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08

第8章 昆曲十番

何为“十番”?何来“十番”?

十番是明代中晚期流行的一种器乐形式。它以多种乐器组合,轮番演奏多个曲调。十是数量,番是次,十番意为重复多次演奏内容。各地的十番因乐器组合不同和演奏的乐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且有“文十番”、“武十番”之别。主要演奏传统名剧《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长生殿》《浣纱记》的昆曲曲牌,称为“遂昌昆曲十番”。

2004年3月,遂昌昆曲十番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扶持项目。县政府公布石练镇石坑口村为遂昌昆曲十番的传承基地,在县城实验小学和石练镇小学建立昆曲十番传承学校。县文化馆在县城的文艺骨干中组成了一支十番队,石练镇所在地的年轻妇女组织了女子十番队,湖山乡奕山村也组织了十番队,全县有六支十番队。

2007年,遂昌昆曲十番被公布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石坑口村的赖喜能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的传承人,每年享受政府发给的四千元生活津贴。

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汤显祖文化节,邀请海内外昆曲界专家学者与会,蔡正仁所说“万人齐唱”就是文化节开幕式上的一个镜头。

2011年9月6日,秋风送爽的好日子。汽车出了遂昌城,在山间公路蜿蜒前行。巴掌大的玉米地,黄土脊梁的山坡,还有背着娃娃在路边闲步的驼背老人,以及长长的过山隧道……

正是收获的季节,农家在田间忙碌,不是收割机,用的是原始的镰刀。更为罕见的是,甚至在田间围着一圈芦席,就在那方圆不过盈尺的空间里用手工摔打稻谷!

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尚且如此,想象一下,四百年前的遂昌山民,离开刀耕火种又能有多远?

然而,石坑口却把昆曲传承到了今天!

原始部落的神话!

不可思议的奇迹!

石坑口离遂昌城有多远啊?

汽车不过半小时吧。但在四个世纪前,道路崎岖,还要翻山越岭,至少也得一整天吧!

石坑口。大山脚下古村落,一缕炊烟在树木森森的翠绿间升腾,一幢远古意味浓郁的建筑安静悠闲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忠合堂”的门匾赫然在目。主人一头短发,亮刷刷的白,青淡的短袖对襟衣,粗布长裤,黑平布平底鞋。他叫赖世能,八十七岁,是石坑口村健在的十番老人之一。他的老伴只有他一半高吧,矮矮的,可亲可爱。

老人有点耳背,说话得大声。不过,也无需多说,见这么多陌生的客人,就明白是来听他唱昆曲十番的了!老人缓缓走到门厅,坐下后,翻开一本“民国三十八年立”,而于“2000年冬重建”的《蔡相庙十番队》的手抄本,意味深长的是,封面上还有“白雪阳春”几个字。

毛笔书写,工尺谱。

翻开看,都是昆曲经典的折子戏。《折柳》《阳关》《游园》《惊梦》等等。

老人手指着工尺谱,就唱【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袅晴丝”的十番昆曲在大山深处流转,在玉米穗和稻花香中氤氲,在炊烟袅袅和幽篁巨木间缭绕……

忽然就想到了汤显祖纪念活动时万人齐唱“袅晴丝”的场面。“万人齐唱”应该是精心组织和策划的,而且,恐怕其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人,尽管如此,在当今昆曲振兴刚刚开始的时候,在浙江的偏僻的山城,能有如此罕见的声势,也的确有震撼之力!

须知,遂昌只有二十三万人口,是昆山的十分之一,财政收入不足十亿,昆山的二十分之一!

然而,仅仅因为汤显祖在这里做了几年知县,他们就把昆曲的文章做到了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