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兖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总统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制度。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们不断去落实企业的方针政策,需要员工们不断去落实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以,落实在工作中往往显得极其重要。为此很多公司纷纷引进机制,决心构建一支落实型团队。
然而。有些企业却忽视了一点,就是使企业工作落实到位。不仅要有高度执行力的团队,更需要有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机制为其做保障。因为企业管理不到位,就会阻碍企业决策的执行,而健全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将管理做细、做到位,可以消除企业运营系统中的不足,使落实更有保障。
完善制度,管理规范化的策略
那么管理者该如何完善制度让管理规范化,并且能够让员工有最大的空间去创造呢?
一、认识制度的价值
什么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有人说是自身的热爱,有人说是额外的奖励。为什么不让制度成为工作的原动力?让企业的文化与制度交融,赋予制度一个价值?
劳力士手表的“仁心待人,严格待事”无形中使员工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选料必求地道,炮炙必求精神”——达仁堂中药公司让制度充满着使命……
当制度内化成员工的理念,当制度成为所有人共同的目标,规范必然会不期而至,而企业文化也必然会随着员工思想的发展而不断优化,随之带来的必然是更加完美的制度。
给制度一个价值,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是当今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
二、让制度成为体系
制度之间总是难免有些交叉,如果处理得不好,必将导致制度的全面崩溃。因此,让所有的制度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必将带动全盘的发展。同时还应建立制度之间的约束力,让制度更好的协调,以创造最大的效力。规范、全面、详细。是制定制度时应当遵从的准则。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则,制度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更甚者,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灵动制度的艺术
制度需要有灵动性。在教条的制度下生存的员工会天生有一种对制度的抵抗,这样的情况是管理者所不期望看到的。于是,灵动的制度就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智慧。《荀子·儒效》日:“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庄子·天下》也提到了:“不离于宗,谓之天人。”即作为管理者,你需要明确你的“宗”为何物。在“宗”的基础上,制度才能确定在什么样的区间内允许员工的创造性行为。掌握制度的“度”,是每个管理者所必需研究的课题。灵动性能赋予制度以新生力和人性化。
四、让制度走向执行
在海尔,你会发现每一条流水线的终端都有一个“特殊工人”。产品经过各个工序时,一般会在检查出来有缺陷的产品上贴有一些纸条。这些纸条,在海尔被称为“缺陷条”。特殊工人的任务,就是负责把这些缺陷维修好。他把维修每一个缺陷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作为向“缺陷”的责任人索赔的依据。他的工资就是索赔所得。当产品合格率超过规定标准时,他没有失业;相反,他将得到一份奖金,合格率越高,奖金越高。
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机制,这个特殊工人的存在,使“零缺陷”有了机制与制度上的保证。
一个完善的制度需要明确执行者。很多企业的制度很健全,但是却没有很好的管理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责任人的不明确。当事件一旦跨越了本职职权范围,制度就形同虚设。因此,让制度从实体走向实施,落实具体的执行者,是保证规范管理的必要条件。
五、让学习成为常态
制度除了让执行者作为监督的工具,还需要让员工清楚地了解并做到。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不仅要让制度充满价值,融合企业文化与员工精神,而且要让制度成为学习的对象,并且让这样的学习和改变成为一种常态。学习是一个企业自我更新的源泉,也是制度进步的本源。自动自发的学习、工作,用无形的制度做规范的管理,这就是企业保持活力的秘诀。
六、完善制度从我做起
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有规则,同样有人活动的演变就会有规则的改变。任何制度的颁行和完善,都代表着管理者心中的一番憧憬。但如何使制度的推行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这就不是“谁说话算数”的权力问题,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艺术。作为管理者,不能仅仅一厢情愿,要采用民主的作风,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管理的规范到位。
七、降低制度改进的成本
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制度的改进也需要成本。
当初,孙志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促进了《收容法》的废除;南京的翁彪以自焚的形式来反抗不合理的城市拆迁制度,最终导致南京市及全国范围内对城市拆迁制度的反思和修改……
在现实中,一些制度总是在阵痛之后才能够得到有效改进,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许多时候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如果每一项不合理的制度,都必须有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是以“先行者”牺牲生命为代价来推动制度改进的时候,我们必须认真思索一下:
这个成本是不是太大?
