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
14177800000007

第7章 育儿

许多人因孩子的问题前来咨询。比如,孩子不去上学的家长会感叹,自家孩子为何会变成这样。仔细听下来,他们说只要孩子肯上学就好。以前虽然会对成绩说这说那,但现在不必那么用功了,只要肯去上学就万幸了。

虽然许多人都是这番说辞,但有时我会感觉那并非他们的肺腑之言。等孩子一旦开始上学,他们又会说“你的成绩……”想来这也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或许可以称之为理所当然。所以,我不知是否可以对“只要去上学我就很满意了”这样的话信以为真。

其实不仅是在语言上,父母在实际行动中,有时也会放弃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的做法,或者放弃不现实的期待,自己能感觉到“孩子的心态”。当父母愿意如实接受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生活时,孩子也许就开始上学了。

暂不说这些前来咨询的人,在那些孩子没有被特别关注并出现问题的家庭里,父母们在“育儿”的问题上并没有感觉格外辛苦?或者说,他们在享受育儿这件事?但似乎又不是那么回事。有一项统计数据说,在被问到是否感觉“育儿”快乐这一问题时,感觉快乐的日本父母的数量远不及欧美。也许有人简单地认为这是因为女性开始工作的原因,但欧美的职业女性也有很多,她们并没有因为要工作,就认为育儿辛苦。

考虑到日本的特殊国情,会不会是因为“希望通过高明的育儿方式让孩子得到幸福”的愿望太迫切了呢?父母总觉得孩子这必须要做,那也必须要做,或者想为孩子做许多事情。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父母因此会有强烈的罪恶感。

不仅如此,“想让孩子得到幸福”的父母考虑的并不是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而是寄希望于孩子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价,比如优异的成绩或者考上好的大学。这样的父母真的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吗,还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呢?我不明白他们育儿是为了什么。

都说日本人擅长区分使用“场面话”和“真心话”。育儿的场面话似乎是“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只要好好培养都会有出息”。那么,真心话又是什么呢?

在日本,当“场面话”大行其道时,一旦不小心说出“真心话”,人们便会群起攻之,所以也没必要大声说出真心话。但在自己家中,育儿方面的场面话和真心话又该如何取得平衡呢?至少,我们还不至于失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从容不迫。否则,“育儿”将成为父母过重的负担,作为父母的快乐或许渐渐也会消失吧?

也许关于育儿的真心话渐渐式微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家庭越来越少,所以很少从长辈那里听到育儿方面的真心话吧。年轻的父母总是将自己的育儿方法对照着场面话去思考,于是担心和烦恼便多了起来。

听到真心话,父母不会恍然大悟,认为“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而且因为经济上也慢慢富裕,如果想按照场面话去做,可能性也很大。但如果没有钱和时间,便不会那么关注孩子,或许一切就会按照自然法则顺利进行了。

话虽如此,但我们不可能回到从前,而且从前也有许多痛苦。所以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言,或许不拘泥于场面话而去关注孩子生而为人的姿态更加重要,因为孩子希望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看清楚这一点,育儿也许就会变得更加快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