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这是一个鲜活的城市,充满魅力的城市,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她地处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最东是清溪银瓶嘴山,与惠州相连,最北是中堂大坦乡,与广州和惠州为邻,最西是沙田西大坦西北的狮子洋中心航线,与广州隔海相望,最南是凤岗雁田水库,与深圳接壤。她不仅处于广州至深圳的经济走廊中间地带,还毗邻香港和澳门,这就决定了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是的,这个城市就是东莞。
我第一次来东莞深入生活,立刻就被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活力吸引住了。当时正值冬季,北方已经天寒地冻,而这里却是风和日丽,一片生机盎然,站在街上一眼望去到处是盛开的鲜花,来来往往的年轻人也都身穿色彩鲜艳的在北方只有到四五月份才能见到的时尚春装。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来自北方的人初到这里,都会立刻喜欢上这座城市……
随着对这座城市的深入了解,我知道,这里属珠江和东江的冲击平原,土地肥沃,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她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3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2042.6毫米,是一个空气湿润,气候宜人的地方。这里地势自东向西倾斜,有许多丘陵台地,依山傍海,海岸线包括航道在内有一百多公里,而且盛产水稻,还有香蕉、荔枝、龙眼、菠萝以及橙子和柑桔等岭南水果。
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的东江沿岸就已经有原始人居住。春秋战国时期,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到东汉顺帝年间,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又分增城立东官郡。这也就是这里曾叫“东官”的来历。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又重新分属番禺和增城。如此反复几次后,至东晋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331年,东莞始立县,称宝安,到唐肃宗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才改名为“东莞”。相传,当时因境内盛产一种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
东莞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150多年前,林则徐曾在这里的虎门销烟,为中国近代史写下有力的一笔。可以说,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成千上万的东莞人在抗日峰火中不屈不挠,出生入死,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浴血奋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这里成为南粤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东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曾属东江行政区管辖,后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将这里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从此,这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就驶入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这里的人们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抓住改革开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了在全国少有的跨越式发展。一是综合实力的跨越,二是经济结构的跨越,三是人民生活的跨越,四是社会建设的跨越,五是城市发展的跨越,六是国家贡献的跨越。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在这里诞生,第一座由民间集资的大桥和市建高速公路在这里建成……今天,这里的制造业已经名扬天下,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玩具之都”、“世界鞋业之都”和“世界电脑之都”。现在已流行起一句形象而又俏皮的话语:东莞塞车一时,世界电脑涨价!通过这句玩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可见东莞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现在,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座城市的发展就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9月4日公布的结果,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东莞市二十八个镇全部榜上有名,在全国是千强镇最多的地级市,其中虎门镇名列千强镇第一,长安镇、塘厦镇分别居第三和第五,常平、厚街、凤岗、清溪、寮步、石碣、石龙和樟木头等八个镇进入百强镇之列。
这还仅仅是2005年的统计……
近些年来,社会上有一种看法,似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文化反而越不发达,人情也会越淡薄,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这里也就会成为文化和人情的“沙漠”——当然,显而易见,这种“沙漠说”主要是指广东一带经济发达地区。
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东莞这个城市,以她自己的发展状况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片面性。这些年来,东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而且,与此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双拥工作方面也做出了令全国瞩目的骄人成绩。据东莞市的一位主要领导介绍,东莞市委、市政府在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一直扎实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丰富共建内容,拓宽共建领域,改进共建方式。这几年来,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全市已有军民共建点417个。这些共建点80%以上被镇、街以上政府和部门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5
