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146200000022

第22章

第一篇智慧禅第四章禅定第二节磨镜不可成砖,打坐焉能成佛

禅与佛教本是一体,在佛教代代相沿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传承而逐渐衍生出佛教的各部派,禅宗是其中一支,但这并不意味着禅宗只传承了佛法的一部分。事实上,佛法似海,万千河流从此出,又奔流至此,这一滴海水和那一滴海水的不同实际上很难区分。禅宗出自佛教,本质上又归于佛教,它所传承下来的,是整体的佛教。

修习佛法的人都知道,禅是不可说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绵延至今,所以在禅宗公案中关于“禅是什么”的问题一向没有明晰的答案。禅是一种无上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好像你不入苦海,就永远不知道苦海有多深;不抵天堂,也永远无法知晓天堂中有怎样的风景。禅也是这样,只有心向往之,体力行之,终得悟之,才能品尝出其中滋味。然而,修禅之人悟性不同,所能到达的境界也会不同,所以修持禅法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有时候也离不开他人的点化,不得已还得借助语言来阐释什么是“禅”。

圣严法师从三个角度对“禅”做出了解释:禅是修行的一种方法;禅是智慧,既微妙又耐人寻味;禅是所有的现象。

禅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方式。印度的禅宗希望修行者能够通过集中精神进入入定的状态,从而抛却烦恼与妄念,获得解脱。印度的禅学大师们还为信徒指引了很多禅定的技巧与法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僧稠大师常常用来教导他人的“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通过打坐、诵读、忏悔等方式都可以进入禅定的状态,但是实现精神上的修行并不一定要求人必须执著于这种外在的形式。

有一位名叫薛简的居士向六祖惠能禅师请教:“现在修禅的大德们常常说,若想觉悟必须坐禅习定,难道真的只有这样才能开悟吗?”

惠能禅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身体原是一具皮囊,坐禅也不过是一种修禅的方式。打坐无法成佛,就像磨砖不能成镜一样。

马祖道一出家时年纪尚幼,他一心想通过坐定而得佛法,于是整日里在寺中坐禅,既不外出,也不接待来访者。怀让禅师听说此事后就找到道一,问他终日坐禅究竟为了什么。

道一说:“为了成佛而坐禅。”

怀让禅师二话不说,捡起一块砖头开始专心致志地在地上磨了起来。

过了许久,道一终于忍不住道出了心中的困惑:“你在这里磨砖做什么呢?”

怀海禅师说:“做镜子。”

道一忍不住笑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海禅师盯着道一的双眼,反问道:“坐禅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顿悟。

坐禅只是一种进入禅定的途径,假使之为坐禅而坐禅,即使枯坐成骨,心不曾抵达禅的深处,成佛的愿望也不过是空梦一场。

禅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禅开人心智,助人成长,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谐,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圆融。一旦你能够放下所有对于观念的执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么就能够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达到禅的最高境界了。禅是一种智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百丈怀海禅师曾对一位比丘这样说:“和我说话时,请不要用你的嘴、喉咙,或者是嘴唇。”这既是说明了禅法的难以言喻,更是提醒信徒挣脱所有外在的束缚,随心所至,缘性而发。

禅是智慧,既存在于人的内心,又存在于一切外在之中。世间法就是佛法,一切现象中皆有禅机。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见天堂,处处有佛法,事事含禅机。只要有一颗孩童般单纯的心灵,有一双敏锐的发现的眼睛,就能够在自然天地世间百态中发现真正的禅。

一条小鱼非常向往浩瀚的大海。终于有一天,它拦住了一条从自己身边游过的大鱼,兴奋地问道:“我常常听别人说起关于大海的事情,我今天决定了要游到大海中去,请问,我应该朝哪个方向游呢?”

大鱼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惊讶地说:“你的周围就是大海啊,你不是一直生活在大海之中吗?”

“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大海啊!”小鱼甚至比大鱼还要吃惊。

“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在海里,长在海里,最后也还是会归于海里。大海包围着你就像是你包围着自己的身体。”大鱼淡淡地说完,摆摆尾巴游走了。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如同这条身在海中却不知海是什么的小鱼,我们生活在禅法的海洋中,却常常不知道禅为何物,总想跳将出去,耗尽一生苦苦寻觅,殊不知禅其实就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

禅不可说,要以心感悟,禅无形迹,要牢牢把握,从大千世界中发现禅的真谛,从自然天地中感悟禅的清澄,从心灵深处体验禅的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