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380100000068

第68章 关注孩子的心理(1)

★1.我对孩子各方面照顾很好,可是老师说他有心理问题

问题困扰

我平时对孩子照顾的挺好,我以为孩子小小年纪,给他吃好穿好就行了,快快乐乐过童年,那会有什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呢?可是他最近好像总是闷闷不乐很不开心的样子,做作业不能专心,很急躁;跟小朋友关系也不好。老实说他需要看心理医生。请问,孩子也会有心理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作为家长的在大方面应该有哪些作为呢?

分析解答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家长们的心愿。如今,追求高学历、高收入更成了众多家长的育儿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引发的家庭问题和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却令人担忧。

在一些家庭,孩子的考试分数成了家庭气氛的晴雨表,孩子的失败成了父母互相埋怨而对家庭失望的理由。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要求严格,生活上百般迁就,过多呵护,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要求都可满足;还有一些家长往往本身比较成功,对孩子的行为吹毛求疵,总是希望孩子做得最好,不容许孩子犯任何错误;另一些家长则因为忙于工作,或担心自己教育不好,而将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或他人,让孩子长期寄宿学校或由他人代养,损害了亲子感情。凡此种种,不但使孩子离成功越来越远,而且还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旦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家长的各种误解常延误问题的解决,使后果更加严重。常见的误区包括以下几点:

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学习行为一些家长从孩子入学起就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指标,却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等到孩子出现学习成绩的滑坡,则往往已积重难返。

只埋怨孩子主观不努力不了解孩子客观困难学习困难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较常见的因素,如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多动症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功能障碍,前者表现为阅读、书写、计算等学习技能的障碍,后者则为难以自控的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需要通过功能训练、行为矫正和药物进行治疗。另外儿童的情绪、环境、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习状态,片面埋怨孩子,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在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至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许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后,对如何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等等问题存有疑惑。其实,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孩子有心理问题,并不是精神病、痴呆症,心理问题就像人有头疼脑热一样,不可避免。父母可以直接问孩子,你是不是心情焦虑啦、学习压力大啦、情绪不稳定啦等等。如果对孩子的心理把握不准时,可以到医院咨询。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时,父母也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克服问题。

一是用信心疗法。安慰孩子,给孩子树立信心。对于考前焦虑症

二是理解与关怀。孩子有心理问题时,不要指责孩子,更不能说你胡思乱想、你有病等。

总之,孩子有心理问题,不是什么思想品德问题,也不是什么道德问题,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有心理问题觉得很没面子,遮着捂着,要大大方方带着孩子去咨询心理医生。

★2. 如何帮助我女儿克服胆怯心理

问题困扰

我的女儿今年十岁,她好像天生胆子小,不敢在生人面前讲话,家里来了客人躲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大气不出,家长叫出来也躲躲闪闪;不敢在班上回答问题,更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甚至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也难于开口,或者声音细小,匆匆结束;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总说害怕,怕什么也说不清楚;不敢一个人上街办点儿事情,……这可怎么办才好!

分析解答

这些表现,的确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胆小,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但是我们首先应该分许造成胆小的原因。虽然从心理学上讲,孩子胆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原因:

(一)家长的保护过度

(二)孩子曾经被吓唬,心理上留下阴影

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虎啊、鬼啊吓唬孩子;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吓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造成孩子胆小。

(三)孩子交往太少,对陌生人和群体不适应

针对这些原因,家长可以有根据有计划的选择一些克服的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家长指导、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孩子胆小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包括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胆小的主要表现,胆小是可以转变的,并树立转变孩子胆小的信心,认真设计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特别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

孩子胆小,总有认识和行为两方面的问题,因此,既要解决认识问题,又要解决行为训练问题,二者相辅相成。

比如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或在班级里讲话,要告诉孩子,只要想好了说什么、怎么说,大胆去说,任何人都是欢迎的。别的小朋友能做的事,你必能做到,而且能做得很好。孩子有准备地迈出第一步后,及时肯定,第二步、第三步就好办了。

为了在客人面前说话,可以先教他准备几句话,准备送茶送水,演练一下。当客人到了以后,鼓励他照着去做。客人的表扬,对他的言行就是一种强化。几次之后,就能大胆应酬了。

为了在班级大胆发言,可先请几个与孩子关系较好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练习讲小故事,一人讲一个。事先帮助孩子准备一个简短故事,讲了一次,下次就会勇敢一些。然后跟老师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他,事先让孩子准备好,回答之后,教师会表扬他,而且提出希望,下一次孩子就会跃跃欲试。也可以在孩子预习功课时,让他写出几个不懂的问题上课提问。班上有联欢活动时事先与老师联系,让孩子准备一个小节目,或者参加一个集体节目,得到锻炼机会。

为了让孩子培养自己办事的胆量,可以选择孩子能办的一件事,告诉他应该怎样办。他自己不敢去办,家长不妨陪他去,事情由孩子办。由小事到较大的事,由简单的事到较复杂的事,几次下来,孩子的勇气和能力都增强了。

总之,要针对孩子的问题,先讲道理并鼓励他,然后设计出具体的方案。只要家长下功夫,孩子胆小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3.孩子“闹心”,夫妻担心

问题困扰

我的孩子今年7岁,可让我不明白的是孩子年龄不大,可许多行为却令我感到奇怪,脾气大、烦躁、弄坏东西、打其他小伙伴,我实在弄不清楚,孩子无缘无故为什么会这么“闹心”? 这种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可是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纠正的措施吗?

