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教生活禁忌百问
14203700000016

第16章 禁止女性穿着暴露

伊斯兰教禁止女穆斯林穿着薄透的衣服,或者只遮盖身体某几个部分的衣服,或者有意突出胸部、腰部、臀部曲线的衣服。“先知啊!你应当对你的妻子、你的女儿和信士们的妇女说:她们应当用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这样做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而不受侵犯。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33:59),“你们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你们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如从前蒙昧时代的妇女那样”(33:33)。

《穆斯林圣训实录》记载,先知穆罕默德说:“火狱中的两种人,我尚未看到;一是不义之官吏,他们手拿鞭子,如同牛尾巴,见人就打;二是妇女,身穿透明的服装,似穿非穿,趾高气扬,自我陶醉,自迷而迷人,头饰如骆驼的斜峰。这般人,不得进乐园,连乐园的气息也嗅不着。尽管乐园的芬芳四溢,很远很远就可以嗅到。”

先知描述的“似穿非穿”,即虽然身穿衣服,但是由于衣服的薄透,几乎是赤裸的;“头饰如骆驼的斜峰”,是因为她们有意把头发盘得高高的,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这是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嗜好炫耀的表现之一,也是造成当时奢靡社会风气的原因之一。这是伊斯兰教坚决制止和反对的。

伊斯兰教的这项专门对女性的要求,是从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而专门制定的衣着禁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女性以衣着薄透为乐,以吸引别人注意为荣,特别喜欢在公众场合炫耀自己的魅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女性受到袭击、侮辱的事件屡见不鲜。当时,奴隶主和贵族们外出时,经常调戏妇女,或掠为妾,或侮辱后任意抛弃。

伊斯兰教关于女性衣着的禁忌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是有公众场合、私下场合之分。伊斯兰教把家庭看作社会存续的核心,在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划出了界线,鼓励妇女保持自己对丈夫的吸引力。例如,直到今天,许多阿拉伯国家穆斯林新娘们精美绝伦的躯体美饰,以及用散沫花在新娘手脚上描绘的具有世界级艺术水平的图案和纹饰,依然非常流行。

伊斯兰文明像所有文明一样,鼓励和尊重妇女的爱美之心和魅力展示,唯一的区别是将其局限在家庭氛围和夫妻、家人范围之内。真主启示说:“你对信女们说,叫她们降低视线,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除非自然露出的,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除非对她们的丈夫,或她们的父亲,或她们的丈夫的父亲,或她们的儿子,或她们的丈夫的儿子,或她们的兄弟,或她们兄弟的儿子,或她们的姐妹的儿子,或她们的女仆,或她们的奴婢,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懂妇女之事的儿童”(24:31)。

关于男女羞体暴露的问题,伊斯兰教并不是只针对妇女,而是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骚扰,对男女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如在公共浴室洗澡、泡温泉等活动中,先知针对蒙昧时期的种种弊端和陋习,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了界定。据《提尔密济圣训集》记载,先知穆罕默德曾针对经常出入公共浴池的妇女警告说:“任何妇女,只要在自己丈夫的家庭以外脱光衣服,那么她便撕掉了她与主宰之间的帷幕了。”针对男子,先知警告说:“谁确信真主,确信末日,谁就不要进入公共浴室,除非穿上围裙;谁确信真主,确信末日,谁就不要让他的妻子进入公共浴室。”据《艾布·达乌德圣训集》记载,先知说:“男子只有穿上围裙以后才可以进公共浴室,至于妇女除了病人和产妇以外,应一律拒绝她们进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仅仅规定了穆斯林女性着装应端庄大方的一般性指导原则,即“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饰”、“遮住胸膛”、避免暴露羞体。此外,并没有指定任何特定的、与众不同的专门服装样式和着装要求。

