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03

第3章 灵魂的事

明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娄江(昆山)女子俞二娘,秀慧能文词,未有所适。酷嗜《牡丹亭》传奇,蝇头细字,批注其侧。幽思苦韵,有痛于本词者……”终日郁郁寡欢,最后“断肠而死”。临终时,《牡丹亭》初版戏本从纤纤玉手中滑落……

问世间情为何物?俞二娘与《牡丹亭》心有灵犀,魂魄相依,至情至真,生死一念!汤显祖闻此,想必大呼:有二娘神交,此生足矣!而后大哭,含泪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先生与二娘无缘相识,却在《牡丹亭》中相遇。“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这该是汤显祖的刻骨铭心之语。

就这一段文坛“佳话”,在汤显祖逝世后一百五十年,与他同为江西人的蒋士铨,写了一部《临川梦》。作者天马行空,奇思妙想,写俞二娘死后二十多年,她的乳母将俞二娘批点的《还魂记》送到了汤显祖手里。汤显祖与柳梦梅、杜丽娘等汤氏剧中人物幻影现身,同台相见。第十九出《说梦》,写汤显祖长子死而归天,与俞二娘、汤显祖的剧中人相会,评说世事如梦。最后写汤显祖在玉茗堂睡觉,睡神引俞二娘的灵魂进入汤显祖的梦中,淳于棼、卢生、霍小玉等人一一来见。从而演绎了一场剧作家与剧中人以及作品粉丝的人、鬼、神的“大团圆”。

蒋士铨是俞二娘之后,汤显祖的又一超级“粉丝”。《临川梦》是汤显祖“梦”的演绎与阐释,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想象空间,都是就汤氏而来。

伟大的作品,就在于触摸到人的灵魂,就在于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不朽。正因为这样,四百多年以后,又有了《临川四梦》,有了青春版的《牡丹亭》……

史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封建礼教制度下,妇女感情受压抑,读了杜、柳的故事,能不动情?

明代伶人冯小青,生前有诗——

冷雨幽窗不可听,

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

正是这个冯小青,病重时,仿照《牡丹亭》之“写真”,呼画师写照,画成人绝,年仅十八。

本人有幸,2010年4月19日和7月31日,两次欣赏“省昆”徐云秀的《疗妒羹·题曲》。演的是“乔小青”,说的是冯小青。韵味到点,声腔极工。演员入情,入戏;观众入戏,入情,入《牡丹亭》,甚或与演员发出一样慨叹:“这样好梦,我乔小青怎么梦不着一个哟!”

再,杭州女子商小伶,演杜丽娘时,人戏不分,“杜丽娘”在台上哭,观众在台下哭,终于,有一次,在演出《寻梦》一折时,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一句,泪自心出,颓然倒地,气绝身亡!

难怪,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一样心动神摇,如醉如痴。

四百年后,封建礼教已经退隐,开放的中国不仅人人恋爱自由,法律保障婚姻自主,而且甚至在鼓吹“性开放”了,但是,《牡丹亭》依然魅力无穷。

《牡丹亭》之伟大,在于她写了人之常情,人之灵魂。

触动灵魂的作品,会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