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14199700000014

第14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14)

创造力是很美的东西,但没有这一点仍然可以继续生活。然而,自主性却是很要命的事,一个总被安排、总被否定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来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发展,他自然就没有了自控能力,于是比较容易沉溺在网络游戏或者其他事情中。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接力赛——先是家长接管孩子的意志,接着是中小学老师接管,现在又多了大学接管。最终,当这个孩子进入社会后,又是谁接管他的意志呢?

一个最常见的结果是,家长只好继续接管。他们会抱怨孩子“啃老”,抱怨孩子没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但这个恶果的种子,一开始却是他们自己种下的。

感觉比理性可靠,身体比头脑可靠

在我们这个社会,拥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人太少了,于是我们不容易看到它们究竟有多重要,有多美。

我有幸看到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的故事可以表明,一个成为自己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先说我一个朋友的故事,她和不少心理医生聊过天,也爱和我聊天。心理医生的话经常充满玄机,她怎么判断这些话是对还是错呢?

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用头脑,用缜密的逻辑,用科学的知识……她不是,她的办法是“身体的抖动”。

她说:“听到某句话,如果我的身体剧烈颤抖,说明这句话很对;如果只是抖动了一下,说明这句话有点道理;如果我一听就晕,说明这句话就没有什么道理。”

这种判断方式很简单,很直接,也很可靠。不过,这只是感觉,而不是真实的“身体的抖动”。哪怕再有道理的话,她听到了,别人也看不到她身体的剧烈抖动,这只是她自己的感觉而已。

这种评断过程,罗杰斯称为“机体评价过程”,或者可以说是“身体评价过程”。他认为,与理性相比,感觉更可靠;与头脑相比,身体更可靠。显然,我这个朋友的评断方式就是典型的“机体评价过程”。

有一次,我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的家中做客。他是国内著名的荣格派学者,对易经、解梦和中国文化都深有研究。

他家位于湖中的一座岛上,树木茂盛,蚊子很多。多年以来,只要和别人在一起,蚊子就很少咬我,而是咬别人。但这次,我们一行人走在岛上,蚊子咬我咬得很厉害,短短时间内我已拍死数只蚊子。然而,我没看到申老师挥动过一次胳膊,于是好奇地问他,蚊子不咬你吗?

他回答说,不咬,已好多年没怎么挨过蚊子咬了。并且,即便蚊子咬他,他也不会打蚊子。

这一定有什么说法吧?我问。

他说,是的,他从小就不打蚊子,因为很小时他就想,蚊子能吸多少血,给它吸得了,说不定,蚊子咬还有针灸的效果。

原来如此,看来是蚊子被你的善意打动了,它们不忍再攻击你。我开玩笑地说,这时大家都笑了。

接下来,申老师和夫人讲起了他的很多趣事。

一是,做知青时,他卖豆腐。豆腐一开始是一大块,老乡要买一斤,一刀下去,切多了不好,切少了麻烦。他头疼这一点,潜心练了一星期,终于做到,不管老乡要多少,他只需切一刀。要九两他一刀下去就恰好九两,要一斤一刀下去就恰好一斤,再也不需要第二刀。

二是,参军时,拆卸步枪,他闭着眼睛比别人睁着眼睛还快。

……

这些趣事引起了大家很大的兴趣,于是纷纷议论,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些。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专注”。

然而,照我说,如果你要求自己专注,你就会失去专注。专注和幸福、快乐等一样,属于那种你越想抓住就越抓不住的事物。

他赞同这个说法。他说,专注的确不是努力来的,而是你沉浸在一件事物中,自然而然就达到了关注。当你沉浸在其中时,你会产生“感应”,你是靠感应来切豆腐,靠感应来装卸步枪,而不是靠理性的分析和计算。当然,理性的分析和计算一定有,但最后当你砍下那一刀时,靠的不是理性,而是感应,或者可以说是感觉。