分析解答

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3岁-7岁)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对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性较差。家长不能按成人的想法去主观解释孩子的行为,孩子看似不规矩的行为其实是他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而已,很多事他可能有感觉,只是不能说清楚,耐心而充满爱意地对待他,是帮他走过心理烦恼期的良好方式。

(一)反抗行为:需要适当引导

由于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感的发展,在某一时期他们会表现出极端的反抗行为。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幼儿的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和尊重儿童,适时地进行正确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二)发脾气:给予适当安抚

幼儿有时会大发脾气,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幼儿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还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或合适的方法表达其感受。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

作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家长应尽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于事后给予安抚。家长应注意不随意惩罚幼儿,同时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三)尿床:可能是紧张或疾病引起的

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不随意排尿,即遗尿症。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多由于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而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遗尿症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

对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做到不给小儿太多的压力,缓解孩子精神紧张情绪,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在晚饭或睡觉前减少孩子水分的摄人,夜间按时叫醒小儿排尿等。

(四)咬指甲、吮手指:为了寻找安全感

咬指甲和吮手指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该行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家长应积极寻找原因,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

(五)攻击同伴:缺乏宣泄情绪的途径

有些小儿在游戏时会表现出咬、抓或打伤别人等攻击性行为。这些小儿或因遭受挫折;或是模仿成人的行为;或为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等。父母和教师可在制止其行为后,带他(她)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己反省,学习控制自己。帮助孩子使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如运动、做游戏等,并帮助孩子获得群体的认同,决不可用体罚的方式粗暴对待。

(六)破坏性行为: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所致

有些小儿常因好奇、取乐、显示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旺盛无处发泄而无意中破坏东西,有的小儿则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愤怒或无助情绪而有意地采取破坏行为。作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原因,对孩子的好奇心不应加以抑制,对有意破坏的孩子应避免斥责和体罚,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正确指导。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闹心”的心理问题呢?一般来说,这些孩子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易与人冲突,语言发育迟缓;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的孩子害怕陌生环境、易紧张、孤僻、消极退缩、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视觉统合失调的孩子,阅读时易跳行,写字颠倒偏旁部首或数字,翻书页码不对;听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布置的作业;动作不协调表现为走路易摔倒;精细动作不良表现为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笨拙,手工能力差等等。家长要用心关注这些不良现象,并及时予以纠正。

★3.孩子总是跟我们作对,怎样克服他的逆反心理

问题困扰

我的儿子今年才十岁,平时我们对他非常疼爱,特别是爷爷奶奶更是关怀备至。他以前很听话,做什么事请教他别做他就不做了。可是最近却发现他老是跟我们做对,比如叫他别动电线,他偏要偷偷看看,“研究”一番,叫他睡觉或者写作业,他却非要看电视。这么小就不听话,长大了可怎么办?我们奇怪的是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却有逆反心理?古人说,小孩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请问如何帮他克服这种心理呢?

分析解答

从这个问题上能看出你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非常认真的。逆反心理是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些事物或结论产生的一种相反的反应情绪。逆反心理人皆有之,成长中的孩子尤甚。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要忽视这一心理,否则,您的教育很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呢?

遇事“婆婆嘴”。若在教育孩子时,事无大小,老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开始孩子会感到厌烦、无所谓,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说过头话。如总说别家的小孩比自家的小孩聪明,孩子偶尔做错了一件事就说他老是做错,甚至算旧账、揭老底等等。这些过头话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违反儿童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求知欲、好奇心强是青少年的宝贵特点,是他们勤于学习、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如果你采取“封锁”、“禁锢”的教育方法,以为孩子知道的事越少越好,那将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做法。我们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在真理和人格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那种诸如挖苦、讥嘲、辱骂,甚至体罚等等错误的教育方法,不尊重或者蔑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长要知道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他们心理走向成熟的反映。要让孩子知道出现适当的、轻度的逆反心理很正常,因为它是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独立的标志之一。

由于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硬对抗”心理,即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致使教育效果不佳,亲子关系紧张。那么,就要根据这些特征来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宜“疏”不宜“堵”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采取疏导的方法,其效果往往比简单地堵截、禁止要好得多。有此事情仅按家长自己的意愿,靠简单的禁止或快速的灌输是收不到好效果的,反而会禁止不止,欲速则不达。应当靠积极疏导、因势利导方能奏效。

(二)宜“褒”不宜“贬”

当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抓住时机恰当地、适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许。孩子在享受“成功的快乐”时,他的信心最足、心情最好、状态最佳,最乐于接受家长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克服困难,发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理想的完成学业,从而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三)宜“静”不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