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459600000017

第17章 夏日炎炎中的气

经过温暖怡人的春季之后,炎热的夏季来临了。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那么,这六个节气都有什么特点和有趣的习俗呢?

立夏习俗。

立夏在谷雨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阳历5月5日前后,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在朝遍地锄”、“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夏天多锄地,粒粒吃得饱”、“夏天拾把草,冬天变成宝”、“清明种麻,谷雨花,立夏种稻点芝麻”。

迎夏。

中国自古重视立夏节气。据《后汉书》载,此日到来时,皇帝要带领百官,到京城的南郊去迎夏。君臣皆穿朱红色衣服,佩红玉饰,乘坐赤色马,车子、旗帜也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按阴阳五行观念,夏是南方,属火,颜色为红。所以在顺应天意,到郊外迎夏天到来时,要以红色为饰。皇帝除了举行迎夏仪式外,并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

尝新。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鲥、鲚、咸蛋、螺蛳、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鲳鳊鱼;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消疰。

进入夏天,由于天热,不但食欲大减,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好觉,古代中国称这种情形为“疰夏”(疰zhù,夏季长期发烧的病)。为了避免疰夏,在立夏这天有许多礼俗来预防。除了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吃健脚笋外,苏州人还喝“七家茶”,茶叶不能用自己家的,要向邻舍乞讨,还不可少于七家,把讨来的茶叶混在一起,用去年堆在门墙边的“撑门炭”来烧水泡茶喝。喝了七家茶,夏天就可以身体强健,百病不生。小孩子则喂他们吃猫狗吃剩的食物(苏州人称之为“猫狗食”),如此一来,小孩也会像猫狗畜生一样好带好养。

在安徽徽州,立夏日则吃肉、吃苣叶稞,据说吃了肉就可不掉肉,使身体保持强壮。吃了苣叶锞(一种油炸的面食;旧时点心),可不中暑,不生疖。孩子们还吃鸡蛋韭菜油炒饭,也是为防赖夏(瘴夏)。而浙江开化,则吃猪脚,说是“立夏食猪脚,登山不歇脚(脚不酸痛)”。也吃竹笋,叫接骨笋。武义县则吃红枣、桂元煮鸡蛋,吃蚕豆烧肉、竹笋烧肉、蚕豆汤等。江西南昌此日则吃米粉肉,叫做“撑夏”,也是防止夏日消瘦之意。

称体重。

此外,立夏日还有称人体重之俗。苏南一首《海虞风俗竹枝词》:“时逢立夏出奇谈,巨称高悬坐竹篮。老少不分齐上秤,纽绳一断最难堪。”描述了这种风俗的有趣场面。有的地区还在称完后,吃豆沙馅团子,即塌饼,以求身体健壮。立夏尝新与称体重均与防暑和夏日饮食相关。

其他的习俗还有,河南、贵州、云南等地俗以为立夏日无雨,主旱。俗谚“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江苏东台一带,立夏日忌讳小孩坐门槛,说是“立夏日坐门槛,容易打瞌睡”。

《月令粹编》中说,妇女在立夏这天把李子榨汁混入酒中喝下肚,称为“驻色酒”,认为能青春永驻。谚语也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的话。

小满习俗。

小满的习俗主要有:

祈蚕节。

小满相传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丝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放蚕”便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差不了两三天。南方许多地方建有“蚕娘庙”、“蚕神庙”,养蚕人家在祈蚕节均到“蚕娘”、“蚕神”前跪拜,供上酒、水果、丰盛的菜肴。特别要用面粉制成茧状,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将面粉制成的“面茧”放在其上,象征蚕茧丰收。

抢水。

除了祈蚕,浙江海宁一带在小满还要举行“抢水”仪式。这种仪式多由族长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到小满黎明燃起火把吃麦糕、麦饼、麦团,等族长以鼓锣为号,众人以击器相和,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干为止。

祭车神。

祭车神也是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水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祭拜,特殊之处是祭品中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的意思。

芒种习俗。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乃弛角弓弩,解其徽弦,张竹木弓弩,弛其弦,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及箭羽,以竿挂油衣,勿辟藏。”这是说芒种之后夏天炎热闷湿的天气即将来临,因此应把绷紧的弓解开,让弦松弛,免得弓弩被霉湿之气蚀坏。怕潮的皮货毛衣也该埋入干燥的灰堆里防潮,油纸雨衣也要用竹竿晾开,免得因霉生虫,把它蛀坏了。正因为芒种之后,梅雨天就要来临,所以贾思勰提醒人们在芒种时早做准备。

农忙。

芒种是麦类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收割的季节,同时也是农忙的季节。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称之为“农忙”,连妇女也要下地,所以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绣女出房。”河北盐山这天要用刀在枣树上划几下,叫做“嫁树”,认为这样可以多结果实。

饯花会。

江南地区芒种日举行饯花会。人们认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凋谢,花神退位,便要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也有的人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道:“这日,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旆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夏至习俗。

