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之道
14046400000008

第8章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亲也。仁,为儒家之道。天地不仁,指天地以道为本,故能造化万物。如果天地以物为本,本于物则害道,出于对万物的仁爱,则不可能造化出来万物。正因为天地无恩,才能有大恩生,泽被造化万物。

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能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大家互亲互爱,没有倾轧也没有伤害,那这样的一个社会是多么的美好啊。所以儒家一直在教化百姓,让他们成为有教养的君子,温文尔雅的,走到哪里都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在这样的社会里,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遇到伤害,到处都是对自己友善与亲密的人,这样的社会好不好呢?当然好了。

老子是怎么看待“仁”的呢?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强调这样的一个人人互亲互爱的社会,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不要互相伤害。所以老子认为,儒家的化性起伪,是将错就错。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

刍,喂牲畜的草。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贱之。这里喻指,人类对于天地来说,不过是没有意义的轻贱之物。

天地是仁慈的吗?天地爱人类吗?《道德经》认为,天地只是创造万物,再摧毁它们;再创造,再摧毁。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生命只是天地相合而造化出来的产物。

如果天地有仁慈,爱人类,那么为何创造了人类的生命,又让人类的生命走向死亡呢?所以天地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因为天地根本就没有任何心。正因为天地无亲无恩,所以天地才能无偏私地泽被万物,化育万物,衣养万物。

天地并没有仁慈心,它们视万物为稻草狗一样。非天地无亲,因天地非人,故无人之性情。这正是天地的无恩之大恩,不亲之大亲,不仁之大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指圣王治天下,以天为本,而不以人为本。天地以道为本,不失道才能施大恩于万物。圣人以天为本,不失天下之天,才能施天道之大恩于天下百姓。

这句话可能听起来比较费解,觉得圣人不近人情。难道圣人为政,不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天吗?正因为天地以道为本,不以物为理,才能不害道,并施大恩于万物。正因为圣人以天为本,不以人情为理,才能不失天,并施大恩于天下百姓。

道家的圣人,指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者。儒家的圣人,指合于人伦者,如孟子说的:“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不仁”一句里的圣人,指的是道家意义上的圣人。

天地对万物无恩无亲,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天地只是按照道来运转而已。

圣人治理天下,对待百姓,也应该像天道那样,无恩无亲,既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他们也只是按照道来治理天下而已。

圣人也没有什么仁慈心,他们视百姓为稻草狗一样。非圣人无亲,因圣人非常人,故圣人无常心。

正是因为这样的无恩无亲,才是真正的大恩大亲。因为如果有了伪巧的仁慈之心的话,那么势必就会出现爱这个多一些,爱那个少一些。这样就会出现偏私之心。

天地对于万物,正是因为无恩无爱、无亲无仁,才会对天下万物等量齐观无差别地对待,才能真正地做到大公无私。圣人治理天下,如果起了仁爱偏私之心的话,那么就会因为施小恩于天下,而损害天地之大恩;行小亲于天下,而损害天地之至公无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橐籥,指风箱。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它虚漠寂寥,而又充满天地,无处不在。越是推动它,万物就越多地被涌现出来,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万物纷纭。言,言说描述,关于天下万物的认知。数,指支离。穷,指有限。中,契合天道为中,守一为中。

道与物反,物为实,道为虚;物为多,道为一;物为有限,道为无穷。君王以物为事,则蔽于物而不知道,无道则不足以统御天下。唯有守道,才能以道之无穷,应天下万物之变化。守中,谓圣王守道之至真至柔,至中至正,至虚至静,至大无穷。

既然天地生息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而跟人类的意志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人何必又要对天地的意图妄加揣摩呢?又何必自作多情地认为天地怀有人的性情呢?

既然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天道,而跟人间的智巧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何必要以支离破碎的伪巧的才智去治理天下呢?

天地之间,无时无刻又无穷无尽地把万物一拨儿又一拨儿地涌现出来,它们看上去是那么复杂而又纷纭。怎么描述它们呢?怎么言说它们呢?看上去怎么说也说不清,它们是那么的繁多,数也数不尽。如果我们人为依靠这些支离破碎的智识来治理国家,以人的小恩小亲来施恩于天下,那么天下一定会出现危殆而昏聩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