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长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14046500000002

第2章 唯美主义的桃花源

文震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物质主义的手册?

为《长物志》作序的沈春泽在序言里记录了他和文震亨的一段对话:

沈春泽:“你的曾祖父文徵明先生,淳厚而有才华,是近一百年来苏州一带文化生活的引领者,名声远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州一带艺术最优秀的都在你们文家。我从前拜访你们家的婵娟堂、玉局斋,景色的美难以形容。而你仍然笔耕不辍,写着《长物志》这样的文字,不是多此一举吗?”

文震亨答:“不是多此一举,更不是没事找事。我正是担心苏州人的巧心妙手以后会慢慢变化,如你所言,这些闲暇小事、没有什么实用性的小玩意儿,将来也许还会流行,但人们却不知道它们的发端,所以,我编了这样一本书,算是为后代留作一个记录。”

从这段对话里,可以了解到文震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留下一个记录,使得后人不至于忘掉了事物的来源。以今天的情况看,他的目的是达到了。文震亨去世(1645年)已经370多年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但是《长物志》这本书还在,这本书里的那种情怀一直还在。欧洲人把它看作是东方生活美学的具体图像,而今天的中国人,历经残酷的政治斗争,以及疯狂的拜金热潮,好像又在慢慢领悟到生活的奥秘,又在回到古典的宁静里,《长物志》成了很多生活家和设计师的灵感源泉,成为“新中式”美学风格的源泉。

这一段对话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文震亨出生世家,是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自己在当时并不是影响很大的名人,但他的哥哥文震孟是状元出身,是有名的人物。至于他的曾祖父文徵明,就不仅仅当时有名,一直到现在,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文徵明经常和唐寅(伯虎)、祝允明(枝山)、徐祯卿一起,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又在绘画史上和沈周、唐寅、仇英一起被称为“明四家”。

文徵明(1470-1559)和唐寅同一年出生,但两个人性格、际遇完全不同,可以说是“才子人生”的两种经典版本。唐寅少年得志,很年轻的时候名气就很大,15岁在一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28岁应天府乡试第一名。本来有着远大的前程的他,却因牵连进一个舞弊案,进了监狱,出狱后一直潦倒,靠卖画卖文为生,53岁那一年就去世了。而文徵明的人生,恰恰就在53岁才刚刚开始,考了7次都落榜的他,这一年终于有人推荐他当了一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但做了没有多久,就不习惯官场的风气,辞职回了苏州,安安静静地画画、写字、造园,一直活到了89岁。

书画、园林、音乐、文学,成了文家的传统,从文徵明到文震亨,文家的人几乎都是画家、诗人、设计师,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生活家。文徵明扩建了停云馆,文震亨的父亲营造了衡山草堂、兰雪斋、云敬阁、桐花院,他的哥哥文震孟建了生云墅、世纶堂,他自己建了香草堂。

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与改造。1533年,根据园中的景色,画了三十一副图,每一副图后还附了一首诗,叫《拙政园图咏》,又叫《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还写了一篇《王氏拙政园记》。

拙政园的拓建缘于一位士大夫的心灰意冷。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因为正直而遭到诬陷,一贬再贬,到了1509年,他辞掉了小官,回到老家苏州,买下大弘寺,开始建拙政园。“拙政”两字源于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一段话:“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王献臣的意思大概是:我只不过一名愚人,哪里管得了国家大事、天下盛衰,能够种种菜,浇浇花,照顾一下家人,就算不错了,就算是在做“政事”了。这与陶渊明“守拙归园田”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这姿态仿佛谦虚,实则清高。

王献臣的心态,文徵明应该是有共鸣的,后来的文震孟、文震亨也应该是有共鸣的。园林映射出明代社会的特点,一方面是富裕,是商业的觉醒,是向着海洋的远行,另一方面是封闭,是权斗的残酷。残酷到什么程度呢?以崇祯时期为例,崇祯(1611-1644)在位17年,有人统计过,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杀死两个内阁首辅,其他杀死或关押的省部级官员,多达一百人以上。崇祯十四年,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历的官员就多达145人。

文徵明在北京期间给岳父写过一封信,提到“前日议礼,杖死者十六人:翰林王思、王相,给事中裴绍宗、毛玉、张原,户部申良、安玺、杨淮,礼部许瑜、臧应奎、张洁,兵部余桢、李可登,刑部胡琏、殷承叙,御史胡琼。充军者十一人:翰林丰熙、杨慎、王元正,给事中张翀、刘济,部属黄待显、陶滋、余宽、相世芳,御史余翱,大理寺正毋德纯。为民者四人:给事张汉、张原、安监,御史王时柯。”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王献臣、文徵明、文震亨这样的人,就选择回到江南,慢慢形成了一种园林式的生活方式,文震亨在《长物志》里提到,一般人很难去深山里隐居,但可以做到在都市里把自己的居所弄得雅致、洁净,而这个居所,最好的形式就是园林。《长物志》谈论的是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但基本的落脚点在园林,因此《长物志》也被看作是造园的书籍。

在《长物志》里,园林是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平衡,薄薄的一堵墙、一扇门,跨进来,就出了世间;跨出去,就到了世间。在那里面生活,既不失世间的热闹,又蕴涵着世外的高逸。园林的门,似乎能把人事的风波关在门外,而将安稳与宁静留在里面。在这个意义上,《长物志》构造的不只是园林这样一种形式,更是在精神层面,为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为那些厌倦争斗和平庸的人,为那些唯美主义者,在热闹的尘世构造了一个桃花源。

从时代的大背景看,《长物志》不只是记录了一些闲暇小事和小玩意儿,而是写出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如果说,像《论语》、《庄子》、《坛经》那样的经典,讲的是美好生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境界,那么,像《长物志》这样的书,讲的是美好生活的具体样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