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替代
13893300000001

第1章

来源:《清明》2016年第06期

栏目:中篇小说

许多人以为时间总是公正的,事实却并不如此。在同一段时间里,有人在成长,有人却在变老。余光明一直以为自己与时俱进呢,至少他不承认自己是落后的。他把自己的老成,当成了“成长”。他记得当初在得知乡下的侄子考上大学时,内心是多么的高兴啊。他几乎逢人就说,他的侄子考上了大学。整个机关里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了。甚至,有天他走在政府大院里,有个和他平时并不怎么熟悉的人都问:“老余,你的侄子考上大学了?”由此可见,老余宣传的广泛了。

“你天天吹,天天吹,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妻子也曾经非常不满地说,“现在考个大学是个多大的事呀?你有那劲头,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儿子吧!”妻子的话,算是当头棒喝!他这才意识到现在考上大学,真的不算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和他当年考上大学时相比,已经没有可比性了。

当然,考上大学总是一件好事。但等到侄子真的来到省城上大学了,尤其是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余光明就高兴不起来了。他看侄子越来越不顺眼,觉得他太浮躁了,而且相当不成熟。他甚至觉得侄子还不如老家来城里打工的农民工稳重可靠,因为他总是动不动就辞职。谁都知道,现在的就业是非常困难的。每年从大学校门里出来无数的毕业生,真正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非常不易。他却一辞再辞。余光明当时甚至觉得他这个侄子这辈子完了,不会有任何的出息——书是白读了。他真的害怕,怕他一辈子在城里这样混下去,吊儿郎当的,一无所成。那样,他就可能成为自己的负累。而他自己哪有能力,背得起他这样的负担!

侄子的几次辞职,都没有和他商量。有一两次,他甚至是毫不知情,事后好久才得知,都是他主动问起,侄子才“顺便”坦白的。最后一次他说到辞职的时候,余光明真的有点火了。但他在电话的这一头忍住了。电话里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但他能推测出侄子的样子,轻描淡写,满不在乎。这已经是他的第N次辞职了,工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哪,动不动就辞职,这事对余光明这样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余光明想到自己年轻时,多么渴望有一份工作哇。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加高考,录取率很低,真正的千里挑一。余光明连续两年都没能考上,当时都快要发疯了。他是村子里少数几个参加高考的学生之一,从小成绩就不错,所以虽然家里很穷,但还是支持他,然而两次都失败了,对家里人打击挺大的。父母失望都放在心里,嘴上不说。余光明后来觉得,自己过早就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现在的年轻人和他那个时候根本没法比,当时他都怕见人,觉得村里每一个人的眼里都是讥诮。家里也快供不起他了,他成了村里最没出息的人,不仅没出息,而且,可耻!村里没人相信他可以考上大学,既然两次都没考上,还有什么希望呢?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看,只会越考越糟——参加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多,试卷的难度也一年比一年更大。最关键的是,他的心态会变坏。

那个时候,他真的是灰头土脸,完全没信心,自己也想放弃了。要是万一再考不上呢?他不敢想。浪费家里的钱财,结果又是落榜,这会非常非常糟糕、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的。乡村里,对于道德有许多和城市相比不一样的内容和标准。他不敢再继续下去。然而,这年的秋天,他和父亲一起去镇上卖稻子时,遇见了初中时的老师,那是一个数学老师,曾经认为余光明是他最好的学生。老师买下了他们家刚打下不久的新稻子,那稻子还没有完全地晾干,散发着一种潮湿的清香味道。说到余光明的情况,老师既像是安慰、又像是劝说,对他父亲说:“事不过三,你再让他努力一年吧。”

就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余光明的命运。第二年,他居然考上了,虽然只是一个专科学校,但那个学校却是在省城里。而且,最后他居然幸运地留在了省城。在当年,那是多么不容易呀!简直不敢想象。

如今的户籍管制放开了,大学生们可以随意去留,所以,侄子毕业后就留在了省城。他不愿意回到乡下去。像侄子一样飘荡在城里的大学生很多,反倒是一些有点关系和后台的,愿意回到原籍地去。他们会通过一些关系,进入比较好的单位。这样的变化不过是一二十年的时间,时间是直线的、无限的,空间是混沌的、有限的,但社会的变化在时间与空间里发生了奇妙的倒转,在城里打拼的青年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的微不足道,他们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还不如技工。

“有份工作就好啦!”当时他对刚找到第一份工作的侄子说。有工作,就意味着有一份工资,有了工资,就可以有饭吃,有衣穿。在这个城市里,有饭吃,有衣穿,慢慢就会再发展,慢慢地立住脚跟……脚跟站稳了,那以后就再谋求更好的发展。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但侄子的头脑里显然并没有这样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