这就是所谓的“手感”,在无数领域,顶级高手们讲究的都是手感。譬如篮球比赛,一个选手投篮好时,他会说,有手感,当投篮不好时,他会说,没有手感。

什么样的人会有手感?一定是那种信任自己感觉和判断的人。

“养鸡场”是对孩子的否定

假若你在切豆腐时,心灵深处有一个藏得很深的声音对你说,你的感觉不可靠,你得怎么怎么做才行。

或者,当你在最关键的时候投篮时,脑子里有一个声音说,你要谨慎。

那么,结果都是,你会失去感觉。

这些藏得很深的声音从哪里来?多数时候,这是“内在的父母”或“内在的权威”在对“内在的小孩”说三道四。

假若一个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被别人左右的环境中,那么,这个人很难拥有丰沛的感觉,因为每当感觉产生时,就会有一些声音否定它。

譬如申老师的例子,假若他父母知道了他从不拍蚊子,于是对他说,你这个傻孩子,干吗不拍死它们?并且,在他的各个生活领域都试图安排他的生活,那他不会成为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很有感觉的人。

在后面一节《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中,我写道,感觉是我们的本相与世界的真相建立起联系时那一刹那的产物。如果我们很容易在许多方面有丰沛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我们能把握住这个世界的许多真相。而这,就是所谓的创造力。

创造力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它不过是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将真相展现出来而已。

拥有丰沛的感觉,是一件非常非常美好的事。然而,要达到这一点,一个人就必须信任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然而,在我们的一个又一个的“养鸡场”里,当“养鸡场”的掌控者们总是在严格限制学生们的活动,总是在严格要求学生们听他们的话时,那么,这些在“养鸡场”中长大的学生,就会逐渐丢掉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

结果就是,那些服膺于“养鸡场”逻辑的学生,就会成为没有创造力的“好孩子”,而那些拒绝服膺于“养鸡场”逻辑的学生,就很容易通过逆反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结果成为问题学生,成为“坏孩子”。

一个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演员说,她发现,她的同学中,成绩最好的“好孩子”最后多数庸庸碌碌。相反,那些有明确主见,经常对老师说“不”的同学反而最容易有成就。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真想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听话的庸才,我们就应当放弃“养鸡场”的逻辑。

Part 3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假如你是一棵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意见,那意味着,随便一阵风,都会把你剧烈摇动,甚至将你吹倒。

作为一棵树,你能否矗立在大地上,取决于你有多少根系紧紧地深入大地。

生活就是大地,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腻的感受就是一条或粗或细的根,你的感受越是丰富充沛,你的根系就越是紧紧地深入大地中。那样一来,就算是很强烈的风也不能颠覆你的立场。

活在当下

左右着你的当下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常见的是两种:留恋或目的。

留恋源自过去,而目的着眼于未来。但是,一旦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或关注于将来的目的,你就丢失了当下。

然而,当下永远是你直接面对的唯一。如果你不关注当下,你便一直在浪费时间。

一天晚上,我在小区散步。我住的小区有一个湖,湖的两侧是矮矮的山,湖的对岸是一座小山丘。

走到湖边的小路上,我看到湖对岸有一轮满月刚刚升起,正好位于湖对岸那座小山丘的山顶。空气中有些雾气,这轮满月有些泛黄,因这幽暗的浅黄色,这轮满月和这湖、这些小山以及湖边的垂柳都有了一种怀旧的味道。

这一瞬间,我被触动,然后拔腿就跑。我想赶快跑回家,去拿自己的专业相机,拍下这迷人的景色。

但刚刚拔腿要跑,我又停了下来,站在湖边的垂柳下,看那轮幽暗的满月,还有湖水、小山……

恍惚间,我彻底忘记了自己,全神贯注于这月、这山、这水乃至湖水上的电线……景色成为一体,我与这景色也似乎融为了一体。

这一恍惚非常短,短到也许没有时间计量单位能用来度量。然后,我“醒过来”,再次对自己说,这么美的景色,我一定要记录下来。

于是,我再次奔跑。

十多分钟后,我从家里拿了相机,跑回到湖边,但月亮已升得相当高,那种带点怀旧感的幽暗的黄色已换成了明亮的白色,整个景色的味道也已改变,我也失去了把它拍摄下来的冲动。

第二天,我想,差不多的时间,该有差不多的月色吧。于是,到了第二天晚上,我带着相机提前来到湖边,等着这月色的出现。然而,这天晚上的月亮似乎还是那么圆,但那种怀旧感已彻底没有了。

