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犯罪心理分析
14419400000002

第2章 纽约“疯狂炸弹客”

偏执狂实际上就是偏执型精神障碍,这种人内心中的所思所想与正常人是完全不同的,FBI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地分析出罪犯的心理,是因为他使用了诊断精神病患者的技术——归纳推理法。

1940年11月16日,在美国纽约市人口最稠密的曼哈顿行政区内,发生了一起“恐怖炸弹”袭击事件。事发地点在曼哈顿区一家临街的电厂窗外,该电厂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疑似炸弹的可疑物体。电厂管理人员迅速向当地警方报告,警方赶到现场之后,发现这个可疑物体竟然真的是一枚尚未引爆的炸弹,尽管这枚炸弹制作比较粗糙(在铜管中填充炸药),但是它的爆炸当量足够使这家电厂遭受灭顶之灾。排除炸弹之后,警方还在炸弹后面发现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一句话:“骗子爱迪生公司,这是给你的!”字条的署名则是两个英文字母:F.P。显然,袭击者的恐怖行动是冲着联合爱迪生公司来的。

在当时,虽然这起“恐怖袭击”使联合爱迪生公司感到担忧,但因为炸弹没有爆炸,所以当地警方并没有花费大量精力着重调查这起案件。在警方眼中,凶手的恐怖行为很可能与他的遭遇有关,而联合爱迪生公司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亏待了”某人,这让警方严重缺乏线索,他们甚至没有调查的方向。再加上放炸弹的袭击者可能并不想引爆炸弹,他的恐怖行为只是为了让联合爱迪生公司对自己妥协,所以在权衡得失之后,当地警方就将这起案件搁置起来。没过几个月,当地警方再次接到联合爱迪生公司打来的报警电话——工人们又发现了一枚炸弹,袭击者放置炸弹的地点依然是联合爱迪生公司旗下的电厂。尽管这一次袭击者并没有留下字条,但炸弹的制作方法和点火原理与第一枚炸弹是完全相同的,所以这枚炸弹是同一人所为。警方终于意识到这名袭击者是真的要实施恐怖行动,他们必须在这个人再次采取行动之前将他抓获,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警方竭尽全力展开大范围搜查的时候,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在美国参战后的不久,曼哈顿警方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写信的人称自己就是1940年在曼哈顿联合爱迪生电厂放置炸弹的人,而他因为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不会在美国参与二战的期间继续在曼哈顿制造炸弹恐怖袭击,但他声明他的行动会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因为他要从联合爱迪生公司那里讨回公道!当地警方自然不会相信这个自称袭击者的话,在他们看来这是袭击者释放的烟幕弹,他很可能马上就会再次采取行动。警方出动了大量警力,驻守联合爱迪生公司旗下的电厂,他们在这里排查炸弹和任何可疑的陌生人,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恐怖分子竟然真的按照信中的说法做了。从1941年美国参与二战开始到1950年的整整10年中,这名恐怖分子不曾向联合爱迪生公司投放任何一枚炸弹。但袭击者也没闲着,他开始使用信件恐吓当地警方、联合爱迪生公司以及当地媒体,恐吓官方的行为成为袭击者获得“乐趣”的另一种方式。

虽然恐怖分子的恐吓行动让警方非常烦恼,但没有实际行动的恐吓也非常容易为人们所遗忘。就在警方将这个没有“响过”一次的“恐怖炸弹”引为笑谈的时候,恐怖炸弹再一次出现了,而且这些炸弹出现的地点也不再局限于“联合爱迪生电厂”了。1950年3月,警方在纽约市的中央车站内发现了一枚炸弹,经过对比这枚炸弹与前两枚炸弹系同一人所为。不久,警方接到报案,在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内的电话亭中发现了一枚炸弹,而这枚炸弹在警方赶到之前就爆炸了。此后“恐怖炸弹”接连出现,出现的地点和爆炸的时间以及是否爆炸都没有明显规律,截止到1954年,这些“恐怖炸弹”一共出现了8次,纽约市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在这些恐怖袭击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恐怖袭击者向人群最拥挤的广播音乐厅内投放炸弹。在此之后,公众舆论开始将这名袭击者称为“疯狂炸弹客”。1955年凶手再次实施了6起“恐怖炸弹”袭击,而且这些炸弹的投放地点全都集中在人流量最大的公共区域,其中有2次在图书馆,4次在长途车站。

