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蓝色战略3:是龙,就要东归大海
14529500000003

第3章 东西兼顾与海陆并举——新丝绸之路与积蓄远洋力量

所谓战略,说到底是为实现一个长期目标而服务的。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对外战略,根本上说要取决于其内部特质。仅从中国未来发展的需求而言,必须要拓展海洋上的战略空间,但仅仅进军海洋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成就毋庸置疑,问题也难以回避。除了常常被人提及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以外,我们的经济还存在一个不平衡,那就是区域间的不平衡——东部比西部经济状况好,南部则比北部好。绕着中国跑一圈,东南沿海和大西北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1979年之后,中国东南部的经济腾飞和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机遇上说,当时恰逢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时期,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发达国家把众多中低端产业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从地缘上说,沿海地区是最便于吸纳外来低端产业的。除此之外,东南部地区还有香港这个对外通道可以依托。几个因素相互叠加,中国东南部自然发展得也就快一些,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就要滞后不少。区域不平衡带来下一步的问题就是重化工业的发展较之GDP增长的不平衡。

中国工业基础最佳的地区是东北,其次是华北,而各类矿产资源储量最雄厚的是西北和西南地区。由此可见,重化工业底子最差的恰恰是东南地区。由此导致的问题则是,最近的三十多年以来,依靠以出口加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东南地区的经济较之其他地区要繁荣。但是,由于前面说到的区域错位的问题,导致地区性的经济繁荣带动国家重化工业发展的效率并不是很高。GDP上去了,但是增值之后的资本缺乏重化工业来吸纳,这就导致大量外溢的资本开始流向各类“炒作”当中,由此导致如房价持续上涨、虚拟经济早熟等问题。而与之对应的,重化工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又导致了就业岗位特别是中端就业岗位数量的不足——一个大型加工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往往是要以百、千来计数的,而做期货、做创意策划等,一般十来个或者最多几十个“白领”就可以做得像模像样。这就是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差距。如今,众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恰恰是由于中端就业岗位不足。

当然,无论是房价攀升、重化工业发展落后于GDP增长,还是就业岗位不足,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同时存在有多种因素,我们这里所说的,仅仅是要强调一下,地缘不仅仅是一个在战时才有意义的话题,对于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运行地缘因素同样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可见,发展中西部经济对中国而言绝不仅仅意味着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质量,也绝不仅仅是把那里的资源挖出来卖到东部那么简单,而是要借助这里的工业基础及资源优势来成体系地发展重化工业,从根本上去通盘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的目标,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套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5]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一模式可以称之为“东西兼顾”。

目前,与“东西兼顾”相对应的,美国的对华遏制采取的则是一套东西夹击的策略。

这里的“东”,我们并不陌生。美国今天炒作出“台湾问题”,明天又冒出“东海问题”,后天开始炒“斯普拉特力群岛问题”[6],总之要把中国拖入无休止的“问题魔方”之中。

事实上,目前美中在东部地区是处于一种战略相持状态,短期内双方谁也无法打破这一局面。就美国而言,虽然六十多年以来它的“岛链”布局基本还算稳定,但也无法再进一步压缩中国在这一线的战略空间,否则就有可能导致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而这个后果是美国人不好承受的。

美国近期轰轰烈烈地推动所谓“重返亚太”战略,有强化围堵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一种战略讹诈。

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东部周边从南海到东海爆发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如果静下心来去观察,这些事件对于动摇中国周边领土主权而言,分量其实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在东南亚及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整合中,所做的努力,很大一部分成了无用功。而整合周边经济,形成一个局部的经济自循环圈则是在中美博弈中,中方取得主动的关键。更何况,如果中国的注意力被这些事件打乱,对外行动就变成一种被动的应对,始终跟着美国制造的热点走,就会打乱中国自己的节奏,从而无暇西顾。

在西线,新闻报道相对要少一些,但不等于说这里就很平静。长期以来,中国西藏和新疆的分裂势力背后都有美国政府的影子,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地缘上来讲,这两个民族自治区就如同中国面向西部方向的两扇大门。和平时期,这里是面向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开放的陆上门户;战时,这里的高原和山脉则是陆地上最好的战略屏护[7]。

美国政府一再支持中国的分裂势力,是因为一旦西藏或新疆出现了问题,所殃及的不仅仅是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内陆省份也必然要被波及。如此一来,中国发展中西部重化工业的战略布局就无法实现,由西部通往海外的陆路通道也将受阻。这样一来,中国产业重心就只有东南部的出口加工业,而其最终市场则是欧美;同样,如果以铁路为纽带的陆路物流通道没有打通,那么海运就成了中国唯一的选择,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主要的几个海运咽喉如波斯湾、马六甲海峡等都在美国海军的控制之下。市场、物流两块被抓在美国手里,那么在和美国人的种种博弈中,主动权就始终在对方手里,这样一来,“产业转型”“提振内需”等也就会成为画饼——说到底,事情要想真正推动经济层面的并非是靠中央政府出台几个政策就可以了,必须要有基于战时最坏情况考虑的战略部署作为保障,这些政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先后借“反恐”兵进阿富汗、继而借核问题拉拢印度,[8]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伊拉克,威逼伊朗,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煽动“颜色革命”……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当时,驻扎在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国际机场的美军基地距中国新疆直线距离只有500公里,美军在阿富汗的“反恐军事基地”干脆修在离喀布尔十万八千里的中阿边界附近。如果不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迫使美军在全球范围内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收缩,后续情形将发展成什么样还真是不好说。