对着这样的月色,我备感失望。但忽然间,我明白,我执着于过去了,我想在今晚复制昨晚的月色以及昨晚的快乐,而这是不可能的。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静下心来,再看当时的月色,发现它尽管没有昨晚月色的特点,但一样有它的迷人之处。

我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很容易执着于过去拥有过的快乐,于是不能活在当下。

一比较,便失去了单纯的快乐

我们大多有一种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的快乐越来越难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过去的快乐成了一种阻碍。每多有一种快乐,我们就多少会产生一种渴望,希望能在未来继续复制这种快乐。快乐越多,这种渴望也就越多。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就会被一层又一层的渴望所缠绕,从而失去了对当下事物的关注。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逐渐对美食失去了兴趣,御厨们送来什么样的珍馐,他都觉得索然无味。这时,他想起一次在逃亡路上,喝过一碗不知道是什么做的粥,那味道好极了,简直可以说是天下第一粥,他渴望再喝上一次。

这碗粥是当时收留刘邦的一个老妪所做,刘邦命属下找来这个老妪,用同样的方法给他做了一碗同样的粥。但是,拿到这碗粥,刘邦只喝了一口就再也喝不下去了,他问老妪为什么会这样。

老妪说:“这两碗粥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我用小麦的颗粒做的粥,只是大王吃粥时的境遇不同。以前大王您是在逃亡,路上饥肠辘辘,更加上性命难保,于是吃什么都觉得好吃。现在,您吃遍了天下珍馐,再喝这粥自然就不再觉得好喝。”

这个故事表明,比较心会令我们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有比较心,那么一旦遭遇极好的事物并产生过极大的快乐,我们就会对其他事物失去兴趣。所以,关键不是现在刘邦吃遍了天下珍馐,而是他有了比较心,总拿过去的事物和眼前的事物作比较,渴望能在眼前的事物上复制过去的快乐,这就阻碍了他与当下的事物建立好的联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自我实现者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审美疲劳。我的理解是,因为自我实现者能全神贯注于当下,他们不会执着于过去的体验,不拿过去的事物和当前的事物作比较,于是每一时刻的体验都是全然的、新鲜的,审美疲劳也就无从产生。

譬如,我有时会夸口说,我就是一个没有审美疲劳的人,我可以一年看365次海上日出而不会觉得厌倦。

不过,我前面提到的故事表明,这只是一种夸口而已,我一样会拿过去的月色与当下的月色相比,于是一样会有审美疲劳。

这也是夫妻关系中审美疲劳产生的原因。好莱坞影片《美国丽人》中,丈夫问妻子,以前那个可以在阳台上对着飞机敞开胸脯的女孩去哪里了?显然,他在留恋过去的快乐,他脑子里有妻子太多的过去的形象,但当他执着于这些时,他就不可能看到妻子当前的美,也就不能单纯地享受当前的时光。

过去的感觉不可复制

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我开玩笑说,最好不要和太好的男人或太好的女人谈恋爱,因为他们是毒药,一旦遭遇,最好有结果,否则这毒无解,或许只有比他们更好的人才能解。

甚至,更好的人也不能解,因为我们会拿他们与过去的恋人相比较,而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是活在过去,就是在他们的身上看过去的恋人的影子,从而看不到他们的真实存在。

这个道理,我是特意说给她听的。她刚失恋不久,过去的那个恋人曾带给她很多快乐,她说他能分分钟让她开心。现在,她接受了已经分手的事实,准备找新的恋人。她渴望新的恋人一样能让她分分钟都开心。

显然,她想在新的恋爱中复制过去的快乐。不仅如此,和她深聊下去,我还发现,她还希望新的恋人最好和旧的恋人一样,也是不高、稍有点胖、计划性极强、爱锻炼身体、幽默……

因为心中藏着这样的期望,她就看不到当下了。最近,她也与一些男子相识并尝试交往,但她很容易就会失望,她认定他们给不了她想要的快乐。

快乐有很多种,好男人也有很多种。然而,她渴望的快乐只有一种,她渴望的好男人也只有一种,她执着于这两个“唯一”上,也就无从看到其他人的好了。

这样的话,只有过去的那个男人才能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