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380100000067

第67章 关注孩子的学习(3)

如果是孩子平时成绩而非模拟考试成绩波动较大,家长不用过多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不稳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一般而言,每个班只有两三个同学能做到学习成绩很稳定。这除了有智力因素外,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意志力、心理因素等。导致孩子学习成绩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学习基础不牢固,遇到新知识衔接不上;换了老师或老师某些方面出了问题;孩子身体或心理上的问题。因此,遇到孩子成绩出现波动时,家长应多方寻找原因,不要简单责怪孩子,更不要讽刺和打骂。

如果孩子模拟考表现不佳,或者近期成绩波动较大,则要冷静分析原因。究竟是近期考试难度普遍较高,还是最近孩子情绪不好;究竟是模拟考时身体不适,还是确实实力有所下降,这些都要客观分析后,分别给出针对性的调适。

从心理上来讲,考试波动有很多原因,有的是自己的原因,如心理波动,或是学习上的放松都可以导致考试波动。也有其他的因素,有的客观因素可能是这样:就是学生实力太平均,轮换坐庄这也是有可能的。其实要保持自己的名次也是有技巧的,除了要努力学习之外,要理解名次的意义,这样在心理上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也就在主观上减少了波动因素。

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迎考的最后阶段,对于每次测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家长都应在尊重孩子成绩的基础上和孩子探讨如何巩固和加强优势学科,改进和提高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科。尤其是当孩子失败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如何合理地看待失败的结果,不要任意推断,把一时的失败推断为最后考试的失败和孩子今后前途的失败;不要以偏概全,把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足误认为全面的挫败,造成孩子整体信心的丧失;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横加指责,指责不仅难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且会引发家长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境低落,并且构成恶性循环,成为对孩子持续性压力的来源。

但是,家长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功课很好,一逢考试就紧张,成绩突然下降,这就要找主观方面的原因了,孩子可能遇到了心理问题。比方说,孩子一进考场就非常紧张,恨不得掉眼泪,或大汗淋漓等等。如果这样,孩子就有心理障碍了,严重的可以找心理医生咨询。一般情况下,这是高考渐近,战前气氛渐浓,孩子开始感觉到压力增大所致,家长要考虑开始给孩子减压了,和孩子谈谈心、散散步或到野外游一游,打打篮球。

每当孩子的成绩出现较大波动时,家长一是要耐心与孩子多交流,了解是孩子身体还是心理上的原因,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其次是与老师交流,主动配合老师分析具体原因,共同拿出解决的方案。

★9.儿子今年高考,如何帮他选择合适的专业

问题困扰

儿子今年高考,我是一个公务员,想让孩子报一个与行政管理有关的专业,等毕业后有机会从政。可是孩子的志趣不在这里,他从小立志做一名科学家,所以特别想报技术类的专业。在这一点上我跟孩子谈过话,可是始终改变不可他的观点。我希望他报一个离家近的学校,但是他却偏要报一个远离家庭的院校,说是实现自己独立,不想让家人过多干涉他的生活。眼看高考来临,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填报志愿。

分析解答

天下父母是都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是中国父母们的共同愿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将来能成为栋梁之材。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些家长还固执得有些过分。其实,高考志愿终究是孩子的志愿,该由孩子做主。作为家长和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和分析,提供一些指导意见是应该,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包办代替,由家长或学校老师说了算。

在填报志愿整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只做参谋该做的事。

(一)家长当好参谋。对于孩子平时的学习水平和发展潜力,特别是其考试成绩在班上、学校内处于什么水平,在全省又处于什么位置,能考取哪一层次的高校等问题,一般说来,班主任心中最清楚,能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二)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家长对孩子据此作出的志愿选择应该尊重。

(三)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之前,要作好如下的准备,才能提出中肯的指导意见:

1.全面了解各级招生政策规定,认真分析当年的招生形势;

2.与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分析考生的竞争实力和所处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分析拟报高校在本省的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以及近几年的报考人数、录取分及一志愿录取率等情况;

4.了解孩子的志向及大体意愿。

家长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在孩子选择志愿时加以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什么专业、是否到外地学习等问题上,家长都应表明态度。而子女就读大学,将意味着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有的高校和专业国家会发给补助,但大部分没有,学生的费用要全由家庭承担。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更应当仔细考虑这个因素,以免入学后因经济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苦恼。家长应与孩子进行充分全面的讨论沟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