恐怖袭击者在制造炸弹的同时还向各大报刊投递匿名信,他曾向《纽约论坛报》投了这样一封信:在信中袭击者声称,如果联合爱迪生公司不能够公平地将它曾经做下的龌龊事件处理掉,那么恐怖炸弹行动还会继续,并且他会不断增加投放炸弹的频率。在袭击者被捕之前,他曾先后投放了33枚炸弹,其中有22枚爆炸,导致15人伤亡。这些信件激发了纽约市民内心中的恐惧,对他们来说,此时的纽约甚至不如电影《蝙蝠侠》所放映的“哥谭市”安全。在得到当地警方多次“调查无果”的回复后,纽约民众开始集体抗议。事实上,当地警方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他们根本没有处理类似案件的经验和手段,这让他们苦不堪言。在警方所掌握的线索中,袭击者寄给爱迪生公司或者报刊的匿名信大多是使用黑色的铅笔书写的,但有些则是用一些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的词语拼成的,这种形式的书信让警方感到很棘手,他们几乎不能从信中得到任何有效信息。再加上袭击者所选定的袭击地点是随机挑选的公共场所,“疯狂炸弹客”的危险性越来越大,而破案的希望则异常渺茫。所以当地警方无奈之下,决定向FBI寻求援助。

犯罪心理学家詹姆斯·布鲁塞尔接手此案,他决定利用手中仅有的线索对凶手进行心理侧写,通过心理分析找出疯狂炸弹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詹姆斯仔细分析了袭击者寄出的匿名信以及他制作的炸弹和爆炸现场的照片。从这些线索和警方整理的卷宗中,詹姆斯根据袭击者计划报复联合爱迪生公司旗下的电力公司已经有将近15年的时间,推算出袭击者很可能是一名中年人,他的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袭击者写给官方信件的字迹很工整,说明他有着良好的生活规律和优异的工作表现(曾经,现在很可能无业)。信中出现的个别语法错误说明袭击者很可能是一名外籍移民或者是曾在国外生活过。

在所有袭击者亲笔书写的信件中,他所书写的字母“w”是非常有个性的,这些“w”看起来就像是两个连起来的“u”(形似一对乳房),而且袭击者非常喜欢将炸弹塞进墙壁的夹层中,这是否意味着袭击者对性有着某种嗜好或幻想呢?所以詹姆斯推测凶手可能未婚,他有一定程度的恋母情结,而且他有可能就和自己的母亲居住在一起。詹姆斯认为,袭击者所使用的炸弹都是自己制造的,而制造这些东西必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制作者必须有独处的空间,这就要求他不能够被家庭生活所束缚,他必须有足够多的独处时间以及空间。换言之,袭击者应该是单身。

侮辱官方的信件以及喜欢在公共场所安装炸弹的行为说明袭击者有着很严重的反社会、攻击性倾向,他的心理是较为幼稚、偏激的,这种心理不成熟的男性最容易产生恋母情结,这种情结严重的人在成年之后很难脱离原有家庭而独立生活。袭击者选择放置炸弹的地点都在东欧移民的居住区内,从数字概率学上来讲,袭击者很可能就是东欧移民。在袭击者的信中,詹姆斯发现他经常使用一些重复的字句,这意味着他很可能有强迫症,这种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他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

在做完这些推理之后,詹姆斯对FBI的办案人员说:如果袭击者被你们找到,那他就会在你们找上门的时候对你们说这样一句话“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而且他会请求你们给他换衣服的时间,而他一定会穿一件双排扣的西服随你们回警局,这件衣服的扣子一定是全部系好的。

就在詹姆斯对袭击者进行心理分析的时候,美国警方再次收到了两封袭击者寄来的匿名信。袭击者在信中详细解释了自己是如何制造这些炸弹的,他还介绍了自己制造炸弹所必需的火药来源(来自于霰弹枪子弹或者手枪子弹),袭击者提供的这些信息和警方所掌握的证据一致,而且袭击者声称自己的病情已经加重(肺结核),他的时日不多了,所以他会尽快“寻求公正”。在这两封信中有很多细节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袭击者无意中透露出自己患有肺结核的信息,无疑给警方留下了一条重要线索。

