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效率低下、办事不力的人,所以,在工作中必须追求最有效率的行事方式。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高速度、高质量地落实到位,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行动才能全面生存,更好生存。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加快自己的脚步,效率第一,赶在对手前面抢得先机,这样才能时时处于主动地位,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
企业的活力决定于执行的效率
以前,“管理”这个词还不为人所重视。欧洲与北美的纺织、机械及钢铁厂里,让企业家们头疼的不是市场竞争,不是人才的选拔和开发,也不是跨国经营带来的组织和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困扰他们的问题是工人们在工作中偷懒、消极怠工,导致劳动效率低下,产量难以提升。为此,企业主不得不耗费大量成本来雇佣监工,向工人支付很低的报酬。
对此,曾做过工人、监工、技师,并最终被提升为工长、总工程师的现代管理之父泰勒深有体会。他意识到,要改变现有状态,就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到正确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对工人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训练工人按照标准化的、正确的方式工作,并对那些完成定额的工人付给较高的报酬,未完成定额的工人则只能拿到较低的报酬。
进入21世纪以后,沃尔玛和戴尔的迅速崛起以及GE的持续活力使人们再次把目光放到提升工作效率上。
沃尔玛和戴尔的增长速度让人眼红,但是他们的战略构想却平淡无奇,在两个被认为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的行业:零售和计算机制造销售,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因而成本也能够控制得更低。与之相对应,凯玛特和康柏这些昔日的巨人却纷纷败阵,无论是从原有的基础,拥有的资源和公司战略等各个方面来揭示沃尔玛和戴尔的成功都很难具有信服力,其实他们的成功是源自各个经营操作环节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进步,无怪乎有人惊叹,“无它,唯执行力耳”。
而像GE这样的老字号能够青春常驻同样引人瞩目,GE前任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谈及这个话题曾经骄傲的说,任何新的战略都能够迅速在GE按部就班,不折不扣的得到实施,在GE,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已经融为一体,这是GE区别于很多一般公司的地方,没有强大的执行力,没有一个至上而下,贯穿各个层级的执行经理团队,GE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未来极具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战略变更将异常频繁,这就是所谓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同时信息的获取却相对容易,并且在同业之间很难有秘密可以保守,在这种情形下,各个企业战略趋同现象非常普遍,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越来越从战略的制定转向战略实施,即公司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高效执行战略的能力。速度和创新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当你比别人早一天推出新产品,当你比别人多推出一项新产品都可能带来胜机,而速度和创新都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运作过程中的效率,尤其在管理智慧已经高度发达且被广泛的掌握的情况下。
但是,执行效率或者说执行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那样简单,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在组织层面,组织的制度、机制和流程以及文化、组织结构等都蕴含着执行要素,这需要上至企业高层经理,下至初级主管,各层级的经理按照效率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使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够在顺畅的组织环境下进行。
而在个人层面上,每一执行者都应当具备积极的心态,以任务为导向,并具备高效完成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归根到底,两个层面的执行能力都要归结于企业的经理群,当这个经理群能够被称作执行经理群时,企业的执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保证,而如何培养执行经理也必然成为企业和管理培训机构需要携手解决的问题。
我们看到,勇于变革的公司成为百年老店,也不乏那些固执己见,对新的管理机遇熟视无睹的公司,即使它们曾经非常成功,却仍然难以摆脱陷入困境的命运。因此说“效率决定命运,执行成就未来”。
执行者不要陷入瞎忙的陷阱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保罗·托马斯和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大卫·伯恩提出,于2003年引用到我国管理领域。执行力是指各项政策、战略制定完成后,为实现目标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执行力,一个是组织的执行力。近年来,这一理念逐步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渗透,并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对企业来讲,执行力是竞争力;对军队来讲,执行力是战斗力;对政党来讲,执行力是生命力;对政府来讲,执行力就是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执行力是抓落实的实际能力。领导者执行力,就是全面深入准确地落实到各级组织,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的是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包括制度领悟力、实践结合力、团队协作力、持续创新力、沟通协调力、过程控制力、矛盾化解力等诸多方面。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一个人的执行能力呢?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的一位将军,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提升,便以他的长久服役为理由,提出“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说:“因为我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哈德良皇帝随意指着绑在周围的战马说:“好好看看这些马,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马。”
经验与资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衡量能力才华的标准。年复一年地重复类似的工作,固然会变得很熟练,但可怕的是这种重复已然阻碍了心灵,扼杀了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日常工作中,你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老总安排同样性质的工作给两位员工去做。为了做好这个工作其中一个员工每天提前来上班,推迟下班,而且周末也不休息,身心憔悴,愁眉苦脸。但是另外一个人从来都不加班,每天只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将进度告诉老总。结果辛苦工作的那个人最终还是没有达到老总的要求,而另外一个人则是得到了老总的表扬。
以前,很多人总结个人业绩时总喜欢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黄牛”型的员工曾经是备受推崇和赞赏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老总越来越重视能出业绩、有功劳的员工,而不喜欢一天到晚辛辛苦苦最后却没有任何成绩的员工。企业里最重视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的“劳”,作为一名员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劳”,而是“功劳”。仅会埋头苦干、不问绩效的“老黄牛”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高效的忙碌。
有一个很自信的健壮青年来到一处伐木林场找工作,看见门口高悬着一块告示,上面记载了某个人一日劈柴的最高纪录。这位青年很有把握地向场主表示:虽然他没有算过自己的纪录,但只要给他三天的时间,他自信够打破最高纪录。林场主听了很高兴,便给他一把利斧,并表示愿意提供额的破纪录奖金,大家也对他寄予厚望。
第一天,年轻人很努力地劈柴,果然不负众望,只差最高纪录一点点他心想:只要我明天早点起床,再努力点,打破纪录一定没有问题。
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并且更卖力,但没想到成果却比昨天差了。他想:一定是睡眠不足,体力减退的关系。所以他当晚很早就睡了。
第三天,天未亮,他便精神抖擞地开始劈柴,比前两天更认真,但一天下来,他劈的柴却比昨天更少了。
那位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他那么努力,为什么劈的柴却越来越少?林厂主也很纳闷地和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大家发现,虽然给了年轻人上好的斧头,但这把斧头一连三天都没有磨过,所以越用越钝。
