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之道
14046400000009

第9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本章承接上面几章,继续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在上一章,《道德经》侧重讲了人应该以道御物,在根源上整体把握天地万物,而不是为纷纭的万物所迷乱,要做到抱道守一,以道治国,这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理。本章的侧重点,是讲道生万物为何能永恒不息。

后世注解《道德经》,多数把此章作为治身之术来解,在人体上寻找谷神,比附玄牝之门,并引出玄关一窍之说。这不失为一种解经视角,着眼于《道德经》的摄生治身之用。摄生治身,只是《道德经》思想运用的一个方面,而不是《道德经》的全部义旨。

谷,《说文》注: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道德经》一直在用和水有关的意象来比喻道。前面的章节中,“渊”“湛”,包括“治”,都是和水有关的字和意象。本章用到的谷字,也是和水有关。《道德经》中,以水来比喻道,贯穿全书。后面的章节中,也会频繁出现。

神,《说文》注: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这是《道德经》中第一次用到“神”这个字,后面章节中还会多次出现。在中国文化中,鬼神有多重含义:一、天地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二、指祭祀之鬼神,主要是自然神和祖先神。三、淫祀之鬼神,指迷信活动中的鬼神;四、指精怪之鬼神,狐狸精蛇精等之类的。本章中的神,是神字的本意,也就是神的第一种含义。

牝,畜母也。键者,牡也;闭者,牝也。古人把雄性的鸟兽称为牡,把雌性的鸟兽称为牝。玄牝,道的别称。牝鸟、牝畜,有终时,而玄牝则无有终时,因为玄意味着无穷的幽深微妙。

谷神,指道。道有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所以称之为谷神。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谷神不死,谷神不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只有有形质的生命,才会有生有死,因为道并非是基于形质的生命,所以道不存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它是永恒的。这里说的生命,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狭义的碳基生物,而是指凡是被道所造化出来的一切,都是广义的生命。

这条河流永恒地经流不息,永远不会干涸。道,就像一位母亲一样,她繁衍生育出了她的孩子——天地宇宙。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德经》在形容道的时候,一直使用水的意象。玄牝之门,则是道生育天地的出口,接着,以树的意象来比喻天地和道的关系。天地之根,扎在玄牝之门中的水里,汲汲于此。

用生殖来比喻道生万物,就像现代遗传学所描述的那样:表面上,生的是孩子,实质上只是复制粘贴了一份基因,也就是被编码的遗传信息。

从根和树的比喻可以知道,《道德经》关于宇宙创生的思想是这样的:道是一切的开始和一切的母亲。天地一开始只是道播下的一颗种子,那颗种子里面,就已然包含着全部的宇宙信息,然后种子发芽,再然后幼苗生根,幼苗再变成大树枝繁叶茂,它的枝叶则化为万物。

天地万物,一切都从它们的根处也就是玄牝之门那里汲取水分,不然一切就会戛然而止。水若干枯,万般生机瞬间腐朽为一片焦土,焦土又化为乌有。它们这样一直汲水,为什么水没有被用光的一天呢?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若存。绵绵,指虽微妙,却无处不在,连绵不绝,充斥宇宙。若存,虽然存在,但是却不可视之以见,不可听之以闻,不可搏之以得,故曰若存。

用之不勤。用之,指道用虚无生万物之有,且生生不息。不勤,后世对勤的理解往往把它通假为尽,认为是用之不尽。实际上,勤并不是这个意思。

讲一下勤字。对勤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勤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找到答案。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搥,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司马迁《史记·乐书》)

其中的一句:“徵乱则哀,其事勤。”可见,勤是指昏乱、乱亡之意。用之不勤的意思是说,以有为用,则物匮则乱,物散则亡。以无为用,则匮无可匮,散无可散,故能终身不乱不亡。故曰,用之不勤。

这样就完了吗?好像最根本的那个问题,还是没有给出解答。

我们再从那颗种子说起吧。那颗种子里面,蕴藏着后来这个宇宙天地中的全部信息。而且,天地生出万物之后,万物中的每一个物体里面,也都以个体的形式存储着这些信息。

所谓能量,也只是那颗种子里面的信息所输出的一种表达。所以问题就变成了追问这些信息从何而来。结合《道德经》全书给出的解释来看,这个信息从无中而来。

现在可以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了,“它们这样一直汲水,为什么水没有被用光的一天呢?”

天地万物一直汲取于道,为什么道不会枯竭呢?因为它们只是从道那里复制粘贴了一些信息——道的遗传信息。好比从电脑中拷贝出一份文件和一万份文件,相比拷贝一万份文件,会让你电脑里的源文件枯竭吗?很显然,不会。所以说,谷神不死。

信息从无中而来,又该如何理解呢?打个比方,一套操作系统软件,尽管它极其复杂,究其根源,它也不过是从0、1而来。0、1又从何而来呢?并非宇宙中到处长着0和1等着人把它们抠下来的,0和1,原本并不存在,它们也是从虚无中蹦出来的。

老子认为,宇宙只是一座绵绵延延的信息的汪洋,而道则是信息的源泉,从一个叫作玄牝之门的谷神山的山谷出口处,源源不断地向这个汪洋里注入信息:不断地复制粘贴。这就是为什么,老子会一直用水的意象来形容道,来形容天地万物的原因。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后面章节中,《道德经》里讲的这句话,就如同《道德经》中的“善”无一处是指善良一样,《道德经》里面出现的“信”字,也无一处是指诚信之意,而是指我上面讲的那些:种子里面的信息,是如何从无中生出来的。在后面的有关章节,我们再详细阐述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