东莞历来就有着“双拥”的光荣传统。
东莞“双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的时期。当时东莞的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中学生都积极参加模范队,大岭山的群众还从人力、物力上积极支援抗日武装队伍。正是在大岭山和周边东莞人民群众的支援下,抗日模范壮丁队才打下了“百花洞”等一系列胜仗。后来的东江纵队,与东莞人民群众更是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部队热爱群众,群众支援部队,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东江纵队也成为抗日的一支劲旅。新中国成立以后,东莞作为南粤边陲,先后有陆海军兵种的部队驻扎在莞城、虎门、石龙、黄江和樟木头一带。据老人们回忆,当年驻守东莞的部队就很受当地政府和群众拥戴。那时每当有部队的吉普车在村口经过,孩子们总会高兴地追着军车跑,嘴里喊着“大军叔叔好!大军万岁!”而部队在帮助驻地维护治安,抗洪救灾,兴修水利,训练民兵和帮贫扶困等方面,也做出重要贡献……东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83年9月9日,九号强台风登陆虎门的那一次。暴潮袭击沙角河仔村等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海军沙角部队派出800多名官兵火速救援,7名战士在惊涛骇浪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是的,正如东莞的人民群众爱戴驻军,驻莞部队的官兵们也同样热爱当地群众。这就是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这也就是真正的双拥……2008年初,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雪封路,广东省韶关等地遭受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危急时刻,东莞驻樟木头的宝山部队数百名子弟兵立刻赶往韶关抗冰救灾。这些军人牺牲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时间,11个小时只吃一小块压缩饼干,一天只睡4个多小时,手脚和身上满是冰疮……仅就最近4年的统计,东莞驻军支援地方累计出动官兵近5万人次,投入劳动日2万多个,扑灭火灾30多宗……东莞的驻军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真真是做到了相濡以沫,荣辱与共。自1992年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东莞市已经实现了“六连冠”,现在正在朝着“七连冠”冲刺。当然,几连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连续的“冠军”所包含的意味。
这是军民共同的荣誉。
2010年10月21日,解放军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主任、全国双拥办副主任汤奋慕名来东莞市考察双拥工作,更是肯定了东莞是一片拥军的热土。他对东莞双拥工作的评价概括起来用了“七个有”:一是有双拥工作的光荣传统,已经连续六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二是有崭新的双拥工作理念,这些新理念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市人民拥军的思想基础;三是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对双拥工作高度重视,支持部队建设动真情,办实事;四是有健全的双拥工作机制、小组会议、议军会议、军地合署办公、现场办公、定期走访等制度坚持经常;五是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影响和带动下,社会各界积极拥军,社会化拥军形成规模;六是有与时俱进的双拥工作内容和形式,在解决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实际困难上有新的探索和突破;七是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双拥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深入持久地开展。而此前的5月6日,广东省双拥工作检查组来东莞时,做出的评价与汤奋同志也是一致的:“东莞市的双拥工作与其它许多工作一样,居全省排头兵位置,是广东省双拥工作出成绩、出经验、出亮点的地方。”东莞双拥“六连冠”这个荣誉,已经成为东莞含金量很高的精神文明品牌。
十多年来,东莞究竟靠什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六连冠?东莞的双拥工作又究竟有什么特色?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其实很简单,构筑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双拥工作体系,是东莞双拥工作的动力源,而核心的动力就是各级领导重视而且带头拥军。东莞市的一位领导总结经验说,东莞双拥工作取得六连冠,主要是靠三个方面,即: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说,双拥就是政治,双拥就是大局,推进双拥可以促进和谐。
刘志庚在强调这几点时,表情很严肃。
他已经把双拥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2005年,刘志庚在当时还任市长,那时的他便率领市属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军营现场办公,为驻守樟木头的赤山部队解决各种建设资金100万元,这个行动在驻莞部队中产生了广泛而且强烈的反响。此后不久,刘志庚又提出“更新双拥理念,创新双拥模式、丰富双拥内容、共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随后,类似上述的创新拥军行动一个个出现。到今天,以市委书记刘志庚为组长的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已由原来的38个增加到42个,形成了高层次、高规格、高效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办的双拥工作领导体系。
6
2011年1月,东莞市的街上荡漾着一片春意。路边高大的大王椰树伸展开巨大的枝叶,玉兰树也是一团葱郁。虽与往年相比,微风中似乎夹带着一丝清冷,但明媚的阳光落在人身上还是暖洋洋的,一眼望去仍是一派南国景色。这天上午,邮递员小李照例又将一大包信件和报刊送到东莞市委的收发室。这是他每天的任务,也是一份很令他自豪的工作,每当他将一大包信件送来出发室,然后再将一大包等待寄出的信件带走,就觉得自己是架在市委领导和市里各大机关以及下面市民的一座桥梁。就在这时,他看到在这些信件中有一封寄给市委刘志庚书记的信。信的落款是“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小李的心立刻动了一下。这个联谊会他是知道的,这几年来,他们非常活跃,媒体上也经常有报道,不仅在东莞搞了很多有影响的双拥活动,在慰问现役军人、帮扶复转退军人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时,小李看着这封信想,他们这一次在信上又会对刘志庚书记说什么呢?
