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老北京民歌
14424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北京有民歌吗?

看到《老北京民歌和歌手》这书名,就会有很多人这样发问。

确实,说到民歌,今天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多是雪域高原上的藏族民歌,大草原上的蒙古民歌。对于曾经流传在北京城中的汉族民歌,却没有丝毫印象了。可是,你如果向老北京人提起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肯定的答复。这一提问,甚至还会引起他们儿时的回忆,为你歌唱一首老北京的民歌《苏武牧羊》、《小白菜》,或者是《妈妈好糊涂》。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加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民歌按体裁又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流传在北京和其他城市中的民歌,则多是其中的小调。这种民间歌曲,又被称为时调、小曲,或者清音。

自公元1406年,明成祖在北京建都,至今700多年,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各种汉族民歌,随着大量人口的迁移、流动来到北京。它们来到北京以后,开始逐渐融入这个城市,融入北京人的生活。它们在内容上开始表现北京城形形色色的社会情景,在结构、曲调、形式上也有调整和演变,适应了北京市民的欣赏习惯。它们在几百年漫长的岁月中,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地地道道的北京民歌,成为北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座无比丰富的文化大宝库。

本书就是笔者探索这个文化大宝库的成就。笔者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分门别类地、详尽地向读者介绍北京民歌的曲牌、内容、艺术特色、演唱形式、演出场所;介绍那个时代的“北飘”—民歌歌手的来源、歌手的组织、歌手的技艺和他们的身世;介绍近代以来,北京民歌是如何向曲艺、戏剧演变的。

笔者初心,就是通过知识性、趣味性并重的文字介绍,让读者了解北京民歌这一个文化大宝库,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希望《老北京民歌和歌手》为人们生活增添快乐,也希望大家能够喜爱北京民歌,为它的发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