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神的起源很早。最早见于史册的城隍庙,是安徽芜湖的城隍庙,修建于三国时代吴国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算起来也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南北朝时,城隍的影响渐大,到唐代,国泰民安,商业繁荣,城市高度发达,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更为普遍,各城镇纷纷立庙祭祀。就连道教也把城隍纳入自己的体系,称他是去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并管领一方亡魂。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
到了明代,朱元璋更是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勅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它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
城隍神为一方神圣,民间对之十分迷信。若有人生病,民间认为住进城隍庙即可治病。老百姓遇到冤屈和不平之事,可以写好状子,送到城隍爷面前焚烧,以为城隍老爷不会坐视不管,一定能为之申冤。另外,当地如发生瘟疫或久旱不雨,人们就将城隍塑像抬去出巡,以镇压鬼魅,保护地方太平。还有,若有人在异乡去世,灵柩运回原籍时,必须到城隍庙去领“路票”,这样才能引魂回籍,否则就成了异乡之鬼。
在各地的城隍庙里,一般都有两座城隍像,一座是泥塑的,摆在那里永远不动;一座是木雕的,大小与真人相仿,能立能坐,以供抬着出巡之用。城隍庙的大殿正中是城隍爷,有的还有城隍奶奶,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显得阴森恐怖。
城隍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阴历十月初一出巡。出巡时,仪仗威严,前呼后拥,煞是气派。也有的地方,城隍出巡时,仪仗队伍中有人扮牛头马面、判官小鬼之类,以壮声势。
各地民间的城隍神
与土地神的情况十分相似,各地都有自己的城隍神。城隍为主管阴间事务之神,因此民间常将已故的英雄和正直的名臣奉为本地的城隍神,祈望他们的英灵能像生前那样保护百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
如杭州的城隍神是明代的清官周新。周新是广东南海人,明朝永乐年间任浙江按察使,为官清廉,人称“冷面寒铁”。他到杭州上任后,公正廉明,先清除了衙门中一批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官吏、差役。接着又微服出巡,亲自询问狱中犯人的案情,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使贪官污吏闻风丧胆,而百姓则称他为“青天大老爷”。后来,他因触犯了权贵而被诬陷下狱,他在明成祖面前敢于大声争辩,临死前还大呼:“生为直臣,死当做直鬼!”
周新死后,杭州百姓愤愤不平,明成祖为了平息民愤,就假惺惺地说,自己已梦见周新死后升天做了杭州的城隍神。从此,杭州人就在吴山上为他立了座“城隍庙”,吴山也因此被称做“城隍山”了。
上海也有座城隍庙,如今已成为著名的豫园商场。上海与各地不同,一个庙里有三位城隍神,一位是汉朝大将霍光,一位是河北大名府人秦裕伯,另一位是清末爱国将领陈化成。秦裕伯在元朝末年迁居上海,对上海人民有感情。他死后因“显灵”救了上海百姓,而被立为城隍。陈化成原为福建水师提督。1842年6月16日凌晨,英国炮舰进攻吴淞口,陈化成亲临西炮台指挥应战,击沉敌舰八艘。后因两江总督牛鉴先和东炮台守将临阵脱逃,造成陈化成孤军奋战,最后陈化成与其部属全部壮烈牺牲。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将其塑像请进城隍庙,还将吴淞一座桥命名为“化成桥”,在吴淞海滨公园立其塑像,供后人缅怀凭吊。
西安都城隍庙,是由朱元璋亲自敕建,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亲自负责监修,在唐辽王府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修建之初,被朱元璋敕封为都城隍庙,统辖西北诸省大小城隍。在城隍信仰的序列中,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创建至今,已有620年历史。六百多年来,风雨经桑,朝代更迭,都城隍庙历经兴衰。自元朝定都北京以后,西安就失去了作为国都的优势和辉煌,明清之际,经济中心也以江南为主,陕西渐渐成为西北偏远落后的地区,但当年朱元璋敕建的都城隍庙,威严依旧,雄伟依旧。
湖南省安仁县城隍庙,位于县城城关镇凤凰山,为安仁境内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安仁县道教协会就设于庙中。庙中主持为李松林道长。城隍庙处在凤凰山腰,座东朝西,青山环抱。庙宇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凤凰山灵气也赋予了该庙以无限生机。因为有此庙的存在,凤凰山也成为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人间仙境。 民间传说凤凰山的菩萨灵,有求必应,由此招来边县区众多信男善女焚香朝拜,多年来香火兴旺。
肃省兰州市城隍庙,在兰州市张掖路。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汉将军纪信,又名纪信庙。明代重修后改易现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毁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大门3间,为忠烈侯坊,二门为硬山顶式环廊戏楼,北有卷棚歇山顶式享殿,后为重檐歇山顶式正殿,左右有厢房、钟鼓楼等。回廊下原有壁画,现已不存。1956年辟作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
河南省郑州市城隍庙,在郑州市商城路北。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卷棚出厦,飞檐四出,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在上下飞舞,有荷花、狮子在左右陪衬,异常生动。大殿正脊两端雕有吞脊吻兽,两侧刻滚龙数条,并饰凤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过海”及苍松翠柏、人物鸟兽,构图和谐精致。道教庙宇。在河南省郑州市东大街路北。全称城隍灵佑侯庙。建于明初,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其后屡有修葺。庙宇坐北面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乐楼、大殿、寝宫等,均为琉璃瓦覆顶,卷棚出厦,飞檐高举,造型精致,结构紧凑。乐楼高达15米,双层歇山式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间以凤凰飞舞,荷花、狮子陪衬,异常生动;大殿正脊两端雕有吞脊吻兽,两侧刻滚龙数条,并饰凤凰、牡丹,殿上刻有八仙过海、苍松翠柏、人物、鸟兽等图案,构图精致,栩栩如生。庙内绿树成荫,碑碣四立。
