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14199700000015

第15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15)

甚至,过去的男人也救不了她了。因为,即便是这个男人和她在一起时所制造的快乐,也是在过去的情形中所产生的,这种情形不可复制,这种快乐也一样不可复制。

这一点,她也承认。她说,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她的一些感觉正逐渐失去。

这是必然的,因为过去的感觉不可复制。

这也是多数爱情故事的共同遭遇。某些感觉太好了,于是我们想一再重复它们,结果这些感觉成了阻碍,令我们看不到当下的美好。

怀旧,所以喜欢旧上司

不过,怀旧是她的风格。和她聊了多次以后,我发现,她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无法和当下的上司相处,但一旦这个上司离开了,或她离开了,她和上司的关系反而会好转,所以她好几个要好的朋友都是她的旧上司。

这种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她最留恋的是童年。10岁之前,她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收入高,生活条件优裕,而且视她为心肝宝贝。最小的叔叔整天和她一起玩,经常逗她、捉弄她,有时令她生气,但多数时候是非常开心的。但10岁后,她回到了父母家,父母收入低,并且更爱弟弟,对她相当冷淡。从此以后,她不断地渴望重新回到童年,继续过那种快乐的生活。

所以,她刚结束的那场恋爱,其实不过是和叔叔关系的一个重复而已。那个恋人的体型和性格都和她的叔叔很像,而那种快乐也和童年时很像。

至于她和上司的关系,大致可以说,目前的上司,就像是她父母。她对父母有愤怒,所以难以和目前的上司处好关系。但一旦上司离开了,他们就像是她的爷爷奶奶和叔叔了,她爱他们,于是就能顺利地和旧上司打成一片。

此外,她还对一些零食极其执着,每年春节都会努力地去找一些广州的老式点心,而那些点心都是她童年时在爷爷奶奶家的最爱。可以说,这些点心本身并不重要,但它们是象征,是一种仪式,在吃这些点心的时候,她就似乎回到快乐的童年了。

她的故事,也是我们共同的故事,我们很容易先将童年时重要亲人的形象套在恋人的头上,渴望在他们的身上复制童年时的快乐。接着,我们又很容易将上一个恋人的形象套在新的恋人头上,渴望复制过去的快乐。但是,这都令我们看不到恋人的真实存在,不能活在当下。

总想着目标是浪费时间

不能活在当下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我们容易被目标所淹没。

很多人喜欢树目标,认为目标越高,自己做事的动力就越大。然而,当总是想着目标时,我们就会忽略当下,就做不好当下的事情。

春节回家,我一个老乡来找我诉苦,他说他有一肚子的雄心壮志,渴望出人头地,但没有人理解他,大家反而都嘲笑他好高骛远,看不起他。

和他聊天时,我有一种感觉,好像他飘浮在空中,并且他的眼神也有一种飘忽感。

慢慢地,我发现他说话有这样一个逻辑:事情A做不好,是因为事情B阻碍了事情A;事情B做不好,是因为事情C阻碍了事情B……总之,我难以和他就事论事地谈论一件事情。

一开始,我试图令他就事论事地说话,但发现无法做到这一点,就接受他的逻辑,顺着他的逻辑往下说。即承认事情B是事情A的阻碍,事情C是事情B的阻碍……

但最终这样聊下去的结果,是他不得不承认,他没有做好过任何一件事。譬如,他事业做不好,耕田也不行,做饭超难吃,也不会打扮,学历也很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最直接的原因是好高骛远。他做事情时,有一个毛病,做着事情A就想着事情B,做着事情B就想着事情C……总之,总是想着更高一层的目标。

当做着事情A时,他的时间就用在了事情A上,但他的心思却不在事情A上,所以时间就被浪费了。因为过去三十多年他一贯如此,于是他过去的所有时间都被浪费了,结果令他现在差不多一事无成。

聊到最后,他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承认这的确是他一个最大的缺点,他决定试着活在当下,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活在当下,才能全神贯注

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我认为,是卓越人士的共同特点。

我一个小有成就的企业家朋友说,他的一个人生哲学是,从不抱怨,做什么事就做好,如果对这件事不满了,就立即离开它,去做新的想做的事。

如果我这个老乡持有这种人生哲学,那么,他的人生会全然不同。设想,他还是农民,但耕田一流、做饭一流、衣着有风度……那么,这个人该是何等出色?

