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正式对外宣布,为尽早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决定招收少年班学生,并在全国率先恢复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1978年3月25日这天的早晨,科技大学的校园里荡漾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意。笔直的林荫道上枝叶葱翠,到处是精神焕发的青年学子,他们背着书包,夹着书本,年轻的脸上漾溢着像朝阳一样的热情,也漾溢着对未来的向往……与此同时,在广东省与香港交界的某地,一批准备“逃港”的年轻人也刚被有关方面劝说回来,经过严肃教育,被遣送回原籍……同样是在此刻,一列从东莞樟木头开出的运兵车也正在朝着广西桂林的方向飞奔。封闭的车厢里坐满身穿簇新军装的年轻人,他们一个个还稚气未脱,强壮的身体被青春的活力和抑制不住的兴奋绷得胀鼓鼓的,从脸上的表情和举止透出的气质可以看出,有的是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学生,有的是青年农民,也有的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大家虽然都来自东莞,但此前并不熟悉,所以这时坐到一起就相互询问着彼此的情况,响亮的说笑声和歌声充满整个车厢……这时,一个面色红润的年轻人站在微微拉开的车门前,朝远处眺望着。他中等身材,强壮结实,脸上坚硬的线条勾勒出一种执着而又不服输的刚毅性格。列车带起强劲的风迎面扑来,路边的树林飞快闪过,远处缓缓移动的群山绵延起伏,像巨浪一样波澜壮阔地冲向天空,几抹被朝阳染红的云彩像一支大笔在蓝天上一挥而过留下的痕迹,看上去气势恢宏……年轻人不时抬起手,摸一摸自己脖颈上的风纪扣。身上崭新的军装还散发着棉布的香气,绿得发亮的颜色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激动和兴奋。
终于穿上这身军装了,终于成为军人了……
2
砰——!在年轻人的记忆中,突然响起重重的一声。这是他冲到生产队的办公室,撞开房门的声音。父亲是干部,担任过村里的副书记,他坐在办公桌前正在写着什么,这时抬起头,看看突然闯进的儿子问,国平,有什么事吗?国平是他的大号。父亲曾告诉过他,当年父亲出生时正是日军侵华时期,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因此,在他出生时,父亲就特意为他取了这样一个祈祥而又希望国泰民安的大号。
老爸!您……要去替我说话!
叫国平的年轻人气呼呼地说。
父亲被他这没头没脑的话闹愣了,沉了一下说,你现在已经担任生产队里的辅导员,也是村干部了,怎么还这样冒冒失失的?有话可以好好说,吵吵嚷嚷的干什么?
我……要去当兵!
当兵?
对!您是知道的,我早就想去当兵!年轻人忍不住声音越来越大,您和我叔叔都曾是军人,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我现在的心情您应该理解,这件事……您一定要管!
父亲没再说话。
父亲已经明白了,儿子从小就想去当兵,这应该是从自己这里继承的秉赋。父亲当年和兄弟一参军就当了志愿军,曾去参加过抗美援朝,硝烟弥漫的战场炼出了强壮的体魄,也炼就了刚毅的性格。因此,他们两兄弟的这段一生都值得骄傲的光荣经历也深深影响了儿子,一直令他羡慕不已。可是……父亲看一看儿子,沉了一下问,你为什么想去当兵呢?儿子立刻响亮地说,当然是为了保卫祖国,像您和叔叔一样,穿上军装去打仗!
父亲看着面前还充满稚气的儿子,笑了。
年轻人不服气地问,您……笑什么?
父亲说,当兵,可没有这样简单啊。
年轻人气呼呼地说,还有什么难的吗?
父亲说,部队是有严格纪律的,可不像在家里这样轻松自由,而且要做一个军人,必须不怕艰苦,甚至要有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你想过这些吗?
当然想过!
年轻人立刻不假思索地说。
父亲这时才问,你不是已经报过名,体检也合格了吗,还要我去替你说什么话?
