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道德经
14076200000011

第11章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1],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2];

外其身而身存[3]。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4]。

【对译】

天长远地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

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

而是与万物共荣共存,

所以能长久生存。

因此圣人自身甘居人后,

反而能身居前位;

将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

不正是因为他无私无求吗?

所以能够成就大得大私。

【注释】

[1]以其不自生:其,指天地。不自生,不为自己而生存。意谓天地运行与生长万物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顺应万物的自然天性任其生存。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后,方位名词用作使动词,以……为后,把……放在后面。后其身,以其身为后。身,指自身。先,居前。意谓在意识上把自己放在后面,自身反而能够居前。

[3]外其身而身存:外,方位名词用作使动词,以……为外,把……放在外面,把……置之度外。外其身,把自身置之度外。存,保全。意谓将自己置之度外,结果自身反而能得到保全。

[4]成其私:成,成全、实现。私,私有、自私,在此指大得、大私。

【解析】

老子由天地不自生,阐发了谦下处后思想,也是一种政治策略思想。在这里,“天地”即指天道,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需依照客观的发展规律自生自灭,不再需要有任何主宰者驾临于其上来加以指令安排。自然界也仅是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生化发展,对万事万物没有任何好恶的感情存于其间,亦即天地“不自生”,是无私无为的。正因为天地无私无为,不与物争,也不为物夺。正由于它“不自生”,所以才能“长生”,才能“天长地久”。表面上,“不自生”与“长生”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不自生”与“长生”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自生就必然不长生。

天道如此,人道亦复如此。在治国理世过程中,要想“身先”,必须“后其身”;要想“身存”,必须“外其身”,这就是矛盾对立转化的辩证法。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个谦下处后的法则,老子才得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结论,这一“无私”反能成“其私”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他明确地告诫世人尤其是肩负治国理世重任的统治者,要效法天地亦即大道的“天长地久”,生成万物而不自生,养育万物而不自利。天有长久之心,便有长久之事;不为自己生存,便有自己的长存。假如都能够像天地那样处处把自己摆在最后,那么自己反而能占先;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正是由于自己处处毫不自私,反而能达到“自私”亦即大得大私的目的。“无私”反能“成其私”的道理人人懂得,但把它提升到“天道”的层次来认识,从理性思辨的层面进行概括和阐述,老子确居首倡之功,其警世劝世功用是不可小视的。

【名家论道】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一言而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虽辩而愈惑。

——(晋)王弼

按照老子的看法,如果我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我们的最高目标,那就会导致灾难。老子提倡无私和博爱,并认为这是在人类事业中取得幸福和成功的关键。对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美)莱斯特·R.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