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14199700000017

第17章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17)

如果你仔细聆听,你会发现,头部的那些声音,其实常常是别人给的,而且多是父母给的。从小到大,他们给了你很多规条,这些规条被你内化在心中,最后你以为,这些规条是你发出的,但其实,它们并不是来自于你自己,而是来自于父母等抚养者。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给我们这些规条,势必是为我们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接受它们呢?

用本小节的道理来看,最简单的回答是,这些规条会立即激起面部产生激动的感觉,令你站不稳,因为这时你的重心太高了。

实际上,最有智慧的父母不会给孩子什么规条,他们知道,不能让孩子的心智淹没在他们所发出的指令中,他们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心。当孩子学会听从于自己的内心时,孩子才最容易在这个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

最经典的例子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慈善午宴,竞拍到这个资格的人,可以获得与巴菲特一同进餐的机会,由此可以聆听巴菲特的教诲。

应该是2006年,美国一个富翁以60多万美元的价格竞拍到这一资格。他从巴菲特那里获得了什么教诲呢?

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这个富翁说,巴菲特一再向他强调,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教诲来自于父亲。

这个教诲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假如你是一棵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如果你很在意别人的意见,那意味着,随便一阵风,都会把你剧烈摇动,甚至将你吹倒。

作为一棵树,你能否矗立在大地上,取决于你有多少根系紧紧地深入大地。

生活就是大地,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腻的感受就是一条或粗或细的根,你的感受越是丰富充沛,你的根系就越是紧紧地深入大地中。那样一来,就算是很强烈的风也不能颠覆你的立场。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感受就是你与事物建立关系一刹那的产物。

因而,可以说,你的感受就是你与某一事物的链接。

这个链接是最可靠的。

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是因为他凭自己的感觉在与股市打交道,而不是凭借其他人的规条。股市中经常会刮起超级飓风,但不管多么强的飓风,都不会动摇巴菲特自己的立场。自从进入股市,他从来都是靠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如何投资的。

当你感觉到有强风在撼动你的立场时,可以尝试去寻求自己的感受。

这时,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可以帮助你:

你试试稳稳地站在地上,感受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你可以前后左右摆动一下自己的身体,但双脚矗立不动,感受身体摇动而双脚矗立不动的感觉,再将一只手放到你的小腹部,然后问问自己——我更深的感受是什么。

谁动摇了你的立场

如果你与巴菲特一样幸运,你的父母一开始就对你说,尊重你的感受,那么,可以预测,你将与巴菲特一样成功。就算你没有他那样的财富,但你必定会在某一领域拥有第一流的才能。

但是,不幸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初动摇我们立场的,恰恰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比如父母。

一棵小树如果不断地被拔出大地,那么它的根系不可能强大。

同样,我们长大后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守住自己的立场,甚至都很难发现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常常是因为,作为一棵小树时,我们常常被拔离大地。

换一句话说,就是你与事物的直接联系常常被切断。谁切断的呢?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美国女心理学家帕翠斯·埃文斯有一部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用很多很琐细的事情,道出了生命中最常见的苦痛——父母、配偶等最亲密的人用爱的名义控制了我们。

书中有一个小故事:

一个妈妈带女儿去冰激凌店,妈妈问女儿:“你想吃什么冰激凌?”

女儿说:“香草冰激凌。”

妈妈说:“巧克力冰激凌更好吃。”

女儿说:“我想吃香草冰激凌。”

妈妈说:“你不是爱吃巧克力冰激凌吗?”

女儿说:“我就要吃香草冰激凌。”

妈妈说:“真怪!这孩子真怪!”