由于夏季节日较少,而夏至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节令,繁忙的夏收、夏种,迎夏粮入库多于此时展开,需要有较好的饮食。夏至天气又最炎热,要进行种种饮食休息,纳凉防暑,所以夏至便成为了节日,相沿至今。

防暑。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在《吕氏春秋·有始》中的“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是较早的记载。汉代已成为较重要的节日。当然,由于此时正是夏忙,所以节日活动较少。夏至后,人们多要进行种种防暑工作。人们要吃凉食,歇晌午眠,吃补食,以迎接夏收、夏种的繁忙节令。防暑的冷食、凉食在夏至大行其道。

早在周代,就设有专门的为王室管理冰政的“凌人”。《周礼》卷五:“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即说于十二月斩下冰块堆积入窖中,要藏三倍于夏日的冰需求量才够(因为冰要融化掉三分之二)。夏季,将冰块放入青铜制的冰鉴中,待其融化,便可降温。以后历代也都有冬季藏冰之俗。

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到,百官放假三天。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方祈雨,南方求晴。《荆楚岁时记》记述,长江中下游正值梅雨季节,人们在夏至这天把菊叶灰撒在农作物上,预防病虫害。

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也写到当时皇家冬日采冰之事。夏季取冰出来,可供纳凉,或在夏日时赐予大臣。当然要首先满足皇家之需。《燕京岁时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市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而民间没有赐冰,则主要靠购买。商家于冬日藏冰,盛夏时卖给海鲜店,或卖给做冷饮生意的小贩,用来冰东西,如《清嘉录》所记。用冰冻过后的冷饮自然更凉爽可口。

古代,夏日冷饮已经极多。《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里,记录的砂糖绿豆汤、漉梨桨(梨汁)、木瓜汁、卤梅水(酸梅汤)、香薷(一年或多年生草木植物,茎呈方形,紫色,有灰白色的毛,叶子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粉红色。茎和叶可以提取芳香油,全草人药)饮、红茶、苦茶、甘豆汤等,均是今天我们常饮的饮料。另外如凉粉、金银花与菊花点汤,今亦常见。民间还有“结茶缘”之俗,即提供免费茶水,于路边摆设茶壶、茶杯供行人饮用解暑,亦是美俗,如今也还存在。

夏至饮食。

饮食方面,北京、山东是“冬至饺子夏至面”。陕西吃粽子。在南方,农家擀面做薄饼,烤熟,夹杂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给亲友。江苏无锡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儿童体重增加,身体健康。湖南浏阳大多吃醮坨。醮坨由米粉做成,加韭菜等作料煮食,又叫圆糊醮。民国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到水田的缺口,燃香祭祀祈祷丰收。小孩子和叫化子早待此日,以便到时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

有些地区,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娘舅一定用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其他的习俗还有,浙江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的俚语。过去,无论贫富之家夏至日都祭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有的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在夏至,还有求雨或求晴、祭田公田婆等风俗,总之是与农业有关的祈求丰收活动。古代皇帝则于此日祭祀地神。

小暑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籍《群芳谱》中也说:“暑气至此尚未极也。”这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热到极点。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小暑时节,江淮地区虽尚未进入伏天,却已为时不远。提醒百姓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消暑。

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尝新。

小暑节气,有些农作物已经收获,所以有的地方流行“尝新”,如安徽西南部,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在院中、屋内摆上供桌,放上小麦,贴上“福”字,焚香放炮,祈求秋后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大人小孩围坐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

游玩。

对于喜欢旅游观光的人,趁着天还不太热,成群结队出门游玩赏景,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应该说,小暑带给人们的是无限乐趣。

大暑习俗。

民间大暑习俗较多。鲁南地区这一天特别讲究喝羊肉汤,且称之为“喝暑羊”。直到现在,山东枣庄的一些羊肉汤馆逢大暑日还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送大暑船。

浙江椒江口附近专门有大暑庙会,其中主要的祈福仪式,就是“送大暑船”。相传晚清时,这一带病疫流行,大暑前后到达顶峰。民间认为这是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五圣(均系凶神)所致,于是建五圣庙,祈求圣保佑一方平安。后选大暑为供奉日,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到江口外,以示虔诚之心。久而流传,便形成了“送大暑船”的习俗。晚清俞曲园《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二有一则《大暑船》说:“同治中,临海县民比年疬疫过大暑不瘳(瘳chōu1,病愈;2,损害)乃于次年相约为送船之会,亦其旧俗然也。其船如商船之式,船具如桅樯舵橹,用具如桌椅床榻、枕簟被褥,食物如鸡彘鱼虾、米谷豆麦,备御之具如刀矛枪炮无一不备;惟盛米之袋甚小,仅受一升,而数则以万计,皆村民所施也。前大暑数日,大建道场,至大暑日,送之出海,听其所之,俗呼为‘大暑船’。”

吃荔枝。

大暑节福建莆田有吃荔枝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食谱》记载: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时间。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