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著名音乐小品欣赏
1459100000054

第54章 中国花鼓

(奥)克莱斯勒

创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在美国期间,曾到旧金山旅行,到当地唐人街观赏过中国华侨表演的“华埠音乐”。他对中国的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花鼓音乐最令他着迷。他被中国艺人敲打花鼓所深深吸引,便取其节奏,创作了这首颇具东方风格的小提琴曲。克莱斯勒采用急速、华丽的细腻旋律,以及快速的节奏,充分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描绘了中国民俗中迎神大会上热闹、喧嚣的欢乐气氛。

有观众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感想:“克莱斯勒用一气呵成、舒畅流利的旋律唱出了青春的欢乐。那种青春美正是《中国花鼓》令人心醉之处,不禁勾起一段珍藏的记忆。无伴奏的小提琴独奏,非常之缠绵,又满含着浓浓的中国味,真有感情浓得要溢出的感觉!”

有位美国学者说:“《中国花鼓》的音乐风格甜美丰润,富于变化,沁人心脾。此曲用小提琴和钢琴营造出锣鼓喧天的喜庆气氛,用西洋作曲技法和乐器来表现中国风情,听来别具韵味。是西洋作曲家运用中国题材的经典之作。”

1923年5月,克莱斯勒曾到中国访问,在北平举行了独奏音乐会,他当时演奏的曲目是: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他自己创作的《维也纳随想曲》《中国花鼓》,受到热烈欢迎。

作者风采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Kreisler,1875-1962),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及作曲家。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小提琴,七岁时便获得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入学允许,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十岁获得第一名的成绩。之后他前往巴黎音乐学院向那里的老师马萨继续学习小提琴。1887年他与四位都较他年长十岁左右的小提琴学生同获首奖毕业,当时他年仅十二岁。

接下来的数年间,克莱斯勒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并不顺利,其间甚至有朝医学及美术方面发展的举动,但在无法忘情小提琴的情况下,再度重返乐坛。“因为我拉小提琴,我才是克莱斯勒,我坚信这一点。”1897年,他受到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的邀请,作为独奏家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引起轰动,德高望重的约瑟夫·约阿希姆听了他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重要的聘约接踵而至,1899年11月1日,在德国首都,他与阿图尔·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举行了柏林首演,观众席上的伊萨伊起立喝彩,欢呼新一代大师的崛起。1901年-1903年在美国巡演,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次公演,受到美国听众的热烈欢迎。正是这些演出,使他声名鹊起,成为公认的小提琴之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迁居法国,后来又去了美国,并于1943年加入美国国籍。

除了演出,克莱斯勒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小提琴曲,包括《维也纳随想曲》《中国花鼓》等,被称为世界提琴名作中的“珠玉珍品”。

1962年1月29日,他在纽约逝世。

作品欣赏

乐曲是复三部曲式,bB大调,2/4拍,没有前奏,在一个长音以后,小提琴从后半拍进入。它用断弓和连弓的快速演奏,模仿中国民间艺人击鼓的节奏,带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这一段旋律反复以后,出现一个简短的乐句,然后旋律有变化发展,先用双音演奏,然后不断升高,在E弦上快速演奏。作曲家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高难技巧,是一个华彩乐段。

乐曲在中段速度放慢,柔和徐缓,加上一些切分音,表现了一个抒情性的舞蹈场面。

随后,乐曲再进入第一段旋律,速度很快,情绪热烈,并且把这种热情一直保持到结束。严格地说,这首乐曲的中国特色并不是很明显,但它带有的东方色彩和动听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使它成为一首世界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