一味蛮干是笨人才会做的事情。不肯动脑筋思考事情的重点在哪里,从何处着手才能收益最大,仅仅是苦干,那么往往是出力不讨好。
这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满大街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所以,工作时就应该随时保持…种紧迫的精神状态,力求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好手头上的事情,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或者用来休息,以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于忙碌,却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工作价值判断。许多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却可能是所谓的“垃圾工作”。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忙碌的企业并不是真正有效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虽全力为现在奔忙却没有未来,它失去了保持组织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空间”。
工作中总是有一堆事情要做,其中有很有意义的,也有没什么作用的。人们总想着去提高效率,将垃圾尽快清理掉,然后可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然而这种方式,有效,却有限。垃圾永远是清除不光的。哪怕加班到2点,第二天还会堆上更高的一堆。提高清理垃圾的效率,带来的后果是需要清理更多的垃圾,而非想象中可以腾出手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在工作中当忙碌得有些无奈的时候,想想看自己做的是不是有意义,哪些可以收获现在和未来,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作出选择。
明白了哪些是需要做的,哪些可以不做之后,你仍然有可能陷入瞎忙的陷阱。这时候,你需要学会抓住重点,才能卓有成效地落实。
任何工作都讲究方法技巧,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措施,才能迅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做事抓重点,方能事半功倍。
执行讲效率,结果论成败
当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津津乐道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并没能统一天下。在我们对三国故事中的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也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最后一统天下的并不是诸葛亮以及他所扶助的蜀国。做企业和打天下都是一样的道理,纸上谈兵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执行讲效率,结果论成败”这样一个重要的执行理念。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执行讲效率”?
现代人都已经认识到了“时间就是金钱”。高效率的工作就是对时间最好的尊重。在面对既定的工作和任务的时候,任何人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而不应当在执行中或是寻找借口,或是推诿扯皮,影响执行的效率和执行的进展。作为企业的员工,要明确企业既定的工作和任务是管理层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对待每一项工作,对待每一个具体的任务,第一反应都应该是我们将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它。而不应该在接到工作和任务的时候,先是考虑这样的工作和任务有没有意义,或者认为这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要明白,在企业内部,每一个人都是企业的组成部分,工作并无份内份外之说。
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不但要把每一项工作认真地完成,更应当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以最快的速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企业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一位员工都是这台机器的重要一环,环环相扣。机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所以,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执行效率的竞争。企业只有保持快速、高效的运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再让我们解读什么是“结果论成败”。
执行只是过程,关键还是要看结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尽管速度很快,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甚至整个执行的过程可以说看起来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真正追求的不是执行的过程,而是执行之后的结果如何。执行之后的结果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判定执行力强弱的重要依据。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工作和任务,不但要去做,而且要做好。
之所以特别强调“结果论成败”,是因为企业经营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搞辩论会。不是你说服我或者我说服你的问题,也不是说你的计划书写得有多好,有多么完美,就能够赢得市场,赢得客户。没有达到好的结果,执行的过程看起来再完美,也没有任何意义。
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为了我们的企业长久发展,为了顺利地实现我们的五年战略规划,我们每个人都要提升执行能力,不折不扣、一丝不苟的执行,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的更好,个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实现更多的梦想。
专注让执行者更高效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一项再正确的决策,再完美的方案,也会“死”在执行力弱的领导干部和执行人手中。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也说过:“一位领导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可以说,执行力决定事业的成败,意义极端重大,而效率则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因素。
曾经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迈克尔、大卫、劳,到森林去猎杀野兔。
到达目的地以后,父亲问迈克尔:“你看到了什么?”
迈克尔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野兔,还有森林。”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便以同样的问题问大卫。
大卫回答说:“我看到了爸爸、迈克尔、劳、猎枪,还有树林。”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又以同样的问题问劳。
劳回答:“我只看到了野兔。”
父亲高兴地说:“答对了。”
工作就如同打猎一样,你必须专注,哪怕一秒钟的分神,都会使“猎物”跑掉,或失去准星,最后一无所获。你在一项计划上用了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从一开始就能“连贯而没有间断”地去做好事情。
太阳普照万物,并不能点燃地上的柴禾。但有凸透镜就可以了,只需要区区一小束阳光,长时间地聚集到一点上,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能把柴禾点燃。
同样道理,最弱小的人,只要集中力量于一点,也能得到好的结果;相反,最强大的人,如果把力量分散在许多方面,那么也会一事无成。学会聚集你的能量,让它爆发,那么定会有雷霆万钧之势。一个人如果能够长时间地把精力集中于一个点上,定能取得惊人的成功。
“天才就是不断的注意。”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就是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
牛顿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每次做实验时,牛顿总是通宵达旦,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为止。
有一天,他请一个朋友吃饭。朋友来了,牛顿还在实验室里工作。朋友等了很长时间,肚子很饿,还不见牛顿从实验室里出来,于是就自己到餐厅里把煮好的鸡吃了。
过了一会,牛顿出来了,他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不觉惊奇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牛顿又回到了实验室工作。牛顿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做实验上,竟然会忘记自己有没有吃过饭。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牛顿在科学的领域建立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