即使这样,也不等于说中国西部的威胁就减轻了,西藏和新疆的问题开始多起来恰恰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既然美军一时无法延续武力威胁,那通过在对手内部制造麻烦就不失为是一个低成本的替代方案,最起码这可以打乱对手的部署,让其无法利用美军收缩的这段时期来“填补真空”。美国反复宣传的“巧实力”,说到底就是这些东西。之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渗透等于是偷偷给对手肚子里塞进了炸药,如今各种针对性、煽动性极强的宣传就相当于一根根被点燃的雷管,目的就是要在对手肚子里面搞爆破,运气好的话自然可以不战而胜,即使运气不好,美军也没损失一兵一卒,而对手则在被折腾得七荤八素之余再无余力去接收美国收缩所留下的无主之地。

2011年6月22日,也就是距离奥巴马在2009年12月宣布的2011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只有一个多星期的时候,他终于宣布:“18个月前增援阿富汗的33000美军将在未来15个月内逐步撤出,其中10000在今年年底前撤出,其余的在2012年9月前分批撤出。”由此美军开始逐步撤离阿富汗。但与此同时,众议院发言人伯纳则宣称:“美军撤出会按照战场实际情况调整,不排除重新考虑任何步骤的可能。”这其实等于是为美国政府后面出尔反尔提前埋下了伏笔——阿富汗战场差不多每星期要花掉美国纳税人20亿美元,但即使剩下这笔钱,也远远填补不了华尔街留下的亏空。相反,长达十年的战事让美军高层及军工集团收益颇丰,这批人自然是很不愿意撤军的,军内和政界对此的反对声音一直没有断过。

还需要指出的是,奥巴马的这个撤军方案本身也没说在阿富汗一个美军都不留,即便大部队撤离,美军的顾问、情报人员等依然会继续留在中亚。而且,这个方案中还有一个中期撤军计划,即在一段时期内会大批撤离部队,而这个峰值时间正是现在,也就是美国总统大选年。由此就不得不让人生疑,这次撤军会不会又是一种竞选策略?会不会在美国政府换届完成之后,“战场实际情况”立马发生变化,美军又“不得不”重新回到阿富汗?

上述问题一时半会儿肯定是没法回答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一次美军撤离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府的一个主动行为,节奏如何把握是他自己说了算,这和1953年朝鲜停战、1973年撤离南越是不一样的——当时最起码有一半的主动权是在中国人手里,撤了就别想再回来。所以,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全形势随着美军撤离中亚将有所好转,但对比朝鲜停战之于东北地区,现在这一“好转”实际上是缺乏保障,因为它不是靠中国的枪炮打出来的。

确定了存在问题,下一步自然就要解决问题。前文我们曾经提到,海洋战略要分两个层次看,一层是控制,一层是经营。

往好的方面去说,就战术层面而言,西线大部分地区都地处内陆,对于传统上以陆军为主的中国军队而言,如果在近期真要爆发战争,那在内陆地区打一场较为传统的陆战其实远比在东部打一场以海空为主的战争赢面要大。

往不好的方面去说,中国西部的斗争,其实常常是一种基于传统武力威慑之下的非传统领域斗争——譬如反恐。简单地说,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在这种状态下更多时候是起到“站脚助威”的作用,是用来告诉对方,其行动一旦超过某一底线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大规模的正规军事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坦克大炮是无法发挥其威力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强力手段都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对西线而言,保障国土安全、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因此,必须做出通盘考虑,才能形成有效的对策。

落实到实处就是一方面需要强化中国陆军力量,另一方面要强化中国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特别是以铁路为主的交通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以高铁技术为代表的铁路建设,其对陆权的意义甚至要高于航母对于海权的意义,因为后者仅仅能用来控制海洋,而前者则身兼控制与经营双重属性。

再进一步,中国的西部战略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土范围之内,而是要借助在局部能对美军形成均势甚至优势的军事力量为保障,以新疆、西藏为战略支撑点,通过以石油为主的贸易往来,利用中国与该地区文化上的历史渊源,逐步增强中国与中亚、南亚的联系,最终建立起一条从中国中西部出发,经中亚、西亚、北非,由陆路连接欧洲的“新丝绸之路”。

从能源安全角度说,“新丝绸之路”将为中国提供数条贯通中国内陆、中亚、南亚乃至中东的陆上能源运输线。

与海上的情况不同,从中东地区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上运输线[9],大部分海域完全是被美国一家所垄断的,而走陆路虽然账面成本可能会高一些,但只要能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稳定,并与沿途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10],就可以保障这些陆上油线的畅通无阻。即便有外部势力想干涉,它也必须冒着重蹈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甚至越南战争覆辙的风险,远没有当年制造“银河号”事件那么轻松。

陆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开通,从成本上而言并不能完全取代海上运输,但通过它可以强化亚欧大陆各国的联系,可以让我们在和美国的种种博弈中更有说“No”的底气,这些间接获益远不是靠海运省一些钱能够比拟的。

同时,“新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将为中国西部的国土安全提供进一步的保障。一个与此相关的反例便是1989年戈尔巴乔夫轻率地做出了苏军撤离阿富汗的决定,这等于将一个战略跳板送给了美国以及沙特阿拉伯,紧随回国的苏军而至的,便是来自西方的情报人员和来自中东的传教者,正是这些因素最终促成了苏联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关注西部战略安全并不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近期将无所作为,在为建立远洋海军积蓄力量的同时,中国海洋战略在今后一段时期的核心任务,应该是从东南部的南海入手,逐步建立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并最终由此突破“岛链”,打通进入大洋的通道。无论是否有菲、越等国在南海找麻烦,从大趋势来讲中国都必将要下决心经营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