此外,浙江会稽(今绍兴)的庞玉,南宁、桂林的苏缄,北京的杨椒山,襄阳的萧何等,也都是历代名臣,并与当地有某种渊源关系,因而被人们奉为城隍神。
中国民间迎财神、祭财神的习俗
财神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拜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 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佛教里也有财神,分别是北方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先说迎财神。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迎财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财神”其实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此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神像,两旁写着“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利话。“送财神”的是一些贫寒子弟或街头小贩,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夜,有时能接到十几张“财神”,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这种习俗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仍在延续。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上贴上一张财神像。据记述,旧时苏北张家港周围贴财神的习俗为,他们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去人家门上张贴,贴时口中念念有词,其词日:“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来年好福气;财神贴得不高不低,主人家里钱铺地。”主人则答曰:“靠富。”
再说祭财神。每到春节,举国各地均祭祀财神,祭祀方法各异。北方地区春节时,家家请回财神,供奉财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财神像。祭祀时边行礼边念祝词:“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清代俗曲则云:“新正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祭祀场面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为果品,有广橘,兆示生意广阔;第二桌为糕点,多用年糕,意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猪头、全鸡、全鸭、全鱼等,有招财进宝的吉意。祭祀时,主人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在全国各地,都有祭祀财神的踪迹,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见。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正财神”赵公明
世人祭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呼风唤雨,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做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因此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年间,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降疾病的瘟神。隋唐时期,《三教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现,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各手执物:一人执勺子和罐子、一人执皮袋和剑、一人执锤、一人执扇、一人执火壶。文帝问太史张居仁:“他们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灾福?”张居仁奏日:“他们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为五鬼,在人间为五位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主管世间瘟疫。此乃天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疾病。”文帝问:“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张居仁答日:“瘟疫是上天降临的疾病,无法制止。”那年许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时,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
赵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传》中就更为具体了,只是他又从五方瘟鬼之一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元明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数万亿,行于人间。刘元达领鬼兵施杂病,张元伯领鬼行瘟疫,赵公明领鬼施人间以痢疾,钟子季(钟士贵)施人间以疮肿,史文业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夺走了万人性命,枉天无数。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名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的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祭祀赵公明,而他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
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
公正无私的文财神比干
旧时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人家各有所祀。尚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祭祀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发。除了武财神赵公明外,还有文财神比干。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登元宝。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二者的区别就是:天官神态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