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14219200000010

第10章 附录:葛小佳优秀论文奖缘起

今天在这里的人,有的从很远来,有的可能与历史学无甚关联,是因为葛小佳,而走到一起来的。参与这颁奖,心情是复杂的。不过,个人的心境是私人的事。我愿意与大家分享的,是我所看到的学术薪传的希望。

这一优秀论文奖,是希望鼓励认真读书的同学,也让大家可知道我们曾有过什么样的学长,借以纪念本系一位杰出的校友。

葛小佳是历史系七七级的优秀学生——在我个人看来,是最优秀的学生,后面没有“之一”。他是福建人,似乎生在北京,却从贵州考进来。曾在煤矿挖煤,又长于运动(特别善踢足球),喜欢音乐,还有梁启超挖苦过的“嗜饮食”这一士人的特点。总之,他就是一个人人都愿意交朋友的普通人。当然他也天资过人,读书能吃苦,善领悟,基本功扎实,古文和外语俱佳。

注重以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基本功,是川大历史系当年的学风。同时,川大历史系更是一个学风开放的地方,老师不仅为一校一专业培养人,而是放开眼界为时代为社会为世界育人。至少七七级学风的一个特点是眼界较宽,思想开放。在本行固然出色,留学的却大部分都转了行。不仅小佳始念社会学而转治心理学,霍大同也念了精神分析,而戴思杰进入著名的巴黎电影学院学导演。念什么专业就教什么的,也就一二人而已。

这些转学的人在新的方向里仍能保持优秀,葛小佳就是一个最好的表征。小佳是绝顶聪明之人,学科对他似乎没有限制,反多借鉴。他本科学的是明清史,硕士改台湾史,博士学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毕业后从事心理学研究,很快以在顶级心理学刊物上频繁发表重要论文而著称。前几年并担任了国际心理学大会的执行主席,那可不是一般学者所能企及的认可。

我想,这是因为川大历史系所教,不仅是知识,更不仅是历史学的知识,而是学人怎样治其所学,以及做什么都要做到尽可能好。那时川大历史系的学风,是鼓励学生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眼高而手不低,故能迅速进入不熟悉的领域。

一九九六年,也就是他进入心理学领域后两三年,葛小佳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发表“The Developmental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 A Mutual Influence Model of Child Antisocial Behavior and Parent Behavior”一文,产生很大的影响,被认为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誉为理论与研究结合的典范。该文被简称为“Nature and Nurture”,现已成为那一领域不能不提的经典论文,引用达数百次。

本性是重要的,但不论你从哪里来,教养都可以让你改变;改变之后,尤其要不忘自我,也不忘教养之所从来。这个论文奖的立意,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葛小佳虽然转行,却也没有忘记史学。今天获奖者得到的《东风与西风》里面,就有不少小佳参与撰写的史学书评,多半是首次介绍海外的新成果。这本书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和捐助的,以后的获奖者都会同时得到。我们要特别向社科文献出版社致谢!设立这一奖项,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有相当一些人表示了愿意捐助大额款项的意思,让我们非常感动!不过最后我们没有接受外来的捐款。奖金的来源,主要是葛小佳本人、葛兆光老师等人的稿酬。所以奖金的数额不高,只希望成为一项荣誉性的鼓励,可以写在获奖者的简历之上。

好多年以前,我自己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也得过一项以学长姓名命名的论文奖。奖金不高,五十美元;以今日的喜欢标榜的级别看,仅是“系级奖”,实亦不足挂齿。但对一个外国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鼓励,而且是个相当温馨的记忆。衷心希望今天获奖的同学,以后也有和我类似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