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
14177800000006

第6章 兄弟

读民间故事,常常会出现下面这种故事模式:兄弟三人,两个哥哥尝试做些事情失败了,最小的弟弟因脑筋愚钝被他们看不起,然而偏偏这个最小的弟弟成功了。为什么愚钝的小儿子会成功呢?

很久以前,我曾接受过一个学生的咨询。他是一流大学的学生,看上去就很聪明。他说自己已经很久不去上学,反复留级,甚至到了要退学的地步。他从小学开始就是优等生,父母百般重视。他因为喜欢学习,所以很努力,取得好成绩后不仅父母高兴,老师也夸赞,但他感觉自己总是在学习。

他的父母都没有文凭,孩子的表现总让他们很高兴,说有了这孩子,自己老了就安心了。而这孩子自己之前也觉得必须拼命用功,出人头地,等父母上了年纪,就像父母珍爱自己一样对他们好。

不过他有个弟弟,弟弟完全相反,讨厌学习,整天只知玩耍,成绩偏下。尽管如此,父母依然说“哥哥很靠谱”,感觉依靠哥哥就好,于是弟弟便在放任中长大。弟弟自由自在地成长,进了一所职业高中,毕业后很快就业。父母并不在乎弟弟去了哪里,只是一味担心哥哥的升学,而哥哥也不负厚望,高中毕业便成功考上一所一流大学。父母大喜过望,谁知入学没多久不幸就降临了。

他本人自然也是兴高采烈地入了学,却发现大学和想象的不一样,很没劲。高中时该学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学习成绩也通过模拟考试的分数被明确展示出来,这渐渐构成了他的自信。然而大学这种地方并不明示该做什么,也没有那么多的考试。同学们都去了自己喜欢的社团,开开心心,只有他一个人,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兴趣爱好。

不久之后,一种莫名的不安渐渐袭来,那是一种脚步踉跄着跌入地狱般的不安。思来想去,他渐渐感觉虽然因为自己是优等生,开心地活着,但那都是老师和父母说的,自己仅仅是在迎合着他们生活罢了,根本没有一样可以称为“自己的东西”或者能够宣称“这就是我”的东西。如此一来,他完全丧失了自信,浑浑噩噩,开始不愿上学,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活着还是死了。再后来,他的苦楚便是反反复复地留级。

可是他说弟弟却能独当一面,开始经商,而且一举成功,年纪轻轻便有了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讲到这里,他盯着我说:“老师,谁才是好孩子呢?父母总是说哥哥了不起,弟弟不行的啊。”

对于他的问题,我大概是这样回答的:如果考虑兄弟俩谁是好孩子,现在来看的话,是弟弟挣钱多,和父母一起生活。而哥哥只会花钱,每天什么都不做,所以弟弟“好”,而哥哥“不好”。可是如果这样定论,岂不和在兄弟俩小时候下定论时犯了同样的错误吗?父母仅仅根据成绩判断,认为哥哥“好”,而弟弟“不好”。

小时候,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哥哥身上,也许对弟弟反而更好,使他得以自由自在地成长。而今哥哥游手好闲,或许恰好激起了弟弟的干劲。对这种事去想什么“好”与“不好”终是惘然,所以不要为之耿耿于怀。总之,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故而,现在不慌不忙地消受人生,内心应该也会产生一些想法,根本没必要硬去模仿“好”弟弟。慢慢来吧。

关于“幸福”,各位从这两兄弟的故事中能想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