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之道
14046400000006

第6章 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圣王以天道治理天下,百姓因任自然而生活,这是天在管理人,而不是人在管理人。天下有道,人不分贤愚,都可以做到自我管理,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不尚贤,指圣人治天下,奉道自然之教,而不崇尚人之道。如果不崇奉人之道治天下,天下就不会相争。

因为天道积虚,人道积物,天道积无,人道积有。如果立人之道,那么天下人皆以有为积,以物为积。以多积为美,以多得为富。那么必然的,求之不得就会相争。争则斗,斗则乱。

所以说,无为之治,才是最难的,对统治者的要求才是最高的。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想的那样,什么都不做就能天下太平。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人之道,以好积为德,以积物为得。如果君王不以德为贵,而是以积难得之物为贵。那么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人人以好积难得之物为贵,积之不得,则必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既然贵难得之货会导致使民相盗这样不好的下场,怎么才能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呢?需要君王不见可欲。君王之所以会以积难得之货为贵,是因为他有了奇欲。也就是以人道为政之欲,以奇治国之欲。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什么是正欲,什么是奇欲。比如吃饭、睡觉、劳作、生育后代,等等,这些都是合乎天道的正常的欲望。天使之欲,为正欲,人使之欲则为奇欲。

老子反对的并不是欲望本身,而是不合天道的奇欲。奇欲者,其先有不正而后行淫僻。正欲生,则民德朴。奇欲生,则民心不正,不正则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以圣人之治。指圣人以天道治天下。

虚其心,虚其人道好欲好争之心。人欲去,则其心虚。

实其腹,民守其质朴,是谓实其腹。

弱其志,使民不敢强为人道,以出离天道。

强其骨,笃守天道以固,是谓壮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无知,使百姓无以知人道之伪学。无欲,指无人道之奇欲。百姓无知无欲,守天不离,那么即便有好为人道者,以不道伪学蒙惑百姓,他自知无法得逞,也就会不敢妄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君王为之以天道,而不以人道妄为。以天道治天下,天下无不治。天下之所以会乱,都是因为君王以人灭天所导致的。

治理天下,难在哪里呢?难在君王好为人道。人道生,万物皆失其宗,则天下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道不足以备万物,只会越为越乱。

唯有天道,可以备万物而无所不济。所以,圣人之治,在于辅佐天道,充当天道的助手,因任万物以自然,在于不出离天道,在于以天胜人,在于禁绝天下奇欲,使其不得害天。

立圣王之教,教化天下,人不失天,天不弃人,天人为一,道德为一,无人道可生,无人道可出。故能无乱可生,辅之以天道,而使天下常自然。是谓,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