我们的相关调适机制和反馈机制是不是不够灵敏和灵活?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来关注制度的改进,以一种对企业和员工负责的责任感来关注制度的完善,并且降低制度成本,是实施制度化管理实现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
制度作为企业行为的运转规范,一定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一种简单的工作状态,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推开窗,让制度的阳光洒人企业的管理,让管理更加充满生机和力量。阳光普照着生命,制度普度着管理。
当制度内化成员工的理念,当制度成为所有人共同的目标。规范必然会不期而至,而企业文化也必然会随着员工思想的发展而不断优化,随之带来的必然是更加完美的制度。
“实事求是”与企业文化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企业常将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高挂在墙上,然后高枕无忧,似乎制定了这些策略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对待制度只局限于墙与嘴之间,存在于形式上,而不注重如何将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工作时,那些制度也就成了一沓废纸,一种装饰墙体的工艺,而很少去执行,去落实。如果这样的企业能在商海中立足,会很让人费解。
企业的失败不是某一方面的错误,既不是策略、计划的错误,也不是政策措施的错误,而是管理者与落实者的共同失误。因为一个计划不去落实,那么制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而在其之后的各种方针政策更无法得到执行。所以,不去落实,再好的方针政策只能是一种空想,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没有落实的计划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成了泡影。
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成功,源于把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一个企业的成功,源于把计划落到实处。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必须抓好落实,将计划、方针落到实处,进而推进工作。在工作中,做到少说空话、大话,从细事、小事做起,不要将工作局限于表面,而要将工作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获得价值的提升。
对管理者来说,应该从落实工作抓起,对待自己的工作也绝不例外。在工作时,不能只停留在制定多少计划、方针,而应该去想怎样将计划完善,怎样将政策落实、推广。同时,建立一支落实型的团队,铸造有落实精神的企业文化,进而带动员工一起执行政策,将计划落实到每个负责的部门,将责任落实到每名具体的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
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影响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一个企业的整体是一个上进的整体,那么在集体的影响下,个人也将成为上进的个人,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所以,要想使企业得到发展,那么企业就必须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大家去脚踏实地的落实工作呢?那就是务实。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就这一点而言,正是很多企业员工所缺少的工作精神。在一个企业中,员工如果不能够务实,那么所生产出来的商品质量必然无法保障;中层干部如果不能够务实,那么企业的管理必然松散凌乱;一个领导如果不能够务实,那么当与竞争对手比拼时,必然会败下阵来。所以,塑造务实的企业文化迫在眉睫。
有这样一个地方领导,他为了让自己多出“政绩”,建造了大量的“工程”。
这个领导在一个县城刚刚上任,就大修新城,为了达到“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的目的,他要求临街的住户要建三层高的楼房。很多人家没有那么多钱建造楼房,使计划无法实施,他便另辟蹊径,改换了主意,让所有人用墙来代替房子。
就这样,墙高过了房,使整个街道形成了一种远看是房,近看是墙;粗看是楼房,近看是危房的奇特景象。
像这种只存在于形式上的成绩,必然会给百姓带来危害,而这种形式主义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企业中,如果忽略了务实精神,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老李是一家工厂的技术员,负责对生产线的监督。工厂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举行了生产大比拼,每个工作组匹配一名技术员。自从开始了比拼。老李一直以来都被评为工作努力的模范。但是渐渐地,他更重视“模范”这个荣誉称号,工作开始粗心大意,对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忽视了抽样检查,而且还总是催促自己工作组的工人,让他们加快生产速度,加大生产量。
就这样,老李的工作组成为了全厂的先进典范,大家也都开始相互攀比生产速度,然而公司的产量提升了,质量却失去了保障。
一天,公司的经理接到一个电话,是质检部门打来的,因为公司生产的食品使一名儿童轻微中毒。这样大的安全问题使经理大为震惊,因为一直以来,各车间的技术员他都比较了解,怎么可能出现这种问题呢?