两年前,我去一个家具店买家具,接待我的是一个刚来广州的女孩。在这个家具店的办公室墙上,写着每个店员的职业目标,她的职业目标大概是三年内做一家分店的店长。我说,这个目标你一定会实现,并且时间也许会更短。

果不其然,再过几个月,我又去逛这个家具店的另一家分店时,发现她已是这家分店的店长,她开玩笑说是托了我的洪福。我则回答说,我的预言不是瞎说的,因为我看到她有一种可贵的品质——能全神贯注地做事情,非常投入地为顾客着想,不仅不厌其烦,而且还很快乐。有这种品质的员工一定是人才,而那家家具店的管理看来也不错,我相信这个店的老板能慧眼识人。

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是有必要的,然而,仅靠目标做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强迫式的。有这种动力的人很容易焦虑,所以会比较努力,但他们缺乏全神贯注的素质,于是做事会比较马虎,而且会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做得非常到位。

拥有全神贯注做事素质的人,是能够活在当下的人。他们也会有目标,会有一个全盘规划,但在做事时,他们会关注当下的信息,不仅很细致,而且会乐在其中。他们做事的动力是当下产生的快乐,而不是源自未来——其实也是过去——的目标。

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喜欢给孩子树立目标,认为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但是,这都会阻碍孩子活在当下,令他们在做事情A时总想着目标B,于是不仅容易焦虑,而且还容易马虎。

大多数有考试焦虑的孩子,他们的动力都是过去产生的,主要是父母给他们心中种下的压力,他们的关注点也是这些压力,而不是学习本身。例如,有考试焦虑的高三学生,做任何事时都会想着高考的结果——如果考砸了怎么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能全神贯注于当下的学习。

不活在当下,易纸上谈兵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渴望,但这些渴望都会阻碍我们与当下的事物建立最单纯的关系。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活在当下是智慧的唯一源泉,因为过去产生的都是知识,都是僵死的东西。按照过去的知识套当下的问题,就不能第一时间洞烛当下问题的本质,从而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而葬送赵国40万的兵力;三国时期,马谡死用兵书而导致蜀军失败,这都是不能活在当下的典型案例。

明朝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说,兵法的最高境界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意味着放下了渴望,放下了对过去的执着;而随机而动,则意味着对当下形势的准确判断。做到了这一点的王阳明,一生剿匪无数,没打过一场败仗,等他56岁又被调往广西剿匪时,广西的土匪听说是王阳明来了,立即就投降了。

可以说,“活在当下”是一个普世哲理,任何时候都适用。譬如学心理学,国内一个著名心理学专家对我说,他发现学心理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人是拿理论去套事实,这种人将大师的理论奉为圭臬,如果发现理论与事实不相符,他们第一时间会怀疑事实,而不是理论;另一种人则是拿事实检验理论,如果发现理论与事实不相符,他们会第一时间怀疑理论,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态度。

玩摄影时,我也会发现这种差别。一些人拍照时,会想着书上讲的构图,另一些人则是沉浸在当下,凭着当下产生的感觉去构图。自不必言,前一种人的摄影水平很难提高,因为当不能沉浸于当下,不能与当下的事物建立关系时,他们就是一直在浪费时间。

要活在当下,重要的是破,而不是立。我们要认识自己当前的渴望,明白它们一定是源自过去,然后试着放下它们。当你能做到放下时,你就能洞见当下事物的本质,然后这洞见力就会自动告诉你,你该怎么做。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活着的时候,我的注意力从未走出我们的账房,从未走出这个小范围,现在面临的是无止境的旅程。

一直都在走在找,没有休息,没有安宁。我糊涂啊!我糊涂啊!我看不透自己的人生!虚度一生,我好苦啊!

——摘自迪士尼动画片《圣诞颂歌》

假如,你突然拥有了一个机会,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吗?

迪士尼推出的动画片《圣诞颂歌》就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埃比尼泽·斯克里奇是一个超级守财奴,“令人讨厌,吝啬、冷酷、没有人性”。但在1983年的平安夜,他先后遇到了四个异灵——他已逝的合伙人雅各布马里的鬼魂、圣诞过去之灵、圣诞现在之灵和圣诞未来之灵,从而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比雅各布马里的一生还要恐怖的命运。

这奇异的经历令斯克里奇一夜剧变,从吝啬鬼变成了一个仁厚、宽容而热情的慈善家。

这部影片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同名作品,正是因为狄更斯的这部杰作,才有了“Merry Christmas”这句流行语,并且圣诞节中许多祝贺节日的仪式也是因为他这部小说才开始广为流传。