最后,妈妈还是为女儿买了香草冰激凌。

在这个小故事中,妈妈不断试图动摇女儿的立场,想将自己的声音——你爱吃巧克力冰激凌——塞到女儿的头脑中。还好,这个小女孩一次次守住了自己的立场,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感觉——我就是要吃香草冰激凌。

这是帕翠斯·埃文斯亲眼见到的案例。她说,这个小女孩之所以能守住自己的立场,那肯定是因为她有一个重要亲人教过她——尊重自己的感受。

其实,只要生命中有一个重要的人不断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受,那我们就会比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是生命的根本诉求。

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可能,你长这么大都从未有重要的人物对你讲过这一点,甚至,你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可能会对你说:乖,做个好孩子,多听大人的话,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

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是指仅在大事上如此,相反,这是在无数的小事中练习出来的。

失去自己的立场,也不光是在大事上才如此,相反,是在无数的小事中形成的。

类似冰激凌的故事我也亲眼见过很多。

一次,我在天河城旁边的一家餐厅吃饭,旁边是一个男孩和他父亲,他们点了很多食物。

一会儿,男孩吃饱了,很开心地对爸爸说:“爸,我吃饱了!”

爸爸粗鲁地反驳说:“饱个屁!再加一碗。”说着将另外一碗饭推到了儿子面前。

吃饱了感觉会很好,但吃撑了感觉就会很不好。

我的一个导演朋友,童年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总是满院子跑,后面奶奶端着一碗饭追。

干吗跑?干吗又要追呢?

我请这位导演朋友回忆细节,最后他说,每次吃饭时,他吃饱了对奶奶说:“奶奶,我吃饱了!”

奶奶会说:“小孩子多吃点,对身体有好处。”

他多吃了一点后又说:“奶奶,我吃饱了。”

奶奶会说:“男孩子多吃点,有力气。”

他再多吃了一点后再说:“奶奶,我吃饱了。”

奶奶会说:“多吃点,小孩子胖一点很好看。”

……

最后,他会肚子撑得厉害。他之所以满院子跑,就是为了逃避吃饱了被撑着的感觉,而奶奶满院子追,就是为了将自己的规条——多吃点——硬加到孙子头上。

类似这样的事情相信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体会,毕竟即便像巴菲特,也只是爸爸教导他尊重自己的感受,而妈妈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头上。比方说,下面的事情你有没有经历过?

冬天来了,你出门,妈妈说,加件衣服。你说,我不冷。妈妈说,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

小孩子的时候,你蹒跚学步,突然摔倒了,膝盖摔破了,流出血来,你哇哇大哭,妈妈过来抱起你说,乖,不疼不疼,乖,不哭。

每一次这样的小事,都是在摇动你的立场,假若你身边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这样对待你,那么你作为一棵小树时就在不断地被从土壤中拔出来,你的根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因为没有大地的哺育。

但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在每一件琐细的小事中发现并尊重自己的感受。

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读大学时,和一个朋友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

她问我:“你难道不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你自己吗?”

我反问:“我知道我是谁啊,干吗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于是,我们俩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彼此。她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我这种很少把别人评价放在心上的人,我也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她这种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人。

后来,我逐渐明白,像我这样的人真是有点像外星人,而像她那样的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则占了大多数。

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帕翠斯·埃文斯说,爱控制别人的人有一种奇特的逻辑——我知道你是谁,而你不知道你是谁。

那位强迫孩子继续吃饭的父亲,他认为他知道孩子该吃多少,而孩子自己不知道该吃多少。

我那位导演朋友的奶奶,也一样认为她知道孙子该吃多少,而孙子是不知道自己该吃多少的。

正是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而没有像巴菲特父亲那样的人叮嘱我那位好朋友“尊重自己的感受”,她会形成这样的逻辑——“我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我要通过别人对我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如果你也有这种逻辑,我可以断定,在你小时候,在你家中,一定有很多亲人会持有这种看法——他们知道你这个孩子是怎样的,而你不知道。

持有这样的看法关键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一个结论——所以你要听我们的。

所幸,在我家中没有人对我灌输这样的观念,相反,我父母从来不会干涉我的判断,他们非常尊重我的感受。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只爱吃面而不爱吃菜,尤其是饺子。结果,我父母不强求我吃饺子,尤其是那几年过年的时候,我父母和哥哥姐姐吃饺子,却另外专门给我做了一份面片。

还记得小时候看蚂蚁搬家,不知道怎么就来了兴致,可以蹲在地上连续看三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蚂蚁搬家。父母完全没有管我这种怪事,绝对不会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怪呢,别人家的孩子才不会做你这种傻事;或者说,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去做点正经事!

