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文庙
13910700000003

第3章

草草吃了晚饭,徐志红破例没有陪老婆到河堤上散步,说了声到办公室看稿,径直出了门。

他要去见《西川日报》第一任老总向泽远。

在西川,徐志红几乎没有朋友。每当遇到难题,他唯一可以问计的地方就是向泽远。

向泽远与何文栋是同时来到报社的。那时报纸刚刚筹建。组长就是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向泽远。何文栋同志和宣传部的新闻科长兼地委报道组组长周大光同志都是副组长。何文栋是行署办公室的秘书科长,算是西川著名的笔杆子了。他们后来分别当了正副总编。再后来徐志红来了,新闻科班,又是从北京回来的,向泽远格外器重,很快就让他当了总编助理。有一次,向泽远出差,徐志红是唯一的随员。他告诉这个自己颇赏识的部下,你今后对何文栋要小心一点,这烂虾子很阴暗,很刻薄,肚皮里的名堂多得很哦。

从此,徐志红对向泽远言听计从,自觉与何文栋保持了距离。后来提他当了副总编,更是把向泽远当老师甚至父亲一样尊敬。

进入九十年代,西川市到处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很遗憾这时的向泽远同志没有能经受住考验。他太喜欢女人。不管官员、老板、部下还是业余小通讯员,只要请他玩他来者不拒。几乎每天晚上,他都泡在娱乐城里,和小姐们打得火热。后来他越来越放肆,大胆。为了显摆,还大大方方地给人家发名片,甚至在搂着小姐的同时,经常举着砖头大的大哥大给部下发号施令。那些日子,阴暗的包间常常就是他晚上的值班室。

那年夏天,报社要对破旧的文庙进行内部改造和装修。工程开始前夕,老板在西川大酒店请向总吃饭。饭后,老板在他耳边说,向总您今天特别高兴,喝得稍微多了点,我给您开了个房间,找个美女按摩一下。

向总那天的确喝得有点多。当警察破门而入,将他与小姐在床上抓了个现行时,他还满不在乎,说,我是《西川日报》的党组书记、总编辑向泽远,我和你们何局长李局长周局长都是好朋友。我的大哥大呢?我要给他们打电话!

警察一胖一瘦。瘦警察递给他一支烟,打火机当的一声,凑到他面前,点燃,毕恭毕敬地说,没事向总,我们知道该怎么办,哪里还需要麻烦领导。

旁边的胖警察将一个硬皮夹子翻开,送到向泽远手上,说,向总,您是一个很耿直很大气的领导,只需要在这上面签个字就可以了。

醉眼朦胧的向泽远同志,连夹子上那张纸也没有看清楚,就在胖警察指点的地方潇洒地签下了自己的大名,感觉与平时行使老总权力,在报社文件上签字没有两样。

一个星期以后,《西川日报》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地震发生了。向泽远因为道德败坏,嫖娼,被撤职,开除党籍。并且,行政级别连降两级。《西川日报》总编辑由何文栋同志接任。同时,在原《西川日报》城市版的基础上组建独立的《西川晚报》,由周大光同志任总编辑。

何文栋同志任总编辑后,报社的装修工程仍由那个老板做,只是造价比向泽远还高。大家都说,何文栋和老板联手设套将向泽远拉下了马,真是一箭双雕,升官又发财啊。

聪明一世的向泽远,得意忘形的时候,全然忘记了旁边的何文栋。

向泽远现在住在东河坝的一个老旧的居民区。徐志红到时,他老伴华阿姨显得有点受宠若惊,忙将他让进门,一边亲热地向里面喊,老向,志红来了。同时,又是递水果,又是泡茶。

的确,向泽远家实在寒碜。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更没有任何说得上奢侈的东西。华阿姨正在看的电视还是老式的长虹。她递上来的苹果肯定也是小贩的处理货。

徐志红知道,向泽远又在里间爬格子。退休以后,他深居简出,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一点应景的豆腐块文章。不过,他名声不好,加上何文栋可能封杀,所以他的文章都是署上笔名后悄悄拿给徐志红处理。有时候他写得多了,徐志红就帮他另外安上一个笔名。至今也只有徐志红知道,在那些署着“南山”、“江河”等等名字的关于西川历史掌故、古今名人逸事的小文章背后,躲着的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向泽远。

才两个月不见,向泽远又老了一大截。头发全白,身体因为佝偻而显得萎缩了许多。徐志红抓住他伸过来的双手,冰凉,一把骨头。

徐志红喊了声,老领导,您老人家好啊。向泽远知道他有事要说,就把他让到竹沙发上,说,志红,来,我们好好摆龙门阵。于是,徐志红就坐下来,把当时在何文栋办公室看见的情形述说了一遍。

向泽远听了,有些兴奋,脸色潮红,神态几乎又回到了当老总的当年。他慷慨激昂地说,他是太嚣张,太色胆包天啦,大白天也敢在办公室搞流氓活动!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回绝不能轻易放过他!

但是,接下来到底怎么办,向泽远并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向纪委举报?向组织部反映?都不现实。这些年,报社内部匿名告何文栋的还少吗?他还不照样在台上?并且,只要谁身上有那么一点蛛丝马迹,都会招来他加倍的报复。要徐志红站出来,去具名检举,拿他这个鸡蛋去碰何文栋这个坚硬的大石头,他绝对没有这个底气。

并且,徐志红你有把柄吗?没有。有证人吗?没有。那么,你仍然是何文栋手下一个有职无权干苦力的副总编,只要他愿意,他照样想怎样收拾你就怎样收拾你。

喝了几口水,剥了几颗瓜子,搜肠刮肚说了一些话,徐志红感到再也无话可说,只好告辞。

已经出门了,向泽远又把徐志红叫住,塞给他几篇稿子。那是老头子专门瞄准重阳和国庆这几个节日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