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阅卷教师谈高考语文丛书)
14401100000001

第1章 应该如何准备高考语文

高考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面对高考,考生们正在日以继夜地奋斗,希望通过付出更多一些的时间与精力,积累出较为满意的分数,他们把高考看作决定人生命运的战场;家长们也承受着更大的经济与精神压力,把高考作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一切为了孩子,他们把孩子顺利通过高考看作是实现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创造未来幸福生活、决定家庭命运走向的关键;各级学校也在时刻关注着高考,千方百计地提升升学率,他们把高考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取得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准;全社会更是把高考看作一项国家大事,一种选拔人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将很难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获得更好的发展。社会发展到现阶段,高考无形中承担着个人、家庭、社会成败兴衰的重负。

那么,参与过高考阅卷的教师们是怎么看待高考语文的呢?了解他们的观念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考生的备考,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关于高考,社会上的传闻很多,基本都是关于操作层面的内容。以作文的评分为例,有的教师说,作文的开头必须用排比,或者必须用试题提供的材料;有的教师说,一篇作文一定要写三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定要写多少行;有的教师说,作文就是要先写一个观点,然后大量堆砌古今中外的例子,等等。这些传闻所体现的观念都是要将作文模式化,与写作的规律和实际的评阅都是明显不符的,也严重地误导了中学的语文教学。阅读过几十万份高考试卷的教师们会深切地感到,本应具有主体性、丰富性和个性的作文教学,正在日益被客观化、模式化、“八股”化所取代,结果是考生们在文章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真情实感、毫无个性地说着公共的套话、正确的废话!可想而知,这类作文是根本无法得到高分的,而那些传闻的传播却在强化着这种作文模式化的错误观念。因此,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实现阅卷教师与广大师生的沟通,共同探讨语文学习与评价的规律,使语文教学在交流中得到提升,使考生们真正提高语文修养,获得高分。

沈阳师范大学有一批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并且深度参与中学语文教学与改革研究的学者,他们曾多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从考生们的答题中直接了解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形成了对高考认识与评价的独特经验和视角。他们对高考的认识与评价是值得重视的,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曾经拥有对试卷的评价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评价、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思考、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提问,能够使人们从更宏观的视野、更深切的感悟中反思中国当前的语文教学与改革的问题。

一些读者会期待在本丛书中直接找到得分的诀窍,这就需要深入把握编写者的语文教学和评价的观念,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讨论和列举的高考实例中得到启示。一部丛书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的考试题,但完全可以提供正确的考试观念与方法,让人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人们常常愿意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高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大学招生都要有一定形式的考试,学生应试是必然的,是不可回避的。这样看来,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最根本、最基础的还是教与学,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应该说,中国的高考是目前不够理想却又无奈的最好选择,我们只能在这种现实中努力改善语文教学。

本丛书的编者们认为,高考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表现在考生身上,根源却在教师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语文教师不能深入地思考与研究语文教学与评价的规律,没有达到语文教学观念的自觉,根本地改变现在的语文教学观念与方法,只能是一味地模仿前人的做法,重复过去的事情,延续今天存在的问题。

作为师范大学的学者,有责任和义务提出问题与广大师生共同研究,改善中国的语文教学。贯穿全书的有三个基本理念:一、不仅将高考看作是考生学习的事情,更要看作教师们“教”的事情;二、努力改变当前语文考试日益严重的模式化倾向;三、使广大师生关注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评价问题。这构成了本丛书与其他丛书相区别的特点,也是解决当前中国语文教学与考试问题的关键。由于高考的特殊地位,无疑发挥着语文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影响着中国的语文教学方法与评价。学者们不希望把当前语文阅读水平的考试方式继续当作评价考生阅读水平的唯一方式,更不希望教师们仍然教学生在作文中说套话、空话、废话、假话。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在一如既往地延续。如此造成的对中国语文教学深度的伤害——语言和文学双重的缺失,乃至思维和表达的标准化,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高考语文试卷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问题,避免语文教学延续当前的事倍功半的困境。或许,这是高考语文如何发挥其指挥棒作用要思考的关键。

基于这种考虑,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参与过高考阅卷的教师编写了这套丛书。其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更好地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握课程标准,用好教材,领会《考试说明》中的内在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打好基础,在高考中体现高水平。本丛书结合教学谈高考,会区别于一般的技术操作性的题海式丛书,如果认真阅读、领会,必然会有真正的提高。

自2006年9月始,辽宁省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国家课改实验区,标志着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语文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顺应时代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本丛书编写的宗旨是:树立一种理念——让语文回归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一种境界——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境界;扭转一个误区——教与学的技术主义和功利化。在编写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辽宁省最新高考大纲为理论指导与依据,结合考生答题的实际,对高考试题体现的知识点、题型、分类进行高屋建瓴的阐释,对考查的难点、重点,考查的角度,答题的技巧等进行客观、详尽的评析,并辅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力求使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高考备考时取得最佳效果。编写者们相信,如果能够冲破对知识、对教与学的狭义理解,如果能够把教与学的方法(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建立起联系,如果能够把教与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观点、思考、感受和体验)转化为师生共同的收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丛书的编写努力体现高师文学院教师的特点,在系统的专业背景下审视,以2004年辽宁省自主命题以来的试题为基本材料,兼选其他省、市的高考语文典型试题,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筛选、梳理,并进行详细的解析,在编写方面避免走惯用的材料罗列、单摆浮搁套路,如果仔细阅读,会从中发现编写者关于语文、语文教学、语文能力评价的观念,进而了解他们阅卷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标准,与他们共同思考,改善教与学的方法,使成绩获得显著提升。丛书各分册依高考试卷的框架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四本书,便于师生有选择地使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本丛书的编写者虽然是参与过高考阅卷的教师,但丛书中提出的他们个人的一些观点并不代表阅卷点的观点,每一年的阅卷标准都必须在集体讨论和研究中确立。

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