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我的感觉没有被破坏,所以我做什么事情都有清晰的立场,而这些清晰的立场,都是建立在我自己对事物的感受之上。也因此,我自然地不把别人对我的评价当回事,倒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个性。

我想,正是因为我这种性格,我基本上是干一行爱一行,很容易做随便什么事情就上瘾。因为,当自己与某一事物的关系没有受到别人的妨碍时,那种全身心投入做事情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因此,我读书时除了英语,每一科都蛮喜欢的,而每一科都考过全班最高分,乃至文理分科时我很痛苦,我不希望分科,而希望所有科目一起学。

在我收到的两万多封读者来信中,估计有约三分之一是中学生写来的,他们很多人都谈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喜欢一个老师时,这门课成绩就很好;不喜欢一个老师时,这门课成绩就差很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自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老师喜欢他们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高,这带动了他们的成绩上升;当老师不喜欢他们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变低,这导致了他们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在我身上从未出现过,我可以很喜欢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不行,譬如英语;我也可以非常讨厌一个老师,但那门课的成绩就是强,譬如小学时有三年时间我非常不喜欢数学老师,但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是发自内心的。我热爱一件事,投入地去做这件事,这会给我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个快乐本身会驱动我继续投入到这件事中。别人的评价基本影响不了我做一件事的热情。

看起来,我具有一个优点——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其实,这个心理素质是父母给我的。尽管我在农村的父母不会像巴菲特的父亲那样告诉巴菲特——尊重你自己的感受,但他们用行动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很少影响、评判更不用说否定我的感觉,这让我的心生出了茂盛而庞大的根系,可以在任何我喜欢的一件事上紧紧地抓住大地。

本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只要父母不去太多地干涉孩子,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成长为非常有感觉的人。但是,现实情况下,有这样的父母成了一份难得的幸运。

从小到大,我既没挨过父母的打,也没挨过父母的骂。仅仅有一次,父亲在做农活时对我说了一句重话,我还哭着回去找母亲告了状。

本来,我觉得这很平常,但经过1992年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的这段时间,我最终才发现,这样的经历实在是一份巨大的馈赠。

如果将本小节概括为一句话,我想说,假若你很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现在就去检视一下你的成长历程,这会帮助你从别人的评价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地去做你喜欢的事。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著名影片《白》中,卡洛和妻子多明妮从波兰移居法国,因卡洛性无能,多明妮要求与他离婚,并在法庭上要求卡洛出示“性能力”证明。卡洛给不出证明,离婚成功。

第二天,卡洛思念多明妮,给她电话。她说:“电话来得正好,听着!”卡洛听到的是多明妮与另一个男子做爱的声音,那呻吟声逐渐升入高潮。听着这承欢的声音,卡洛痛苦得弯下了腰。

他想对她说,我想你,我只是想你,但却遇到了最大的伤痛。

伤痛激发了卡洛的斗志,只剩下一个硬币的他藏在一个行李箱里,历尽艰辛回到波兰,并通过阴谋诡计和魄力发了横财,成为了大富豪。

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只是,深夜里,他常常醒来。醒来时,他最想念法国,忍不住拨打那一个号码,尽管她深深伤害过他。电话通了,听到他的声音,那边立即挂掉了电话。

必须用一切办法让她到波兰来,卡洛下了决心,而他向来是一个敢想敢做的男人。他诈死,为了把诈死弄得像真的似的,还从俄罗斯买来一具尸体,然后给多明妮发了电报,托生死之交的口说,大富豪卡洛死了,而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她,那是一个天文数字。

于是,多明妮回到了波兰,是为了天文数字的财产,还是为了他?

葬礼结束,多明妮回到宾馆,突然发现卡洛躺在她的床上。

她惊讶,为这一切神奇的事情。更神奇的是,卡洛的性能力恢复了。他们做爱,高潮声直达云霄,远胜于电话里曾经传来的呻吟声。

成了大富豪,卡洛作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性能力恢复了,卡洛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也得到了体现。

但这一切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