经受失败的考验是很必要的。

家长要教会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对低级庸俗事物就越不会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的有所作为,而并非无所作为、弄虚作假,否则,即令眼下得到尊重,终有一天也会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让他们认识到人要有自知之明。当然,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别人的议论。有些孩子好虚荣主要不是在于争到非份的殊荣,而是在于对各种非议的避免。

另外,不管经济条件如何,家长都不能放纵孩子的消费欲,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逐步纠正孩子追求穿戴、羡慕虚荣的坏习惯。

★5.女儿成绩不好个子不高,所以她总是很自卑

问题困扰

我女儿虽然学习很用功,但是成绩却没有大的进步,一直在班级排在中等的水平;她的个子相比较同龄的女孩子也很矮,为此,她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她现在非常自卑,上课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没有几个知心朋友,她甚至说不想上学了。我想请教怎样帮助我女儿克服自卑心理重塑自信?

分析解答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因此,家长应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缺乏自信心。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常发现有这样一种规律:父亲自卑极易影响儿子,往往儿子也有自卑;母亲自卑可能影响女儿,往往女儿也有自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与儿子认同父亲的角色,女儿认同母亲的角色有关。意识到这一点后,家长应先问一下自己:“我,有没有自卑?”因为教育子女首先应从家长自身做起,家长自卑,怎能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呢?因此,告诉家长:孩子自卑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呢?建议首先要查明原因,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如果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聪明”、“ 能干”,他就会认为自己很不错,什么事做起来都很有信心。如果家长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是“笨蛋”、“ 傻瓜”,他就会认为自己“很差”、“不行”,做起事来信心不足。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差,往往以家长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即使有一些独立的见解,也是较为片面、简单的。倘若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当,反复唠叨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所以说,孩子的自卑不是天生的,而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

我们常会发现,当许多孩子聚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讲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有的孩子却在一边一言不发、目瞪口呆。孩子之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呢?主要是有的孩子见多识广,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相形见绌的孩子必然会感到自卑。因此,家长必须要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要相信并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告诉孩子,有时社会评价一个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需要个人正确地对待。比如,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可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因为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有时可能会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导致失败,由此产生自卑心理。父母要引导孩子量力而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应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既要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失败和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让孩子具备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当然,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以免造成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6.我发现对孩子的许诺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

问题困扰

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培养她的一些良好习惯,我总是以物质的诱惑来引导女儿,比如说如果她考试能考多少分我就送她什么样子的玩具或者买什么样子的衣服,如果她能孝顺爷爷奶奶我就带她去公园玩等等,以前总是做的很好,可是随着她的礼物越来越多,最近发现我对她的许诺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了,昨天晚上跟她说如果她能早点睡觉,我就带她去吃肯德基,她竟然说:“吃烦了,你别烦我。”叫她做作业她说你给我多少钱啊?真是让我感到震惊。我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呢?

分析解答

父母向孩子许诺是十分普遍和正常的。但是,为什么许诺,许诺以后怎么办,却是大有讲究的。

有关调查显示,不少父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判断的标准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许诺的目的是激励孩子去追求100分。许诺的重点多数放在物质上,比如奖励多少钱,买什么名牌鞋、名牌车等等。这种做法虽无大错,但是不全面,时间长了往往会误导孩子,使他们误认为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孩子、好学生,无意识地使孩子成了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发展。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许诺“画的好就给奖赏”;而另一组只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的绘画。前组的孩子们得到了奖品,而后组的孩子们只得到了赞语。可是三个星期后,前组的孩子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明显地降低;后组的孩子们却一如既往地积极地绘画。这个试验曾在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组里进行过,得到了反复的证实。

用物质作为孩子的行为引诱,会出现两个极大的弊端:一是很容易使孩子的行为降低到只以获得奖赏为目的,客观上阻碍了孩子潜能正常的发挥;二是靠奖赏激发起来的行为,必须靠逐步升级的奖赏才能维持与发展,否则其积极性或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使得家长的教育事与愿违。

当然,孩子的某种良好行为与某项成绩的取得,应该得到家长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但是,奖励孩子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第一、当要求孩子做到与他(她)自己年龄不相符合的事情,孩子们一旦做到了,就应该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奖励。

第二、当大人们交待孩子去完成一些很需要一点智慧才能办成的事情后,应该按照孩子们的“成就”,进行及时奖励。哪怕只有口头奖励也好。否则,孩子们感觉不到自己的成功,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做好事情,产生自卑情绪。

第三、对于孩子们在关键时刻能够作出正确而果断的行动时,应予以奖励。

父母对孩子们的鼓励,应该多以精神上的鼓励为主,适时对孩子作积极的肯定,以巩固孩子们的良好行为。千万不要像上述中的那位母亲那样,轻易地对孩子做物质上的许愿;更不能拿钱来做刺激,那样会把孩子的成长行为从小就引入拜金主义的“死胡同”。

适当的许诺是十分必要的,许诺应与有意义的活动挂钩。应注重精神享受,而尽量避开物质、金钱刺激。经济上的许诺会让孩子从小就看重金钱和物质的享乐,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个性和铺张浪费的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7.孩子最近做作业为什么总是用橡皮不停地擦,还很急躁

问题困扰

我的女儿文文上学没几天,就吵着跟爸爸去买橡皮擦铅笔等文具,但买来的铅笔不是弄丢了,就是用卷笔刀削完了;新橡皮擦没有用上两三天,就被他用小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没法再用。写作业时,文文喜欢不停地用橡皮擦,直到纸被擦破。每天作业做完,他的桌上都有一大堆橡皮屑。后来听人说这是一种什么病,叫做“橡皮综合症”,是真的吗?有什么办法治疗吗?

分析解答

调查表明:当前30%以上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橡皮综合症”。“橡皮综合症”并不是一种病,而是独生子女的不良行为,患有“橡皮综合症”的孩子,智力上没有问题,有些孩子还很聪明,但往往是精力过剩,骚动不安,做事不专心,做作业粗心大意,经常写错别字,家长、老师指出后,一下子改不了,所以需要多次用橡皮擦掉重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顽固的坏习惯。

“橡皮综合症”是孩子心理焦虑的反映,其原因是小学生心理压力太大。尤其在大城市,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独生子女学业负担过重。

由于现在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呵护有加,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很容易得到满足,致使孩子的某些生理、心理功能退化。如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胆怯,显得十分幼稚,甚至出现心理倒退现象,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情绪激动,易走极端等。“橡皮综合症”仅仅是他们心理问题中的一种表象。另一方面,“橡皮综合症”与学校升学考试、竞争过于激烈有关。过度竞争造成当前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

孩子们通过不断擦橡皮或拨弄铅笔、卷笔刀、塑料尺等文具磨蹭,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这些孩子一般在接触文具时才表现焦虑,说明学业给予了他们太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城市。

对患有“橡皮综合症”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也不要用打骂来纠正其不良行为,而要用奖励手段进行强化训练来达到目的。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尽量少用橡皮,如果作业本保持清洁、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准确地写好字,就有一定奖励;还应增加对孩子的生活适应性训练,藉以把好习惯迁移到学习中。

为了预防小学生“橡皮综合症”的发生,平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当孩子考试、测验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千万不能使用打骂、训斥等粗暴偏激的言行,这样更容易加剧儿童的心理紧张。

(二)为了及时纠正孩子的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应正面鼓励,同时进行说理教育,当发现孩子重犯时,父母应及时提醒,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

(三)家长不要给刚上学的孩子买功能过多、高档豪华的文具用品,这样会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强,容易成为诱发“橡皮综合症”的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