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玉山曲话
14049900000009

第9章 无锡天韵社

朱元璋召见百岁人瑞周寿谊唱昆山腔,这个周寿谊,一说是无锡人。无论是也不是,其实他就唱了支小曲。而无锡人倪云林唱昆山腔则史上有载,他是“玉山雅集”的常客;魏良辅周围的曲家也不乏无锡人。

记录魏良辅“十年不下楼”潜心研究水磨调的,是余怀的《寄畅园闻歌录》,说明当时曲家们在无锡和昆山、苏州之间往来频繁,所以才会有昆曲“锡头、昆尾、苏腹”的说法。

余怀说:“盖度曲之工,始于玉峰(昆山),盛于梁溪(无锡)者,殆将百年矣。”孔尚任在《桃花扇·选优》中说:“昆山弦索、无锡口。”当时昆曲界有“到仔无锡莫张口”的说法,可见天韵社的影响和地位。民国初年无锡公花园出现,园内天韵曲社,便是昆曲家们雅集清唱之所,一直到抗战,才衰微消失,但原址原貌一直保存至今。

天韵社创立于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年间,在明清时原无专名,只是习俗相传,称为“曲局”。清代道、咸(1821—1861)间,徐增寿精词曲,其子徐苹香娴于音律,蒋旸谷擅长三弦,张敏齐擅长鼓板,惠吉村善于曲笛。同、光(1862—1908)间,社友多达七八十人,遂分设南北二局;无锡乡间东亭、八士桥和石塘湾等地,也有城中社友分设的曲局。

民国初年,社友集资在城中公园东池畔建造了平屋两间(后扩建为同庚厅),作为演唱活动的固定场所。1920年,因地方机关赞助和报刊宣传报道的需要,经公议正式定名为“天韵社”(所谓天韵,即天然元音的意思)。

民国时期的社友中,以范鸣琴的鼓板,沈养卿、华雁臣的笛子,杨清如的琵琶,乐述仙的唱口最为著名。而尤为杰出的人才是吴曾祺(畹卿)和杨荫浏。吴氏少年时代从徐增寿习曲,于三弦、琵琶、笛子以及度曲音韵,无不精通,曾任天韵社社长。杨荫浏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他在1921年编印了《天韵社曲谱》(油印本),为该社唱曲专用,共六卷,分订三册,收录了《牡丹亭》《长生殿》等折子戏一百二十出。

“天韵社是现存唯一最古的昆曲社”(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传说久远的昆曲社》,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版)。抗战爆发,一度停顿,胜利后恢复,一直延续至建国后。至五十年代初,终因社友相继去世,前后持续活动了三百余年的天韵社宣告解体。

2006年前后,无锡顾颖、王晓、潘一东等人在苏州学习古琴,同时结识了昆曲前辈顾笃璜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开始热爱昆曲,并且萌生恢复天韵社的想法。2010年底着手准备,2013年7月,又结识了无锡合适的复社组织人陈倩;其间,因为万和昆曲公益剧场的定期举办,在锡城培育了一批昆曲爱好者。这样,复社条件已经具备。经过协商与准备,复社由顾颖、陈倩、潘一东发起,陈倩主要运作筹办。

天韵社于2013年12月15日在中国民乐博物馆顺利复社,距天韵社第一次复社已整整六十五年!

2014年12月6日,笔者参加无锡天韵昆曲社复社活动。下午在愚公谷曲会,醐途楼依兰唱曲,行家多赞之。

次日一早,顾颖带我和高敏怡、依兰去寄畅园。这是中国私家园林传代最久远的,造园者将惠山“延伸”,寄畅园便有了依托。里面文脉清晰,昆曲雅集的遗韵尚在,尤其令我惊讶的是,有玉山草堂主人顾阿瑛的诗文碑。

由此可见,度曲之工“始于玉峰(昆山),盛于梁溪(无锡)”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根据顾颖等人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