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南洋国商(下)
1413500000054

第54章 会议

林涣英驻军广西南宁,十月底接受美国的装备后,为方便调动,移师柳州,此后与尹正纲电文来往密切。自美国人的武器交付之后,尹正纲知道国内已是战云密布,也一直关注着林涣英的消息。

十二月十二日,袁世凯于北京登基称帝,不久云南唐继尧、蔡锷、李烈钧通电讨袁,林涣英紧随其后。

“……昆仑山上,谁非黄帝子孙?涿鹿中原,合洗蚩尤兵甲……”尹正纲朗朗读着报纸上刊载的《讨袁檄文》,心里一阵激荡。

“要打仗了?”南洋各岛上,华人们见面再也不是问吃没吃饭。

战争如期而至,林涣英在广西大败龙觐光所率北洋军,解滇军被三面夹击之危,进而进军湖南抄马继增后路,北洋中路军五万人差一点被他和蔡锷包了饺子。不到翌年三月,袁世凯的北洋军就被蔡锷和林涣英打得溃不成军。

三月中旬,在梁启超的劝说下,广西陆荣庭宣布独立,林涣英终于摆脱客军身份,正式归属于桂系。

讨袁形势一片大好,就在滇军和桂军打算乘胜追击的时候,事情却出现了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转折:民国五年三月二十二日,迫于压力,袁世凯宣布放弃帝制,恢复共和,随即,几大独立省份宣布护国战争成功,暂时罢兵,通电督促袁世凯辞大总统位。

“嘿!白忙活一场。”得到消息的之后,龙五很是可惜了一番。

“难不成你还希望咱们中国处处烽火?那可是内战,中国人和中国人打。”护国军能速战速决,尹正纲比谁都开心。

六月初,袁世凯病逝,各方势力又开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此后国内局势的发展颇具戏剧性,先是鸡飞狗跳的府院之争,段祺瑞解职;接着便是震惊世界的张勋复辟,黎元洪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后又是段祺瑞出来收拾烂摊子。

终于,南方诸省再也无法忍受北洋政府的无能和荒唐,决定另组政府。

七月中旬,孙中山从上海赶到广州,宣布组织非常国会,电召林涣英率军入粤。尹正纲本还为他那位大哥这么多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而高兴,却不想林涣英遵令入粤之后,便如凭空蒸发一般,从此失去消息,就连上海的林涛生都不知道他在广东的情况。

此后,尹正纲再也没收到过林涣英的电报。

“诗巫现在有五十多座厂子,咱们的电力供应早就跟不上了,如果不尽快增加电机,这个夏天过不去,你刚当上诗巫省民政官,断电引发民怨的事情,可不能出。”办公楼会议室里,孙进达正在给尹正纲解释电厂司理呈上来的报告。

“电机的事情,还在跟斯普林洋行商议,现在我决定不下的是到底要七万五千千瓦的,还是要十五万千瓦的。”一直以来,尹正纲都不是新技术的追捧者,他相信最新的技术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技术。

“我一直在注意这个事,据美国那边的消息,十五万千瓦的涡轮机目前没出现什么明显的问题,再说使用大功率机器有利于节约成本,我赞成用十五万的。”冯宝道。

“老孙,你呢?”尹正纲把头转向孙进达。

“我也同意,不是有五年的保修期么,我不信斯普林洋行敢卖孬机器给我们,到时候修死他。”孙进达笑道。

“顺昌。”尹正纲又看向埋头做记录的赵顺昌。

“我也同意。”赵顺昌抬头道。

“那就用十五万的,老孙去跟加特林签合同,这是咱们最后一次买他们的货,价钱还是要谈,不过给他和斯潘塞的回扣可以高一些。”

眼下民生两厂自己的技术员已经出师,无论维修还是日常维护,再也用不上斯普林洋行的人,是故尹正纲早有打算,以后的机器自己去美国买,犯不着让斯普林洋行在中间啃一嘴。

“还有什么议题?”这种四人会议是尹正纲为提高办事效率独创的,平时的琐事只要他和三位协理开个短会就能决断,用不着再召集各部门司理副司理那么麻烦费时。

“月底收胶的工作安排下去了,陈先生那边派来的橡胶厂司理窦先生呈上一份开工报告,需要你批复。”赵顺昌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道。

“我还没来得及看,不过这事你要跟紧点,制胶咱们都是第一次,千万不能马虎,对了,那个美国技术员怎么样?”