超一流的小说家都有一种能力,他们所编织的故事,假如从心理学理论推论的话,你会发现完全站得住脚。写过《双城记》《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等名著的狄更斯毫无疑问是超一流的小说家,而他在《圣诞颂歌》中所勾勒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神鬼故事。

譬如,可以说,如果有非常优秀的心理治疗师,能够帮助斯克里奇这样的人清晰地看到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么,他势必会从一个守财奴变成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一切都是鬼话,只有钱可靠

影片一开始就刻画了斯克里奇的超级守财奴形象。

他的合伙人马里去世了,而斯克里奇作为“唯一的遗嘱执行人、唯一的财产管理人、唯一的财产受让人、唯一的剩余财产受赠人、唯一的朋友和唯一的送葬人”,为马里操办了葬礼。

马里和斯克里奇都是“好生意人”,懂得节省每一枚硬币。但是,操办葬礼的牧师向斯克里奇伸出手索要相关费用时,脸上鬼魅的笑容令斯克里奇心惊,那只手像魔鬼的手,要扼在他的脖子上。他不甘心地给了一枚硬币,那只手仍没有落下来,他只好又给了一枚硬币。

牧师的手总算落了下来,但斯克里奇心理失衡了,他突然间将手伸向马里的尸体,干脆利落地将覆盖在马里眼睛上的两枚硬币取了回来,并狠狠地从嗓子里逼出几个字来:“两便士,两便士也是钱!”

在死者的两只眼睛上各放一枚硬币,这个传统源自古希腊。古希腊的钱币上有众神的雕像,将这样的钱币覆盖在死者眼睛上,是让众神通过死者的眼睛看到死者没有污点的一生,从而帮死者更好地安息。

也有一个比较俗的说法称,死者的灵魂在渡过冥河时,要将两枚硬币交给船夫做船资,否则就会成为无所归依的孤魂野鬼。

不管什么传说,斯克里奇都不吃那一套,他宁愿拿回那两枚硬币,好让内心找到平衡。

再说,有什么比钱更可靠吗?

不仅如此,斯克里奇还认为,关于圣诞节的种种说法也是鬼话。圣诞节?圣诞节是什么玩意?每个人都可以在圣诞节得到上帝的保佑,每个人在这一天都应该相互关爱?凭什么?!这是骗人的把戏。

斯克里奇只信金钱,金钱是唯一能给他带来快乐、满足和安全感的东西。除此以外一切都见鬼去吧。

也许是这种信仰让他身上透着一股杀气,他走在路上时,乞丐都不敢找他乞讨,唱颂歌的人都会被冻得停下来,小孩子见了他也不再调皮而只想逃走,甚至连狗遇见他都要落荒而逃。

马里去世的时候如此,7年后的圣诞节仍然如此。

也不是谁都不敢接近斯克里奇。他的事务所有一个叫鲍勃·克莱奇特的小职员,每周拿15先令。克莱奇特谨小慎微,担心失去这份勉强可以养活一家人的工作,所以一直没有离开斯克里奇。

斯克里奇的外甥弗雷德也是个例外。不管斯克里奇多么冷漠,弗雷德都想去祝福和拥抱舅舅,想让他火一般的热情融化舅舅身上散发着的冰冷。他闯进舅舅的事务所,快乐地喊道:“舅舅!上帝保佑你!”

“鬼话!”斯克里奇不耐烦地反驳。

“圣诞快乐!”弗雷德继续欢快地祝福舅舅。

“你有什么快乐的?你这么穷。”斯克里奇嘲讽说。

“你怎么这么闷闷不乐?你这么富有。”弗雷德反问,但神情已黯淡下来。

没什么好快乐的,斯克里奇继续说,他讨厌圣诞节:“圣诞节意味着没有钱也可以买东西,意味着又老了一岁,钱却没有多一分。”

“圣诞节一起吃饭吧,舅舅。”弗雷德执着地邀请。

“除非我死了。”

“但为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冷酷?舅舅。”

“你为什么结婚?”

“因为我爱她。”

“因为,你……爱……她?”斯克里奇的眼神变得更犀利起来,弗雷德终于受不了想逃了,但在逃之前,他还是拥抱了舅舅并再次大喊“Merry Christmas”!

热情似火的弗雷德似乎没有融化舅舅哪怕一丁点的冰冷。接下来,当有人来事务所为穷人募捐时,斯克里奇无比冷血地说:“没有监狱吗……劳动救济所还开门吗……我想你知道该怎么安排他们了……(穷人如果活不下去)那就去死好了,正好可以减少多余的人口。”

和弗雷德一样,募捐人也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