在填报志愿时,家长不宜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职业倾向强加给孩子,因为家长不一定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而且有时候家长也会有盲从心理,所以要切忌急功近利。家长可以提建议,但主意最后必须由孩子自己拿,不要随意干扰孩子。以免孩子进大学后,学无兴趣,耽误自己,抱怨父母。

不能等到快高考时,才按照你的思路要求孩子,平时的交流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对你敬佩和信任,他才会比较尊重你的意见。例如,引导孩子关心时事,了解社会现实,而不是只扎在功课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读死书。我每天都让孩子看看新闻节目,还在吃早餐时读报纸给孩子听。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学习,让他在不经意中,就轻松地将那些与高考有关的时事和国内外新闻记了下来。而且,也让孩子变得成熟和理性起来,在确定自己的未来目标时,会考虑到现实因素,而不只是凭感觉或冲动。

此外,还要提醒广大家长的就是,作为家长,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一切顺利,但毕竟,书是孩子在念,志愿也该是孩子的志愿,孩子的路,要由他自己去走,我们做家长的,只能帮助他们顺利上路,但不能代替他们去面对人生。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也许会有矛盾,这时候切记不能以家长的身份来强行压制孩子,更不能包办代替,或者撒手不管,而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毕竟,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要孩子过得好!

★10.女儿高考失利,不知是否该让她复读

问题困扰

女儿平时成绩不错的,学习也很刻苦,但是今年高考期间由于身体不适,加之压力太大,她发挥的很差,结果距本科失之交臂。女儿现在还未从失利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征询她对自己将来的意见,她也拿不定主义。复读不一定来年一定就能考上,可是就业吧,毕竟她还小。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分析解答

让我们看两个例子。冯宇宁家境贫寒,学习很刻苦,2001年,他以中考成绩530分的成绩考到西安。四年来学校一直减免了他的学费、杂费和住宿费,他一直享受着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去年,他的高考成绩是675分,但由于他只报考了北京大学一个志愿,结果落榜了。报考的失误并没有让冯宇宁灰心和气馁,谁能想到,他竟然成为陕西省第一个从民办中学走出的高考状元。

苗琳涓的复读生涯是在众志公学度过的,第一年的高考失利和随后一年的紧张学习让她充分明白了一个道理:“高考不承认智商,只承认汗水,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复读生活苗琳涓过得很扎实,她每天重复着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这一年她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2005年,她以乌鲁木齐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只要自己有恒心,复读虽然耽误了一年的时间,但也不是一个不可选择的途径。关键是看考生自己是不是愿意真心刻苦复读。

哪些孩子不适合复读呢?

(一)不复读型

孩子对这件事其实有自己的看法,父母的刺激并不能让他心服口服。所以,如果强行被送去复读,肯定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以“破罐破摔”作为对父母的“报复”。逼出来的复读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不想再念书

(三)自我控制能力差

有些考生之所以高考没考好,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首要原因。他们经不起引诱,不是上网就是玩游戏,或是从事其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老师、家长多方的督促、批评和教育都难以改变。

(四)有突出特长但学习基础很差

这类学生由于底子太薄,即使复读一年,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什么样子的孩子适合复读呢?

(一)强烈要求复读

有些考生要求复读,既不是父母强加的意愿,也不是反复劝说后的勉为其难之举,而是自己因为渴望提高成绩、渴望上大学而作出的选择。

这样的复读生对自己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学习愿望。他们进入复读班后一般都会埋头苦读,第二年考试时,多数人都能够考入较为理想的大学。

(二)高考时明显失误

有些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比较稳定,而在高考中由于种种原因明显失误,与原来的成绩差几十分甚至上百分。这种失误不是学习实力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

还有些考生,由于考试技巧等原因造成了高考失利。例如有位考生看到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题的分值较高,就先去做那道题,可是做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做出来。一方面舍不得抛开,另一方面又惦记着前面后面的题都空着,心里很矛盾。最后,不会做的没得到分,会做的也白白丢了分。

这类考生只要总结经验教训,把握考试技巧,第二年一定会比第一年考得好。

(三)肯吃苦

复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体力上、心理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有的考生就有一股犟劲儿,有执着的精神。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肯吃苦,肯下功夫,敢于坚持和拼搏,这样的考生很适宜复读。

(四)有潜力

有些落榜的考生,智商不低,能力也不差,就是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因为能力和基础都有,荒废的学业还能补回来。愿意“改前非”的学生应该去复读,给自己一个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