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章句浅释(述而作)
14219800000012

第12章

上善若水。

【註解】

“上善”,大善也,謂行合於道者,指聖人而言。

【文義】

謂聖人行合於道,其善若水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上善之人,如水之性”為解。王安石氏以“善者,可以繼道,而未足以盡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為解。呂吉甫氏以“上善者,道之所謂善也……故若水焉”為解。李宏甫氏以“言天下之善者,莫善於水,而聖人之善若之”為解。所謂“上善”者,指聖人而言也。蔣錫昌氏以“‘上善’,謂上善之人,卽聖人也”為解。其義皆是。

或以“上善”指“水”而言,亦通。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

【註解】

“善利萬物”,謂滋養萬物,以利其生也。“不爭”,謂不爭高上也。“所惡”,惡、音戊,憎也;指卑下而言。

【文義】

謂水滋養萬物,以利其生,而不爭高上,自趨於衆人所憎惡之卑下之地。聖人之行,亦宜傚之如是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水在天為霧露,在下為泉源也”“衆人惡卑溼垢濁,水獨靜流居之也”為解。所謂“霧露”、“泉源”,皆萬物賴以滋生者也。王安石氏以“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爭。’衆人好高而惡卑,而水處衆人之所惡也”為解。以水性之至柔至弱,故不爭為高上也。吳澄氏以“蓋水之善,以其灌溉浣濯,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潔,乃處衆人所惡卑污之地”為解。其義皆是。蓋經文之義,在以此而喻聖人之行當以水為法也。

故幾於道。

【註解】

“幾”,近也。“道”,謂自然之道也。

【文義】

謂水性近於自然之道也。“道”,“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見卅四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皆無為無私也。故曰:“幾於道”。此以喻聖人之治國,以水為法,則合於道。

【論述】

河上公氏以“水性幾與道同”為解。成玄英氏以“幾,近也。言行此三能,故近於道”為解。所謂“三能”,言“善利萬物”、“不爭”、“處衆人之所惡”也。呂吉甫氏以“雖未足以為道,幾於道矣”為解。蔣錫昌氏以“幾,近也。言水德近於道也”為解。皆以水性近於道為解,是也。

張默生氏以“上善的人,既有這樣的美德,又具有善利萬物的胸懷,所以也和道體相近”為解。謂聖人有如水之德,卽近於道矣。

居善地,

【註解】

“居”,處也。“地”,至下之義。《荀子·儒效篇》:“至下謂之地。”又《禮論篇》:“地者,下之極也。”

【文義】

謂居下而不居上,如水之“處衆人之所惡”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水性善喜於地,在草木之上,卽流而下”為解。所謂“水性善喜於地”,言水性之就下也。王雱氏以“趣下而流”為解。蘇轍氏以“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為解。所謂“趣下而流”、“避高趨下”,皆言如水之趣下而居也。所謂“未嘗有所逆”,言不爭為上也。呂吉甫氏以“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下之也,故居則善地”為解。蔣錫昌氏以“言居好下也。居好下者,卽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之義”為解。皆言聖人居下不居上,如水之“處衆人之所惡”也。

高亨氏以為“居善地,義不可解。‘地’疑當作‘坤’,形近而(言為)。《易·說卦》:‘坤,順也。’居善坤者,謂居以順物為善也。”經文之義,謂聖人效水之居下也。“居善地”,卽居下之義。高氏之說,疑非。

心善淵,

【註解】

“淵”,《管子·度地篇》:“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淵水,止水也;靜之義。

靜,謂清靜,言無欲也。

【文義】

謂聖人無欲,如淵水之清靜也。

【論述】

王安石氏以“淵,靜也”為解,是也。成玄英氏以“淵,止水也”為解。止水,卽靜而不流之水也。黃茂材氏以“靜可以鑒也”為解。劉驥氏以“以靜則明也”為解。曹道沖氏以“淵者,水之上雖有風波,莫能動其靜深”為解。吳澄氏以“淵,謂靜深也”為解。皆以“淵”為“靜”之義也。嚴靈峯氏以“‘致虛極,守靜篤。’‘我無欲而民自樸。’‘心善淵’也”為解。以“淵”為“靜”,以“靜”為無欲,其說甚是。

蔣錫昌氏以“‘心善淵’,言心好深藏也。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史記·老子列傳》:‘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此皆所謂‘心善淵’也”為解。本章經文之義,在言聖人之行,效水之德;“淵”當指水之德而言。故蔣氏之說,疑非。

與善仁,

【註解】

“與”,施與也。“仁”,愛也;愛民之義。言施惠於民也。

【文義】

謂聖人施惠於民而不求其報,如水之善利萬物而不爭也。

【論述】

蘇轍氏以“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為解。王安石氏以“施不求報”為解。劉驥氏以“利物而不求報也”為解。黃茂材氏以“濟物之功博也”為解。宋常星氏以“水之德,施萬物而不伐其功,利萬物而不求其報”為解。其義均是。

