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1459600000005

第5章 我国古人的名 字 号(2)

(4)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从以上类举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尊其名而更美称,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其一,伦理道德加强;其二,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有些人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 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

(2)有些人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3)有些人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唐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所以近代以后,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幽默形象的称谓,诨号。

诨号又称浑名、绰号、混名、花名、野名、外号、徽号、雅号,是在姓、名、字、号、小名之外的又一种称谓。

它和名、字等的初级性区别,似在于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性完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而任何一个诨号在获得多数人认可之前,又几乎全部是通过口耳相传的途径传播。很多诨号都在与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众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其间因阶级立场、文化教养和道德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歧乃至错误性导向,是另一回事)。

这种称谓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如我国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因为力大无穷,能把牺牲(做祭品用的牲畜)推动,因此被人送诨号“移大牺”。据研究,夏桀的诨号也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诨号。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风丕变,读书人相互取用调侃性绰号陡增。《世说新语》中记张湛好于斋前植松柏,人谓“屋下陈尸”;袁山松出游好令人歌挽,人谓“道上行殡”;及髯参“短主簿”、“入幕之宾“等皆是。

唐宋之文化氛围,益加开放流畅,世人互相晶目、争取诨号是一种社会风气。

到元明后,诨号成为草莽文化和市井文化共同表象之一的特征业已定型,以明末农民大起义为例,见于史料的诨号如“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活曹操”等,便有上百个。与此同时,在上流社会里,诨号又成为互相诋毁或派系斗争的一种工具。如东林党人攻击阉党,则有“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儿”等各种品目;反之,阉党亦编造《东林点将录》,以《水浒传》里的诨号加之政敌,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之类,不胜枚举。

诨号所用的词语大都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所以大多流传较广,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的名字。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时,有一批出色的农民英雄。作战时勇猛顽强,平日里与队友们亲密无间。彼此都以诨号相称。其中说话声音大的被称为雷公,走路轻捷的被称为飞燕。眼睛大的被称为大目;姓张的英雄爱骑白马,被人称为张白骑;姓于的英雄满脸胡须,被称为于氐根。由于他们的诨号影响很大,以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至今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名是什么。

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古人诨号的记载.其中大多数诨号都充满睿智和幽默色彩。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早年隐居不仕而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也因为两只耳朵出奇大而被曹操称为“大耳儿”。又如三国孙吴时有一对夫妻,感情极好出双入对,被人称为“比肩人”。后来,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又被称为“小比肩人”。唐朝武则天时,有一个名为张元一的人,喜欢给社会名流起诨号。如他因苏微举止轻薄,便取诨号为“失孔老鼠”(意思是不着窝的老鼠)。他本人肚大腿短,也被人取了个“逆水蛤蟆”的诨号。又如《水浒传》中,蒋忠因身强力壮而被取诨号为“蒋门神”,鲁智深因出家后不戒酒而被称为“花和尚”,时迁的偷窃技术高超而称“鼓上蚤”,孙二娘因蛮横凶狠而称“母夜叉”。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充满幽默的诨号,如汉代贾逵身高出众,人称“贾长头”;隋朝韩俊娥专门为隋炀帝催眠,人称“来梦儿”:唐朝李程常在日过八砖时(日影投在砖上的位置,计时用,约在八九点钟)上朝,人称“八砖学士”:卢怀慎身为宰相而事事推于另一位宰相姚崇,人称“伴食宰相”;唐朝宰相白敏中的夫人在自敏中富贵以后才嫁到白家.人称“接脚夫人”;宋仁宗幼年时常赤脚在宫中行走,人称“赤脚大仙”;蜀州知府孙道夫遇事精明,人称“水晶灯笼”:谏议大夫赵霈曾上书建议禁养鹅鸭,人称“鹅鸭谏议”;欧阳修写作《五代史》常用“呜呼”二字,人称“欧呜呼”;明朝弘光皇帝在亡国时仍下令捕捉蛤蟆治病,时称“蛤蟆天子”;清朝一位做糕饼的出钱买了个员外官,时称“花糕员外”。上述这些诨号,仔细回味起来,都是很有深意的。

到了近现代,为别人取诨号或叫别人诨号的风气依然盛行。如驰名中外的拳击手郑吉常曾多次打败过日本、英国的高手,威震拳坛,被称为“亚洲毒蛇”: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年幼时专心苦学.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人称“三糊涂”(排行第三);著名导演凌子风工作起来不顾性命,人称“拼命三郎”。还有我国排球名将郎平,因为她的球势大力沉,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铁榔头”。

演艺界特有的名字,艺名。

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艺术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父亲章宗义6岁登台演戏,人称“六龄童”:章金莱师承于父亲,被称为“六小龄童”。

艺名起源很早,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某个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如:“庖丁”、“琴高”、“盗跖”等。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在汉代时,有一位姓赵的女子,擅长舞蹈,身轻如燕,人送艺名“赵飞燕”。由于她这一艺名影响很大。她的真名反而无人知晓了。另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古代有“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等人,也都是以艺名传世的。

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作用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近现代戏曲界取艺名的演员很多。如京剧演员周信芳,艺名麒麟童;荀慧生,艺名白牡丹;评剧演员李慧敏,艺名白玉霜等。

种种艺名多与其号中的俗号分不开。宋代有个姓赵的扬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于是历史上流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

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而技艺的高低不是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艺名往往是人们对艺人的承认的体现。有一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曾经对人说:“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

还有二位叫“刻刀张”的张凤鸣也在自述中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晶,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做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当代人取艺名的现象不仅在戏曲界有,在电影、电视、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界也有所见。如书画家李英艺名“李苦禅”,话剧演员杨淑贞艺名“杨枝露”,杂技演员赵凤歧艺名“麻子红”,电影演员杨潆艺名“夏梦”等。

艺名是我国人名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来历各不相同,几乎每个艺名都包含着一则生动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不仅喜欢演戏,还为自己取了个“李天下”的艺名。据说有一次他与艺名叫镜新磨的人同台演出。在戏台上也忘不了自呼两声“李天下”的艺名。

到了近现代,一位擅演武松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志道、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上演戏)。可见,一个艺名,还可以成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