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46100000269

第269章

第三篇 第8章第3节网络搜索带来消极心理暗示

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有头疼脑热,你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而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如果只是小病还好,如果搜索结果五花八门,不是这个绝症,就是那个癌,你就会茶饭不思,忧心忡忡,觉得自己时日无多,继而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整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晓娟就有过这种经历。

有一年冬天,晓娟发现自己的左手发颤,拿不住东西。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肌无力,有些害怕,不禁一身冷汗。为了确认,通过网络搜索,她把有关“肌无力”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了解得越清楚,她越害怕。在网络上搜索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不仅手没有力气,浑身上下哪儿都没有力气。她立刻来到一家著名医院,挂了一个专科门诊。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医生告诉晓娟,她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晓娟还是不放心,医生想了想对她说:“我建议你去神经内科看一看。”于是晓娟在神经内科又检查了一遍,医生告诉她除了有一点神经衰弱,其他都很正常。

但是晓娟明明觉得自己的手没有力气,这怎么可能是神经衰弱呢?神经内科医生说:“要是你不放心,去做个颈部椎管狭窄的检查吧。”颈部椎管狭窄?晓娟从没听过这个名词,回到家,她马上上网查看有关颈部椎管狭窄的内容。网上说颈部椎管狭窄严重的要做手术,但术后可能会瘫痪。第二天,晓娟急忙跑到医院做了检查,但检查结果依旧是“未见异常”。

这也正常,那也正常,但是手颤的症状明明存在,左手明明没有力气,怎么会“未见异常”呢?在一番心理挣扎之后,晓娟决定不再去做检查,任其发展。她对自己说:也许我本身就没有什么大病,只不过被网上的信息吓怕了。

没过多久,晓娟手颤的症状自动消失了。后来她想到可能是自己的办公桌临窗,受风造成的。第二年冬天,晓娟比往年多穿了一件小薄棉袄,防患于未然。结果,她手颤无力的病状一直没有再出现。

晓娟受网络搜索结果的影响,一次又一次去医院检查,越是“未见异常”越是胆战心惊,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这一心理过程是“负面暗示效应”的典型表现。它是指人们接受外界或他人消极、低落的情绪观点和态度判断而产生的不良的心理特点。

负面暗示的积累会造成难以扭转的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所体现出的个体感受往往是不真实的,因为个体往往并没有真正面临生存危机,是情绪失控致使其对所受到的负面刺激缺乏合理的认知,主观上夸大该刺激的强度。就像晓娟一样,检查结果证明她并没有病,但她总是认为自己有病。

网络搜索给我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途径,让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但是网上的信息庞大而无序,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成为定论。

针对这一心理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消除负面暗示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堵住源头,对自身以及他人都要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尽量避免没有根据的对比。

第二,积极疏导。心理疏导最常用的方法是注意力转移法。通过从事其他活动,将注意力暂时从带来负面刺激的事物上转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