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15

第15章 走进昆曲的内心

“学昆曲这么多年,从少女到为妻为母,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谦虚,怎么柔软,学会了修身养性……”

听台北昆曲研习社的韩昌云这么说,我突然感觉,昆曲需要的不仅仅是义工,还是爱好者,昆曲更需要理解,需要走进她的内心。

昌云最早学的是兽医系。家中多被西洋音乐包围着,她六岁就学小提琴,可是怎么用功就是进不去。一次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京剧,就喜欢上了。理所当然地,她读书时就去台大拜访国剧(京剧)社,可是阴差阳错,几次都没遇见,偏偏见到了昆曲社在活动,还对她说,你来唱昆曲吧?

就这么走进了昆曲。而真正走进,是1992年2月,有学者、曲友和大学生参加的“昆曲之旅”,她是其中五位女生之一。至今她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看“堂会”演出,冻得受不了,只好边看戏边跺脚取暖。到了杭州,看王奉梅的《寻梦》,几个男生都哭了,何况女生!就想,昆曲怎么这么好听啊?

这样,兽医系毕业后转行,投考台大戏剧所。而当年参加“昆曲之旅”的五位女生,有四位都改行了!她还考上了当时昆曲传习计划的表演组“艺生”,每周一、三、五晚上上课,而昆曲传习计划还有周二晚上的唱曲组艺生、周末的社会推广班等其他工作,忙得要“爆炸”!之后她去中央大学,参与《昆曲辞典》编纂计划。这期间,她跑了大陆的几乎所有昆曲院团,拜访了不少专家,也对大陆的昆曲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更有了她自己的看法。

浙昆副团长王明强来台湾,见她在昆曲传习计划工作中忙得不亦乐乎,感叹不已,说,昌云的心,早已经嫁给了昆曲!!

也是因为昆曲,到后来感到“非常非常疲惫”,有太多事情扛不动,超过她的能力范围,加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她考上公费留学,去美国读书,下决心把昆曲“彻底”丢了。在纽约昆曲社的陈安娜老师开导鼓励下,她又投入了海外昆曲社的传习班课程规划工作。

忙忙碌碌的昌云,走进昆曲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也还是伴随着昆曲——央大有蔡正仁和张静娴演出《长生殿》的戏服,她去借来拍结婚照,这个创意得到先生的赞同,还成了他们甜蜜的回忆。后来她把照片给蔡正仁看,蔡一见就笑了,笑有两层意思:好啊,喜欢昆曲,结婚也有昆曲的元素,只是,扇子拿得不对啊,拿反了……

如今,昌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每天做好早餐和中餐(孩子中午回家自己热了吃),再去上班赚钱,同时为昆曲研习社和其他昆曲朋友尽义务,做的都是具体而繁琐的事务,可是多少年了,她乐此不疲,从来没有懈怠。

我到台湾采访,无意中联系了她,不想她非常认真,不仅帮我联络采访对象,且带我跑东跑西!她的细心和周到让我心存感激:帮我配了台湾“大哥大”(省钱),给了我捷运卡(方便),她的热心使我省去了无尽的麻烦和周折……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单纯的大学生、昆曲观众,经历了许多转折,现在成了投身昆曲工作的兼职艺术行政从业人员,沿着我的足迹探究,或许可以从台湾昆曲发展的一小段历史截面中,贡献一些个人心得领悟。”

这是昌云的心声。

昌云真的走进昆曲的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