FBI迅速和联合爱迪生公司的管理层取得联系,他们需要调查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员工档案。迫于外界舆论和官方的压力,联合爱迪生公司派遣负责行政管理的艾丽斯·凯利协助FBI的探员进行调查。艾丽斯认为,袭击者很可能是一名曾受雇于联合爱迪生公司的电厂员工,而且他极可能是因工负伤,他的肺结核也可能是这次工伤所致,这次工伤就是导致袭击者与联合爱迪生公司之间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FBI非常认同艾丽斯的观点,他们决定在已经辞退的员工资料中查找线索。在经过四天的排查之后,FBI终于找到了一名嫌疑人——乔治·密特斯基。

在有关乔治的文件中,FBI发现了好几封乔治寄来的索赔信,信中乔治所使用的黑色铅笔和他的笔迹与袭击者寄给警方和媒体的信件笔迹非常相似,而乔治之所以向联合爱迪生公司索赔,是因为他曾在1931年的一次电厂事故中受到了伤害。在那次电厂事故中,过热的蒸汽伤到了乔治的肺,而这次工伤就是致使乔治患上肺结核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联合爱迪生公司仅以半年工资作为乔治的解雇赔偿金,并不曾给予工伤赔偿。乔治在被解雇后就多次向联合爱迪生公司提出赔偿请求,但因为时移世易和联合爱迪生公司的人事调动等原因,使得这些诉求都被搁置了下来,所以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乔治伺机报复的根本原因。

FBI特工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决定向上级申请搜查令,他们需要从乔治那里找到更多证据。但让警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敲开乔治的家门,要求他书写一个样本对照笔迹的时候,乔治·密特斯基竟然非常坦然地承认自己就是制造“恐怖炸弹”的人,他对着警察说:“没错,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面对坦然认罪的乔治,警方还是决定搜查他的房屋。在这里,警方发现了一些铜管、旧手表、电池等物品,这些东西与袭击者制造炸弹所使用的铜管、定时器相同。这些物证和乔治的供词证明他就是那个被警方找了整整16年之久的“疯狂炸弹客”。最让警方惊叹的是,乔治在生活中果然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他的生活极有规律,而且他是一名东欧移民,虽然他没有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但他未婚的姐姐却和他住在一起。在被警方带走之前,他果然请求警方给他更换衣服的时间,在得到警方的允许之后,乔治便去室内换了一件双排扣的西服,他还将自己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丝不乱。

在随后的审讯中,乔治·密特斯基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他还向警方供述了匿名信上署名的含义(F.P),这两个字母分别代表fair和play,意思是“公平较量”,即乔治希望自己能够和联合爱迪生公司有一次公平较量的机会,而且他希望这次较量可以在法庭上进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前几枚炸弹没有爆炸的原因。审讯过后,乔治·密特斯基被警方控以谋杀未遂、企图炸毁建筑物以及故意伤害他人等共计47项罪名,但精神科医生认为乔治患有精神病,应该接受专业治疗,此后乔治便被转移到精神病院接受隔离治疗。1973年,在美国最高法院宣布了精神病人可以不接受刑事处罚的决议后,乔治·密特斯基获释。1994年,乔治·密特斯基于家中病逝,享年91岁。

【恐怖主义和偏执狂】

恐怖主义是指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实施有组织的暴力威胁或伤害。实施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一定的对象置于他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中,以此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严格意义上来讲,乔治·密特斯基的“炸弹恐怖”并不能算是恐怖主义,因为他在实施恐怖袭击的时候并没有提出相应的政治、金钱上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乔治的恐怖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他并不要求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所以他在被警方抓捕前是不会停止实施犯罪行为的。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乔治是一个偏执狂。

偏执狂实际上就是偏执型精神障碍,这种人内心中的所思所想与正常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地警方通过常规方法去推测乔治的行为是不能产生预见性效果的,而詹姆斯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地分析出乔治的心理,是因为他使用了诊断精神病患者的技术——归纳推理法。

这种根据经验做出合理假设的方法完全打破了警方根据犯罪分子行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局限。虽然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大多数连环杀手,但它绝对适用于像乔治这样的偏执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