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左手趋势投资,右手价值投资
1419200000054

第54章 站在购买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

巴菲特认为,股票并非一个抽象的东西,投资人买入的股票,决定其价值的不是市场,也不是宏观经济,而是公司的经营情况。巴菲特说:“在投资中,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也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甚至也不是证券分析师。……最终,我们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所拥有的公司的经济命运,无论我们的所有权是部分的还是全部的。”

“在我购买一只股票的时候,我会像购买整个公司那样去考虑,就像我沿着大街找到一家可以收购的商店一样。如果我想收购一家商店,我会了解这条大街上的每一家商店,了解每一家商店的所有方面。我可以根据沃尔特·迪斯尼在1966年上半年的股票市场价格分析公司的价值。当时的股票价格是每股53美元,这个价格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想到可以买到整个公司,而《白雪公主》等其他动画片的票房收入就值很多,所以说,这点代价也就不足挂齿了。这样,就拥有了迪斯尼乐园和沃尔特·迪斯尼电影公司这样的合作伙伴。”

巴菲特在选股的时候,总是先要考虑所选择公司的管理状况、金融业绩以及现行的股票价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寻求购买潜在价值被大打折扣的股票,这类股票的特点是价格与收益比率较低及股息收益较高,或者是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比率较低。很多投资者认为增值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应该在两者中取其一。巴菲特认为增值与成长是相吻合的。他说:“将‘增值’股与‘成长’股严格区分开的整个做法都是无稽之谈。这种做法为那些已退休的基金管理者空谈投资方法并以此收取费用大开方便之门,也为投资顾问的彼此区分大开方便之门。但是就我来说,所有聪明的投资都应是增值投资。”要进行增值投资,就必须关注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巴菲特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2000年4月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在回答一个关于竞争优势问题时指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判断是投资中最重要的。

巴菲特说:“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任何企业经营的核心。这正是投资的关键所在。理解这一点的最佳途径是研究分析那些已经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对于投资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所选择的每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那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巴菲特曾经对一些学生描述自己分析公司竞争优势的方法:“一段时间内,我会选择某一个行业,对其中几家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我不会听从任何关于这个行业的言论,我努力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找出答案。……比如我挑选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纸业公司,我就会这样想象:如果我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永远持有的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从这些谈话中会发现,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如果进行了如此的分析,肯定会比管理层更加了解这家公司。”

巴菲特将竞争优势壁垒比喻为保护企业的护城河,强大的竞争优势像护城河保护着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我们喜欢拥有这样的护城河,河里游满了鲨鱼和鳄鱼,足以抵挡外来的闯入者——有成千上万想夺走我们市场的竞争者。我们认为护城河是不可跨越的,并且每一年我们都让管理者进一步加宽护城河,即使这样做不能提高当年的盈利。”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的年报中称可口可乐和吉列是拥有持续竞争优势企业的典范:“它们在近年来不断地增加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品牌的巨大吸引力、产品的出众性与销售渠道的强大实力,使得它们拥有超强的竞争力,就像是在它们的经济城堡外形成了一条护城河。相比之下,一般的公司每天都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浴血奋战。”

只有可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为公司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也才能成就基业常青的优秀公司。巴菲特从1977年就确立了这一选股原则,至今不变。

“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巴菲特最渴望的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性是那种未来“注定必然如此”的竞争优势。巴菲特同时也告诉我们,即使他寻觅一生,也只能发现很少“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所以我们在确认一家企业是否优秀之前,一定要十分慎重再慎重。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人必须了解一些公司,包括一些产业,否则就根本没有所谓的长期投资策略。”投资人到底要了解公司的什么呢?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应该去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即企业的业务是否长期稳定?企业的业务是否具有经济特许权,现在是否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由于巴菲特进行长期投资,所以他非常重视企业是否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并且能保持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前景取决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分析判断起来非常困难。巴菲特为了提高对企业长期发展前景的准确性,在选股时严格要求被投资公司必须有着长期稳定的经营历史,这样他才能够据此分析并确信公司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公司未来能继续长期稳定经营,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许多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希望公司开拓新业务,形成新的增长点。而巴菲特却认为公司应该保持稳定的业绩,在原有的业务上做大做强,使竞争优势长期持续。因此巴菲特最喜欢投资的是那些经营状况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

许多投资者非常喜欢投资于正在进行或是即将进行重组的公司股票,他们认为这些公司有可能会“咸鱼大翻身”,股价会有巨大的增长。针对这种状况,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的年报中指出:在过去的年报中我们曾谈到购买和经营咸鱼翻身类型公司的结果常常让人大失所望。这些年我们大约先后接触了数10个产业中数百家具有“咸鱼翻身”可能性的公司,不管是作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我们持续追踪着这些公司的业绩并与原来的预期比较。我们的结论是除了极少数例外,大多数都失败了。既然只有很少企业可以咸鱼大翻身,那么投资人最好还是避开这些“鱼”,只去追求好的企业。