“很能干。”赵顺昌笑道:“制胶经验老道,尤其是那个往轮胎里加炭黑的技术,听说他离开美国前,已经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刚申请专利,就被咱们请过来了。”

“呵呵!捡到宝贝了,那就看他能不能把咱们的轮胎做得比美国轮胎还好。”尹正纲想了想,又道:“告诉他,我这里给他留着半成股份,只要他能证明他的技术比美国那边的更好,这半成股份就是他的。”

“这话跟他说过,他说叫我们尽管放心。”

“美国佬口气不小。”冯宝瘪瘪嘴。

“别说没用的,下一个议题。”尹正纲朝冯宝扔过去一支铅笔。

“斯潘塞前段时间来跟我说造自行车的事,我想了想,有利可图,国内加香港,每年的自行车产量不到两万辆,肯定满足不了需求,只是他们的车造价太高,所以销量才差。”冯宝这些年跟着尹正纲学做生意,长进不小,虽然还是那副嘻嘻哈哈的样儿,但肚子里的学问却不可同日而语。

“我知道,他也来找过我两次,我倒是想做。”尹正纲皱了皱眉头,拿起桌子上的香烟,自己抽出一颗,把烟盒扔给孙进达。

“嗯,别的不说,就是冲卖家的名头,咱们也该把那些设备接下来。”冯宝笑得很是狡黠。

尹正纲冲他伸出大拇指,笑道:“行啊,咱们想到一块去了,亨利?福特既然能造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想必也能教咱们造世界上最便宜的自行车,只要咱们的车子售价比别人的低三成,那就不得了啊。”

“这事可以先谈着,福特公司未必愿意给咱们派技术员,我的意思是拖一下,争取到最好的条件,现下福特T型车销量不好,亨利?福特急着想处理冗余资产,越是这样,咱们越不能慌。”赵顺昌老实稳重是不错,但并不代表他就没心眼。

“好,这事冯宝去跟斯潘塞交涉着,不要太快答应,但也不要把人家回绝了。”尹正纲挥挥手,对冯宝道。

“泗里街电厂和水厂申请工人轮班休假的报告看了没有,那边等你批复呢。”孙进达见缝插针,赶紧把自己手头的事提出来。

“哟!”尹正纲一拍脑门,笑道:“放家里了,还没来得及看,唉,这事还用批呀,我不是以民政衙门的名义发过全薪休假条例么,难不成民政官的命令还不如一个总理好使?你拟个章程,照诗巫这边一样就行了。”

“那可不行,你民政衙门是民政衙门,咱民生厂是民生厂,规矩不能坏,不信我回头跟他们说了,他们肯定不会执行。”

“行,我回家就签,明早给你带来。”尹正纲摇头笑着,掐灭手里的烟头,看着三人道:“还有什么事。”

“没了,散会吧。”冯宝见大家都在摇头,一把推开椅子,站起来叫道。

当太阳最后一缕光线洒落在葱茏的树丛上时,尹正纲的车开进润曦园大门。车到别墅门前停下,尹正纲一下车,便见萨雅匆匆地走来。

“正纲,韦伯斯特先生来了。”

尹正纲听得这话,一把摔上车门,快步向屋里走去。

关治国的搭档韦伯斯特非常年轻,今年才二十五岁,留着两撇稀疏的八字胡,举手投足一板一眼,标准的英国绅士做派。此刻这位英国绅士眉头紧锁地坐在软椅上,正盯着一杯爱尔兰咖啡出神。

“韦伯斯特先生。”尹正纲走进客厅,在他对面坐下来:“怎么样,找到了吗?”

他让韦伯斯特去找的,正是四年前去了日本之后便再无消息的关治国。

“可以说找到了,也可以说没找到。”韦伯斯特皱着眉头,叹了口气。

“怎么说?”尹正纲一愣。

“我已经查到他最后去的地方是长崎,我还知道他找到一家姓黑川的人,据说黑川夫妻八年前从东南亚某个岛屿上带回来一个小姑娘,不过他们七年前离开长崎,去了中国东北。”韦伯斯特说着,从手提箱里拿出一叠资料,推到尹正纲面前。

“这是黑川一家的详细资料,他们的邻居还告诉我,四年前来过一个年轻人打听黑川一家的下落,我猜,那个人就是治国。”

“他去了东北。”尹正纲几乎想都没想,便得出答案。

“我也是这么想,可中国东北的局势现在很复杂,我担心……”韦伯斯特没有把话说完,因为他发现尹正纲的脸色很沉。

“无论如何,找到他。”尹正纲说着,从怀里掏出支票簿,开了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递给韦伯斯特。

韦伯斯特却把支票推了回去。

“尹,治国也是我的朋友,再说,去年你给的支票我还没花完,钱并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治国,中国东北可比整个日本还大。”

“你有什么想法?”尹正纲虽然心里焦急不安,却还明白专业问题得问专业人士的道理。

“报纸广告。”韦伯斯特终于笑了笑:“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当然,前提是治国愿意让我们找到他。”

“你是说……他可能不愿意回来?”尹正纲眉头一皱。

“我了解他,尹,他离开他的家,他跟随库柏先生学习侦探技术,他离开我们一个人去日本,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找到你的妹妹。”

这些尹正纲何尝不明白,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更不能坐等着什么都不做,关治国是为他去找安安,如果有什么不测,他的心如何能安?

“找到他,如果他不愿回来,你告诉他,我会亲自去把他带回来。”尹正纲沉默良久,才咬着腮帮子一字一句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