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王岭书法千字文
144696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千字文》作为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已经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之中,非但没有被淹没,至今还能光芒不减,自然有其独特的理由。

首先,《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文字优美、辞藻华丽的特点突出。作者全文以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对仗工整,文采斐然,秉承中国古代第一诗文经典《诗经》的写作方式而成为长篇四言诗。由于不重复的千字所限,虽非一韵到底,但每隔一大段一变韵,全篇仍然是韵律完好严格,并无杂乱无序之嫌。可以说是音韵和美,读来朗朗上口。既有文学审美的享受,又非常容易背诵,对少年儿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训练。无怪乎千百年来在中华广袤大地上会出现“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的奇趣景象。

其次,《千字文》条理清晰,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既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篇小史,也可以被称作一部“小百科全书”。难能可贵的是在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尽管是佛、道、儒多家哲学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千字文》仍能全篇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纲,不但关注了中国古代偏重伦理道德教诲的问题,而又没有忽略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问题的探求精神。全篇认真注释下来,弄清楚文中典故的出处,不仅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读物,对于今天大多数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年人而言,也会增长很多历史文化知识。

作者周兴嗣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年代,史称“南北朝”。南朝由吴、晋、宋、齐、粱、陈顺序组成,叫六朝。周兴嗣具体生年不详。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历史上称他为梁武帝,周兴嗣以其文采渐受梁武帝重视,累官至“员外散骑侍郎”。这是和王羲之“右军将军”相类似的文臣授武职的一个荣誉衔,主要工作还是为皇室撰写文稿,比较著名的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以及《次韵王羲之千字文》,有文集十卷传世。《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这是正史对《千字文》写作的唯一记载。

唐以后,唐宋文人的笔记小说如《尚书故实》、《太平广记》、《刘公嘉话录》对于这一写作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梁武帝一生戎马,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写一笔好字。由于当时的启蒙读物多是像《仓颉篇》、《急就章》、《劝学篇》这样的教材,可读性不强。为了能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他令一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多个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这些字杂乱难记,教学效果不好。梁武帝于是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令其把这一千字韵而为文。周兴嗣领受任务后冥思苦想一夜,终于文如泉涌,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文。但他由于用脑过度,任务太过艰难而至一夜白头。第二天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刻命人刻印,这就是《千字文》的诞生过程。周兴嗣也因此更加受到梁武帝的赏识。这种说法其实大多是唐宋文人的消遣之作,可信度不高。

上面说到周兴嗣虽然处在皆为短祚之国、荒君乱世的混乱年代,但却是佛、道、儒三家哲学思想相互交汇碰撞的重要时期。佛、道、儒三家在相互碰撞的同时,互相吸收对方的观点和思想,逐渐出现了融合的发展趋势。突出的事例有:梁武帝时由达摩菩提从印度带回创建的禅宗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傅翕,他是梁武帝的佛学导师,经常以“道冠、僧衣、儒履”的打扮招摇过市,引来世人指点。其实他要表现的无非是“以道学为首要,以佛学为中心,以儒家为基础”的中国佛教禅宗的主旨。这一时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所以周兴嗣的《千字文》正本清源纯以儒学为根本的诗文,能够受到当时笃信佛教的梁武帝的欣赏,并借之流传后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六朝时期除了“佛、道、儒”哲学思想的碰撞融合外,在文化艺术上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前进的时代。那个时期文人所表现出的活跃思维、生动气韵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等,无不让人惊叹不已,目不暇接。作为训蒙的《千字文》在那个珍品杰作迭出的年代中不但没有被淹没,还能和那些极高明的文论、艺论、书论、画论、音韵文字学著作并世长存,并且在一千五百年后依旧生机无限,也证明《千字文》的水准是难以超越的。

那么《千字文》以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成文是否可信呢?我觉得这一点毋庸置疑。

首先,“梁史”有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一千字就是限制,是奉皇帝敕命编纂的韵文。正史是不敢拿皇命开玩笑的,绝不会有重复。另外,《千字文》除作为训蒙的读物外,历代在社会上诸多行业都有使用,比如大部头的书籍每卷的编号,商人账册的编号,旅馆、饭店房间的编号。如有文字重复岂不乱套了。但是简化字的千字文有七个字确是重复的。分别是:发——周发殷汤、盖此身发;巨——剑号巨阙、巨野泪庭;昆——玉出昆岗、昆池碣石;戚——戚射欢招、亲戚故旧;云——云腾致雨、禅主云亭;并——百郡奉并、并皆佳妙;洁——女幕贞洁、纨扇员洁。其实这不难解释,我国自1956年进行文字改革,简化汉字及合并异体字后才使《千字文》出现了七个重复字,而这七个字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中多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在后面会谈到。中华文字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用今天描述某一社会现象的网络流行语让古人来解释,他会感觉不知所云,放在一两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恐怕也难以理解。

今天,作为成人,我们诵读《千字文》,有些人会感觉支离破碎零乱无章,其实这也是受一千字限制的原因。首先,如果没有一千字的限制,文章可以更美一些,文字表达得可以更准确一些。二百五十句的诗完全可以一韵到底,而不用中间的数度变韵。为了诗文更响亮易读,可从开始的“皇”、“荒”一直压“阳”韵而不用到中间换作“弟”、“枝”这样的窄韵。

除了韵脚外,很多人认为《千字文》不易懂,这也是受一千字限制的原因。所以《千字文》用典虽多,但为了考虑对仗工整和押韵的因素,典故中有些文字就略显生僻,文中表述的意思就不甚全面,这也是今天需要对《千字文》进行认真注解的原因。只有完整地理解了这些文字的意思,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千字文》所包含的丰富韵味和涵泳,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方法。

注解《千字文》的目的除了便于读者理解外,还希望读者看到《千字文》的书写之美。唐以后的历代大书家基本都写过《千字文》,但现在考证,文字上最为准确的应该是唐代智永禅师的《千字文》。本书即以智永的《千字文》为标准,注解书写。

另外,《千字文》二百五十句有句无章,尽管历史上按《千字文》的表达意思把它分成若干部分,但现在来看仍不免牵强,不如两句一联更为容易理解。例如:清人汪啸平、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的四分法。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始到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露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宝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人类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盛世的表现,这符合古人“天地人”三者合一的“三才”文化的理念。

第二部分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到一百零二句“好爵自縻”止,重在讲述个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三纲八目”中的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忠孝,讲信用,保持本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第三部分从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到第一百六十二句“岩岫杳冥”止,这部分分三个方面主要讲述了与封建统治有关的问题。第一层面是京城形胜,第二层面是统治阶层的豪华生活和文治武功,第三层面是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

第四部分从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到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止,讲的是恬淡的田园生活以及君子治家处身之道。

最后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意思,另列出来。

这种四分法虽便于理解,但针对感觉有些散乱无章的《千字文》仍不免让人感到有些牵强,不如两句一联更为易懂。注解的过程中作者不会每字都解,对读者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会略过,否则翻一千次《说文解字》岂不更为简单。进行注解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者更深刻理解《千字文》句中的深意,准确把握儒家文化这个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另外,由于古今语词含义的变化,给现在的人们正确理解古文造成了障碍,注解一下,避免读者用晚出之义代替当时词语的初始义。还有一点,在注解的过程中作者不会把每一句原文翻成白话文,因为作者认为用白话文翻译后的《千字文》并不比原文美,也无助于读者加强记忆和深刻理解《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