巴菲特认为企业具有长期持续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特许权”。一项经济特许权的形成,来自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种产品或服务:①顾客需要或者希望得到的;②被顾客认定为找不到类似的替代品;③不受价格上的管制。这三个特点的存在优势,将会体现为一个公司能够对自己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主动提价,从而赚取更高的资本报酬率。不仅如此,经济特许权还能够容忍不当的管理,能力差的经理人虽然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但是并不会对它造成致命的伤害。相对而言,一般企业想要获取超额利润只有两种途径:成为低成本运营商,或是使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供不应求。关于第一种途径,尽管通过卓越的管理,一家公司可以长期维持低成本运营,但即便如此,还是会面临竞争对手攻击的可能性。第二种途径供不应求的情况通常持续不了多久。而且与经济特许权企业不同的是,一般企业会因为管理不善而倒闭。

根据《财富》杂志1988年出版的投资人手册,在全美500大制造企业与500大服务企业中,只有6家公司过去10年的股东权益报酬率超过30%,最高的一家也只有40.2%。在1977~1986年间,总计1 000家企业中只有25家能够达到业绩优异的双重标准。这些企业出售的产品大多和10年前基本上完全相同,但是其良好的经营记录证实:相当强大的经济特许权,或者专注于一个遥遥领先的核心业务,往往是形成非常出众的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要了解企业还需要去衡量企业的管理,这比衡量企业的财务业绩难度更大。巴菲特在投资之前,都要花时间对管理进行评估,这是因为它会对今后的金融业绩给出早期的警告信号。如果你对管理层的所言所为进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衡量他们工作价值的线索。这种对管理工作的衡量,比出现在之后公司财务报告中或报纸金融版中对公司管理的衡量要早得多。

跟踪追寻过去几年的年度报告,你会逐渐对公司的管理历史有所感知。你还可以通过媒体了解所持股的公司。留意管理人员所说的话以及其他人对管理人员的评论文章。如果你注意到公司总裁最近发表了演讲或作了报告,你应从投资关系部门拿到演讲稿并仔细阅读。上网搜寻公司的网站并获取最新的消息。总之,通过一切办法了解管理层。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忘记评估管理。信息掌握得越多,获取的线索越多,你就越能准确而容易地评估管理。你了解的信息最终都会影响到你的股价,所以你必须提前了解这些信息。

巴菲特认为在进行投资时,先要精确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那么,投资者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呢?通常情况下,巴菲特把一家公司的价值分为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就是在股票市场上每一股股票的价格;账面价值是指企业财务报表所呈现的净值;内在价值则是投资人花再多力气也要判定出来的公司的真正价值。因为内在价值可能比市场价值要高,也可能比账面价值还低,但是巴菲特认为,只有判定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人才能决定该不该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

问题是怎么精确地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呢?巴菲特认为先决条件是要“远离市场的干扰”,而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盈利能力分析;二是成长性分析;三是净资产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衡量内在价值的首要标准。它是从公司的损益表出发,认为内在价值就是现有收益经过适当调整后得到的价值,它等于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本。这种盈利能力价值也就是公司资产加上公司特许经营权带来的竞争优势。特许经营权包括先进的管理或政府的特别许可等,也许它不如纯粹的竞争优势持久,因而对这一条价值的估计不如对资产价值的估计可靠。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对现有收益的调整,主要应当包括纠正对会计概念的错误理解,解决折旧、摊销与恢复年初资产水平再投资的差异,经济周期及其他暂时因素等。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公司的盈利能力价值远远低于资产的重置价值;二是两者基本相等;三是计算正确的盈利能力价值明显高于资产的重置成本。显然,应选择第三种,但是公司的竞争优势究竟有多大、能够维持多久是判断的关键。

成长性分析是最有必要也是最难估计的一种方法,特别是预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率就更难。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公司销售率和利润率的增长并不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因为成长性更多地体现在应收账款、存货和设施设备的增加上面,这些将会增加负债或者减少留存收益,减少可用于分配的现金数量,从而降低公司价值。

净资产分析是其中最为直观和简单的方法。假设企业在自由进出、没有竞争优势的条件下,资产价值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因而可以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着手,分析企业的资产状况,而后挖掘出公司的内在价值。净资产法有时又被称为清算法,是指变卖企业所有资产,扣掉负债之后的净值。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假设企业不再存活,不考虑企业未来的盈利状况,通常就将流动资产的净值作为清算价值的粗略估计。运用这种方法,投资人能买到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及长期负债的总和多1/3的公司,肯定会大赚一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