经理处理完赔偿问题后,对此次的货源展开了调查。经过公司领导的调查,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老李负责的生产车间,而需要对此负责的就是老李。
原来老李因为一心想当模范,只注重生产量,忽视了自己的工作细节,他在做完试剂调对之后,没有换手套就去成产车间检查产品,而化学药品粘在他拿起的食物上,最终导致儿童食物中毒。
为此,老李吃了虚浮而不务实工作的亏,为了满足他对名声的追求,经理也送给他一个响亮的称呼,但不是“模范”,而是“典型”。
可以说,如果企业缺少务实精神,必将导致员工的工作风气不正,使企业走向困境。所以,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塑造务实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营造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做实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标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绩效管理要公平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在一个大型企业中就职,你每天都辛苦地工作,处处为企业着想,而另一个人每天工作清闲,整日无所事事。但老板却以同样的态度、同样的待遇对待你们。那么请问,你的内心会平衡吗?你还会努力工作吗?
我想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领导这样对你实在太不公平了。
通过这个假设,我们可以看出公平的绩效管理模式对员工的影响有多大。如果绩效管理公平,大家自然会努力工作,反之则会引起员工的怨言。所以一旦企业的管理者发现企业的绩效管理有问题,就必须马上改进,使员工更积极地去落实自己的工作。
江西有个工厂,由于产品质量有问题,连续亏损了17年。后来改进了产品质量,工厂扭亏为盈。但随着订货数量的加大,工人常需要加班加点。星期天加班不算,就连过春节,厂长还宣布不休息,只是发些奖金作为补偿。
这一措施引起许多职工的不满,男的都说:“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个对象,你星期天不休息,也就算了,春节还加班,要是对象吹了,怎么办?”女的抱怨:“家里还有好多衣服没有洗呢!都过年了,到现在还什么都没有买呢?这年怎么过啊?”
而厂长却说:“我体谅你们的困难,但订货多,任务紧,你们说怎么办?”
工人说:“如果我们超额完成任务。你能不能给我们假日奖励。你们当领导的天南海北都跑遍了,让我们工人也出去开开眼。”
厂长采纳了这条意见,宣布只要完成任务,超额30%的给三天假期,超额200%的给两个星期假期。这个措施一宣布,中午吃饭,食堂人少了,带上两个馒头在车间吃;五点钟下班,你往外轰职工也不走,他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为什么没有了加班费,工人的积极性反而更高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绩效管理及相关的奖励制度的改变,使员工对工作又充满了希望和激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猫因为没有抓到老鼠而被主人训斥:“这么大的一只猫却跑不过一只小小的老鼠,真是可悲!”猫听了之后,做出的回答很简单:“我这样拼命地跑只是为了一顿饭,即使我抓不到它,我还可以吃别的;而它跑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果它没有跑过我,那它丢的就不是一顿饭了。”
主人听了很气愤,于是决定再买几只猫,引进了竞争机制。并对它们说:“只要谁抓到一定数额的老鼠,我就会奖励它一定数量的鱼,而没有抓到的,我就不允许它吃饭。”于是,每只猫都纷纷努力去抓老鼠,因为与挨饿相比,它们更希望品尝到美味的鱼。
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发现一个问题,猫们虽然每天都能够扑捉到几个老鼠,但个头却越来越小。原来猫在扑捉老鼠时,发现大一点的老鼠跑的比较快,而且逃生的经验也比较丰富;而那些小一点的老鼠,不但跑得慢,而且逃生经验不足,相对好抓一些。而更重要的是,主人是按照老鼠的数量来进行奖励的,与老鼠的大小关系不大。
一天,主人终于对这种情况忍不住了,就问:“为什么你们最近抓的老鼠这样小啊?”一只猫边吃鱼边回答说:“反正你是看个数,又不是看个头,为什么我们不抓容易捕获的小老鼠,而去抓难以对付的大老鼠呢?”
主人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于是主人决定改变制度,修改奖励办法,按照它们捕获老鼠的总重量来奖励它们。改变制度之后,猫也都改变了策略,主动去抓大一点的老鼠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主人发现邻居家的猫和自己家的一样多,但是抓到的老鼠却比自己家的猫多。于是主人就向邻居请教,学习新方法。邻居说:“我的猫中有的能力强一点,有的能力弱一点,所以我让他们互相帮助,让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并且我将他们分成几组,并且每一组都让组长分配工作,所以很快他们抓到老鼠的数量及质量都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