直到很长时间以后,邮递员小李才从一位“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的战友那里得知了这封信的具体内容。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尊敬的刘志庚书记:
“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从组建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十三个春秋,多年来的每一次重大聚会活动,市委都安排一名常委和军分区领导参加,给战友们教育、鼓励。市委多名领导多次为战友联谊会画册题词,特别是您为我们题写了“昔日血洒疆场,而今建功家乡”。这充分说明是对我们过去的肯定,但我们更觉得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鼓励和鞭策,是对“联谊会”的关怀和爱护。“联谊会”过去所做的工作,多次受省、市委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了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使我们走出一条复转退军人群体的健康发展通路。我们以“为战友解难,为政府分忧,为国家奉献,为军队争光”为宗旨,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通过广大战友的共同参与,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目前已踏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的主体,是东莞1978年3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121师入伍的战友,这支部队有着优良的光荣传统和辉煌的历史,从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平津战役解放天津,到解放海南岛,都立下了赫赫战功。1979年的南疆自卫反还击战,中央军委命令这个师深入敌后方80多公里,执行穿插、包抄和阻击任务,就是因为这个师有过硬的作战本领和光荣传统。我们这班人都受到了这支部队三年以上的锻炼、教育和培养。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平稳定有深刻的理解,我们非常珍惜和懂得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们没有一人参加过到国家、省、市政府上访事件,没有一人对政府工作产生对抗行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复转退军人群体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为了给战友解难,减轻政府负担,“联谊会”累计筹集扶助资金180万元,仅2009、2010年,我们捐集资金就达80多万元,为有困难、有需要的战友解决各种疑难60多人次。2006年,市委政府实行“治摩”举措,我们当中有20多名以“摩的”为生的战友即时失业,产生不稳定情绪,联谊会迅速作出反应,派出从事行政工作和老板的战友代表,对失业战友进行解释引导和帮助,妥善地解决了这20多名战友的转行就业问题。
“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经验,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建立了一套自我互助、扶危济困的工作机制,把子女参军、协助就业、战友病访、亲老辞世、扶助解决战友的困难、烈属优恤等都列入常设工作,在本会范围内创立自愿捐资,同舟共济,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法,统一筹划扶贫、解困、安抚工作。如今年1月14日至16日,我们统一对1978年入伍的烈士家属、残、病战友进行慰问,对困难战友进行扶助、资助达8.4万元,受助人员43人。
实践证明,“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的建立,为东莞的转业、复退伍军人群体树立了光辉的良好形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坚决相信,“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得到批准注册登记后,将起到更加沟通的桥梁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导帮助下,将更加健康的发展,我们坚决保证“东莞1978(桂林)战友联谊会”是东莞维稳工作的重要力量和积极参与者,为建设和谐东莞、幸福东莞做出应有贡献……
7
向小李说出这封信内容的那位联谊会战友,最后又告诉小李,这封信里所说的,都是我们这些战友的心里话啊,我们过去是军人,现在是军人,将来也永远是军人。
小李也有些感动,他点点头说,是……我相信!
这位联谊会的战友又拿出一张名片,翻过来给小李看。小李看到了,在名片的背面,正中间有一枚端正威武的军功章,军功章的两侧印着四句话,这四句话是二十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硬梆梆的红色大字:为战友解难、为政府分忧、为国家奉献、为军队争光!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投递员小李拿着这封信,他虽然还不知道信里具体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已经感觉到了它沉甸甸的份量和滚烫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