年轻人告诉父亲,虽然自己体检已经合格,可是村里有很多年轻人报了名,体检合格的也很多,而这次只有两个征兵指标,竞争很激烈。年轻人又告诉父亲,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又有人提出来,说自己在家里是老大,与下面的弟弟年龄相差很多,如果自己参军走了,家里就没有主要劳力了,按村里掌握的政策,是不适宜去当兵的。年轻人气哼哼地说,他们分明是在扯理由,存心不想让我去么!
父亲听了,没有说话。
年轻人看一看父亲脸上的神色,又嘟嘟囔囔地说,我还这样年轻,反正不想呆在家里,如果不去当兵,难道……难道您还让我去逃港?
父亲听了,立刻威严地看了儿子一眼。锦厦村离香港很近,最近村里又有几个想去逃港的年轻人被遣送回来。当然,父亲相信,自己的儿子绝不会去做这种事。父亲还是了解儿子的。当时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参军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向往,尤其是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出色,又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愿望也就更是自然而然。父亲当然还记得,儿子初中毕业时才14岁多一点就来生产队里参加劳动。那时年龄小,力气还没长成,就在生产队里放牛。但尽管如此,要求上进的性格还是让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别人早晨还在睡觉,他就已经起来读书,练毛笔字。就这样,到他16岁时,就被安排到生产队当了辅导员,平时也写一写文章。那时村里的有线广播是惟一的宣传媒体,他将村里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值得宣传的事写成表扬文章,在有线广播里播一播,渐渐地远近也有了一些名气,都知道在锦夏村有一个能写会说的小记者。
再后来,他还在队里当了组长,领导三十多个社员。
3
父亲当然知道,儿子国平的确具有当军人的潜质。
就在两年多前,他曾经奋不顾身地从水里救了两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他当时也才十七岁。这件事在当时传遍整个公社,上级领导甚至号召全镇的人都来向他学习,这件事让父亲也感到脸上很有光。那是刚刚割罢稻谷的季节,天已有些炎热,一些喜欢戏水的孩子就去河里游泳。锦厦村紧靠珠江口,是一个河岔纵横风景秀丽的水乡。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闸下面,有人放置了一张鱼网,这样有小鱼顺流而下就刚好可以用网捉住。当时有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在河里游水,一不小心就被很急的水流冲下河闸,牢牢地卡在水闸和鱼网之间。当时村里的很多人都听到了呼救声,父亲也听到了。父亲远远地看到,正在附近干活的儿子国平扔下手里的农具就朝那边飞奔过去。事后他才听儿子说,当时他没有过多考虑就跳进河里,奋力游过去拉住其中的一个孩子,把他一点一点地拽上来,再推到岸上去,然后又朝另一个孩子游过去。但这个孩子的年龄更小,由于害怕已经没有了一点气力,而他这时由于是逆水往上游,也已经没有了气力,身体正在一点一点往下沉,但他还是拼尽全身的气力朝那个孩子游过去。幸好这时附近的人也都赶过来,才帮他将这个孩子救上岸来。父亲想到这里,微微点了点头。父亲相信,如果自己的儿子真去部队,也一定会是一个好兵的……
运兵军车的汽笛一声长鸣,隆隆地驶上一座高架铁路桥。桥下的江水奔腾着,飞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年轻人低下头,爱惜地用手掸一掸军装上衣的前襟,轻轻地哼起了歌:
我是一个兵
来自老百姓
……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从上小学时就会唱,但这时唱起来,却感觉不一样了。
此时,他的心也像这列飞驰的军车,奔向群山之外,奔向更广阔的前方……
这个年轻人绝没有想到,也就从这一天,从他穿上军装,踏上军列,奔赴绿色军营的这一刻,他就将自己的一颗心乃至生命的全部都交给了军营,也交给了“军人”——这个光荣、响亮、威武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称号。他将一生都与这个称号结下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