至于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穿黑袍的规定,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有人根据真主的启示,“你们向先知的妻子们索取任何物品的时候,应当在帷幕外索取,那对于你们的心和她们的心是更清白的”(33:53),提出“帷幕”应该是穆斯林妇女戴面纱的合法依据。这种没有根据的臆测和推测性的解释,是违背伊斯兰教教义的,是立不住脚的。

仔细阅读《古兰经》,认真领会这段启示和看这段启示的前后内容,很容易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真主要求穆斯林尊重先知的礼仪规定,并不是对妇女着装的要求和规定。因为,真主这段启示的前半段是这样说的,“信士们啊!你们不要进先知的家,除非邀请你们去吃饭的时候;你们不要进去等饭熟,当请你去的时候才进去;既吃之后就当告退,不要留恋闲话,因为那会使先知感到为难,他不好意思辞退你们。真主是不耻于揭示真理的”(33:53)。而真主在这段启示的后半段说:“你们不宜使使者为难,在他之后,永不宜娶他的妻子,因为在真主看来,那是一件大罪。”(33:53)

实际上,今天与穆斯林妇女形象紧密相连的两样服饰:面纱、黑袍,并不是源自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蒙面纱、穿黑袍的传统在中东地区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旧约·以赛亚书》第三章第18节记载:“必除掉她们华美的脚钏、发网、月牙圈、耳环、手镯、蒙脸的帕子、华冠、足链、华带、香盒、符囊、戒指、耳环、鼻环、吉服、外套、云肩、荷包、手镜、细麻衣、裹头巾、蒙身的帕子。”这里所说的蒙脸的帕子、裹头巾、蒙身的帕子,实际上就是穆斯林妇女后来穿着的盖头、面纱、长袍。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萨珊王朝,蒙面纱、穿黑袍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是把尊贵的女性与女奴、妓女区隔开来的标志。“历史证据表明,面纱和隔离在伊斯兰世界普及起来,还是在伊斯兰教征服波斯和拜占庭之后的事,那里出身高贵的妇女通常蒙面纱、居深闺。穆斯林开始对他们的妇女藏而不露,其实是作为地位和财富的一种象征。”[6]

确切地说,伊斯兰教关于妇女戴面纱、穿黑袍的概念和现象,最早是从穆斯林军队征讨东罗马帝国、波斯萨珊王朝之后才引进的。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并没有这种硬性规定。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和波斯萨珊王朝的败落,阿拉伯力量迅速崛起,并开始了与两大帝国的领土战争。从阿拉伯军队占领两大帝国的疆土开始,穆斯林军队的高级将领们,开始接触盛行于两大帝国的妇女隔离文化、禁宫文化、市井文化等。之后,作为外来文化的戴面纱习俗、穿黑袍习惯等,才在伊斯兰教中逐渐相沿成习。“穆斯林妇女的宗教行为日益仿效波斯、希腊、罗马和犹太上层妇女的习俗,这些妇女为了逃避街上男人们贪恋的目光,因此都戴着面纱。这是宗教行为模仿社会地位的一个例证。”[7]

在最开始的时候,蒙面纱、穿黑袍的习俗在上层阿拉伯妇女中传播开来,随后在整个中东地区的城市里变为时尚,广泛传播。在乡下和牧区,蒙面纱、穿黑袍的习俗推行得则很缓慢,因为这在饲养牲畜和田间劳作中十分不便。至于蒙面纱、穿黑袍的习俗具体在什么时候成为穆斯林妇女的标志,目前则已经无法考证。

先知穆罕默德针对蒙昧时期阿拉伯妇女“似穿非穿”“头饰如骆驼的斜峰”的风气,及其带来的可怕影响,对穆斯林妇女着装提出的端庄大方的一般性、原则性要求,实际上是看到并揭示了蒙昧时期阿拉伯半岛上腐败盛行与道德沦丧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在反腐败过程中,发现官吏腐败十有八九与异性堕落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由此,就可以看到先知穆罕默德当年超常的预见能力和深邃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