吳澄氏以“與之善,必親仁。與,謂伴侶;仁,謂仁人”為解。謂與仁人相交與也。與仁相交與,固是,然非本章之旨也。

蔣錫昌氏以“‘與’為‘敵’意。六十八章‘善勝敵者不與’,謂善勝敵者不敵也,與此文誼均同。‘與善仁’,言敵好愛也”為解。謂愛其敵也。以兵言之,“戰不必勝,不足以言戰;攻不必克,不足以言攻。”若戰而愛敵,戰而不敵,何戰之有!何勝之有!何克之有!所謂“善勝敵者不與”,“與”,謂鬥也,言不以兵與敵戰鬥而爭勝,而以謀勝敵之謂也;非所以愛敵也。蔣氏之所解似誤,亦與本章經文之旨不合。

言善信,

【註解】

“信”,實也,不欺之義。

【文義】

謂聖人之言,信而不欺,若潮水之不失其時也。

【論述】

成玄英氏以“信,實也。水能澄鑒儀貌,妍醜不欺……亦言三潮不失時候”為解。宋常星氏以“潮不失時”為解。薛蕙氏以“其言有徵而不爽”為解。皆以信而不欺為解,是也。

蔣錫昌氏以“老子之所謂‘言’者,只是‘不言’,‘不言’卽是‘無為’。其所謂‘信’者,只是實行無為之治,而於民之善惡得失,渾渾噩噩,毫不加以分別理會也。故‘言善信’者,猶言聖人實行無為之治,因此卽為聖人好信之表示也”為解。惟本章經文之義,在言聖人之治國,以水為法。水之利澤萬物,無為無私也。解水之為“無為”,固不能謂為非是,然解“信”為“無為”,則非是。至解無為之治為“於民之善惡得失,渾渾噩噩,毫不加以分別理會也。”則似不妥。蓋無為之治,以“無為”而治其國也,既言治國,則安可“對民之善惡得失,渾渾噩噩,毫不加以分別理會”誠如此,則治而無治,天下大亂矣!歷史上有如此以治其國者乎?其失誤之處,在解“無為”為不為也。不為,安可以為治?古今解老子“無為”之義如蔣氏者,不乏其人,讀者其審諸!

正善治,

【註解】

“正”,政也,古正、政通用。“治”,理也。

【文義】

謂聖人為政利民,若水之於物,卽若水之利萬物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無有不洗,清且平也”為解。蘇轍氏以“洗滌羣穢,平準高下,善治也”為解。周紹賢氏以“洗滌汙濁,德澤普及,人羣向化”為解。皆言為政清平也。宋常星氏以“水以生萬物為政……以水之政,觀聖人之參天地,贊化育,安百姓,和萬物。使天下各盡其道,各遂其生;皆是聖人之‘政善治’也”為解。卽以水為法而為政利民之義也。

蔣錫昌氏以“‘正’當讀如字。老子治國,主張清靜無為,故卽以清靜之道為正,此老子特有名詞也。此文‘正善治’,謂好清靜之道為治也”為解。本章經文之義,在言法水以為政,故“正”解作“政”為勝。

事善能,

【註解】

“事”,謂處事立功也。“能”,謂水之曲折隨形,無往不利,因事制宜之義。

【文義】

謂聖人處事立功,因事制宜,能圓能方,如水之曲折隨形,無往而不利也。

【論述】

河上公氏以“能方能圓,曲折隨形”為解。蘇轍氏以“萬物賦形,而不留於一”為解。所謂“不留於一”,言不執著也。卽劉巨濟氏所謂“水以圓方而不滯為能也。”王安石氏以“適方則方,隨圓則圓”為解。王雱氏以“唯變所施,故無不能也”為解。周紹賢氏以“方圓曲直,因事制宜,攻堅通塞,順利無阻”為解。皆言水性曲折隨形,能方能圓,可以無往不利也。聖人之處事立功,當以之為法也。宋常星氏以“應事接物之間,隨方就圓;處人待己之際,不拘不泥”為解。卽以水為法之義也。

動善時。

【註解】

“動”,行動也,作為之義。“時”,伺也,伺合適之時,因時制宜也。

【文義】

謂聖人有所作為,因時制宜,伺機而發,如水之遇下則流,乘隙而動也。

【論述】

吳澄氏以“動之善,貴其時;時,謂當其可”為解。劉仲平氏以“動善時,蓋因時而動,動之善也”為解。張默生氏以“他的舉動,必能適當其會”為解。所謂“當其可”、“因時而動”、“適當其會”,皆謂因時制宜,伺機而發也。宋常星氏以“人能不違天時,不逆人事,可行則行,可止則止,事不妄為,言不妄發,亦如水動善時之妙也”為解。所謂“如水動善時之妙”,卽以水之動為法也。

蔣錫昌氏以“其實老子之所謂‘動善時’者,非聖人自己有何積極之動作而能隨時應變;乃聖人無為無事自己淵默不動,而一任人民之自作自息也”為解。以“動”為“淵默不動”,非經文之義也。

夫唯不爭,故無尤。

【註解】

“不爭”,謂以上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之事也。“尤”,咎過也。

【文義】

謂聖人以水為法。而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如水性之不爭,故無咎過也。

【論述】

成玄英氏以“前釋唯水與聖,獨以不爭,為能虛柔順,故無尤過也”為解。李宏甫氏以“居善地七句,皆聖人利萬物而不爭之實”為解。林休庵氏以“種種任道,物我無爭,夫唯不爭,故無過尤矣”為解。所謂“種種任道”,卽以水為法也。劉驥氏以“兼此七善,而不與物爭,故無尤,此其所以幾於道”為解。嚴靈峯氏以“言以上七事,皆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無過失也”為解:其義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