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难题咨询手册
1380100000096

第96章 不应有的行为举动(2)

王小姐的“毛病”,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又称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现为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特别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具有这种人格的人的最大特点是做作、情绪表露过分,总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类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种年龄层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般年龄都在25岁以下。

表演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朗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表演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也可能是本类型人格产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喜欢引人注意,而且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

第二,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

第三,情感极其容易发生巨大变化,容易有情绪起伏。

第四,常常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第五,高度的以自我为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的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

一般来讲,此类型患者的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形成而症状减轻。但这不能保证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还有可能发生歇斯底里症状。

对此类型人格障碍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并加以治疗:

(一)帮助患者提高认识

帮助她们了解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我膨胀,放任自流,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二)教会她们自我调整情绪

表演症型人格的情绪表达常常太过分,旁人常无法接受。所以具有此种人格的人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对他们提出的看法,千万不要反驳,相反,听取意见以后要扪心自问,弄明白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予以改进,而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对无意识的表现,可将其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不时地自我提醒。此外,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三)将自己的才能升华

如前所述,表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我们不妨“将计就计”,让她们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淤积能量到表演中去得到升华。事实上,许多艺术表演都有一定的夸张成份,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中去,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去打动他们。因此,表演型人格的人投身于表演艺术是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总之,对于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或者有这个倾向的人来说,关键在于认清自己的行为缺陷,在适当的时机,还可以发挥自己的表演才华,投身演艺事业。完全没有必要自暴自弃。

★6.他为什么老是模仿戏装演员的穿着和动作

问题困扰

李先生,26岁,在一家建筑公司作吊车司机。他在几年前并无特殊原因而逐渐表现喜好模仿戏装演员的动作和说话语气。经常身着戏装或红色的毛衣,头扎鲜花,抹口红,打扮自己,行为举止女性化。同时容易发脾气,自己的愿望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表现情绪烦躁,甚至打人。变得非常自私,把家里电视机和洗衣机搬至自己的房间,不许别人使用,并常紧锁门户,防止他人进入。

分析解答

对于李先生的状况,心理医生得出结论认为,此系一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障碍,又有学者称其为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从这些同义术语的字面含义中即可看出,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关于癔症型人格与癔症的关系,过去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但临床观察发现,癔症病人的病前人格为表演型的仅为五分之一左右,而且一些明显的表演型人格病人可能终生都不发生癔症,此情况表明表演型人格虽有癔症有关,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现在普遍倾向于使用“表演型”而回避“癔症型”,以达到将“癔症人格”与“癔症”分开之目的。

国外有报道表明,这种心理症在成人人群中的患病率为五十分之一,而妇女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两倍。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幼年创伤性体验,家庭因素、文化影响等。较多发生于少年期后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逐渐趋向成熟,至中年达到明显缓解。

依照我国学者研究,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第一,符合人格障碍的一般诊断标准;第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包括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需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注意;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于核对。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感情多变、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常希望领导和同事表扬和敬佩自己,愿出风头,积极参加各种人多的活动,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戏剧化来引人注意。他们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恶来判断事物,喜欢幻想,言行与事实往往相差甚远。

对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进行治疗是很必需的。对他们的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使他们偏离的人格得以纠正。

★7.她为什么喜欢看恐怖电影

问题困扰

郑某今年刚刚二十岁,有一天她和哥哥去看电影,在路上两人聊起自己最喜欢的影片,结果发现大多数都是恐怖片。哥哥问她为什么会喜欢看这些片子,郑某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而且每次看恐怖片,她都吓得要命,可郑某就是喜欢看恐怖片。明明被吓得半死,却又乐此不疲,郑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生怕自己会有一些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

分析解答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喜欢自己吓唬自己。这种现象很常见。在讨论郑某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生生活中其他一些追求惊险的方法:有人喜欢看恐怖电影,有人喜欢听鬼故事,有人喜欢坐过山车,还有人喜欢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挑战自身的项目也就是所谓的极限运动,如攀岩、滑翔、冲浪、蹦极等。有些人为了追求心跳,甚至不惜拿身家性命冒险,比如炒卖股票和期货。总之,人们喜欢动用形形色色的法子来“吓唬”自己。

从生理上来说,人们一旦察觉危险,能够在几毫秒内触动全身的紧急反应,在体内产生一种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荷尔蒙,那些“压力荷尔蒙”会关闭体内非紧急的功能,如消化和免疫能力,集中指挥体内的各种资源进行作战或撤退,同时还会作用在大脑上,使之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这种在体力和脑力上的急速提高被称为“肾上腺素激发”,因为肾上腺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无论你在丛林中碰到狮子,还是在电影院中观看恐怖片,身体都会产生类似反应,处于极度兴奋和紧张中。而且,这种反应比人类社会的历史还要久远。当远古的人类为生存而斗争时,这种恐惧反应加强了人类抗御洪水猛兽的本领。

恐怖电影在观众没有实际危险的情况下,营造出五花八门的恐怖情景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同时又让人在危险与死亡的极度体验中感受到安全可靠,暂时达到一种宣泄和放松,因而具有无穷的魅力。那些娱乐活动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体验一下人类祖先曾有的快感。当我们被极限运动吓得两腿哆嗦、一身冷汗,经历了一场意志和毅力的考验后,我们和我们的祖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点点的连接,达到一种本性的回归。我们好像被注入了勇气,重新拥有了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并体会到那种挑战成功的欢欣鼓舞。

成人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挑战,青少年所处的年纪也许已经感觉到了部分压力。专家建议,现在青少年急需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所以与其通过放松技巧来克服压力,倒不如激励自己去面对充满压力的环境,而看场恐怖电影是个不错的办法。现代人压力较大,往往喜欢寻找排解压力的途径,恐怖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而美国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专门的调查,发现15岁-20岁的青少年尤其喜欢追求惊险、刺激、冒险的事物和行为。因为他们发育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能量需要得到排解。对他们而言,常规的排解方法是体育、文艺活动,此外,追求冒险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更容易吸引青少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适度的刺激对心理有好处,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可承受的恐怖程度不一样,刺激过度会损害心理健康,所以还是要当心的。当青少年在恐怖文化中得到刺激的快乐后,他们容易对此津津乐道,并用语言或形体再次表现,在同伴中传达自己的感觉。而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能否融入同伴群远比能否和父母交流更让他们关心,如果不能在同伴中表现自己,就会“丢面子”,所以一些学生就算心里害怕也要坚持了解恐怖文化。从正面看,一些刺激的影碟和书也是放松调剂的一种方法,可以放松身心;但如果长时间沉溺于此,就会成瘾,造成心理问题。如果用来吓唬同学,就更走入了歧途。

中学生需要在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学会几种本领:辨析事物对自己的成长有利还是有害的本领;学会在众多文化产品里面选择精华,去除糟粕的本领;更要培养自我控制力,随时提醒自己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应该采用正常的发泄途径放松自己,而不能够一味地追究过度的恐怖刺激或者追求血淋淋的视觉冲击,一面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8.他为什么总是喋喋不休

问题困扰

有这么一对兄弟,弟弟约二十岁出头,整天好象遇到了什么高兴事,笑容可掬。经常向别人宣称自己是广州大学的高材生,已硕士毕业,现正任广州某集团公司经理。下次见了别人又宣称自己是某家具城的老板,让别人都去自己那儿买家具,并保证每人都给予六折优惠。弟弟的这种情况每天可见。虽然其话语滔滔不绝,但言语中又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分析解答

心理医生根据以上叙述断定这名健谈者很可能是位躁狂症患者。

躁狂症是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表现有三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