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1464600000056

第56章 药铺——许仙和白娘子看好的行当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人靠药房,穷人靠当铺”。在中国,大江南北、都市集镇,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药铺。开药铺在中国又常常被看作是善举,有些药铺老板还被称为“善人”。在戏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也都是开药铺的,并以乐善好施为人所称道。

■ 药铺由来——从医药分家开始 ■

上古时代没有药铺,当时巫、医、药三者合一。巫医自己采药,自己为人治病,同时进行各种祈祷活动。周朝开始设立公办的药藏机构,专门管理药物。按古代的医制,设“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此处“府”即指保管药物一类的人员。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生,除了自己采药外,也向采药人买药,药材的零售业得到了发展。有这样一则故事,秦朝人安期生,曾在山东海边肩挑药篮,腰悬葫芦,辛勤卖药,治好了不少病人。据说,秦始皇曾约见他,“与语三夜,赐金帛数万”。

汉代还出现了一些卖药能人,如草药大夫玄俗、壶翁、韩康等人。这些卖药人或“卖药于都市,为人治病甚效”;或“尝于市中卖蓟,口不二价,有病者购之;……无不应验”。

汉代医和药两种专业已有分工,规定“大医令一人六百石,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药丞主药,方丞主药方”。虽然在民间由于条件的限制,医和药还集于一身,但从医制上说,毕竟开始分家,在百官中已有了药丞、尚药监等官职。

唐代,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医药事业的发达,社会上卖药的也多了起来。宋清在长安西市卖药,“朝官出入贬移,辄卖药迎送之。贫市清药,常多拆券,人有急难,舍财救之。岁计所人,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可见在长安卖药,既利民,也利己。

唐朝的医保工作

唐朝的医保工作做得很好,各地的佛教徒也在寺庙等处设有悲田坊,穷人生病时,可到坊中免费抓药。此外,官府也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养病坊,为民间孤寡老人治病,也免费抓药。在悲田坊和养病坊中都有贮药库,备有比较齐全的药材。

正规的药铺出现于宋代。宋代的药事制度更趋完备,国家加强了药政方面的管理。宋制,殿中省六局,掌药房药剂、诊治之事,并置有尚药奉御。在政令上也曾明文规定禁止售卖毒药,还设立了专为皇帝用药的“御药院”。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在京都汴梁成立了我国首个“官药局”,这是世界上最早开办的国家药店。它由政府经营,主要出售丸、丹等中成药,有些药还享有专利权。由于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携带容易、易于保存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宋代官药局设有专门人员来监督成药的制作和出售,配有专人管理药材的收购和检验,保证药品的质量,剔除伪假药材。药局还设有专人从事药物的炮制、配方和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制药方法和技术,使宋代配制中成药的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宋代官药局中还有一种叫“惠民药局”,这是朝廷为贫穷百姓在生病时也能吃到药而设立的。全国当时共有70所惠民药局,官府派官制药,并负责监造、出售,售价只有一般民间药铺的三分之二,亏损的钱由政府调公帑贴补,每年要补贴缗钱数十万。

药局内部,夜间要轮流值班,遇到急病不立即卖药的要给予“杖一百”的处罚,对陈损旧药要及时毁弃等。不过,惠民药局里的官吏往往监守自盗,把贵重的药材偷出去卖,换上廉价的药材来充数,如用樟脑代替片脑,用台附替代川附;偶尔制造些好药,也被管药人瓜分。

■ 药铺规模——大小不一利十倍 ■

古代民间药铺的规模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在宋代之前,药铺行业还没有形成“行”与“市”,但到了宋代,药铺业已在商贸活动中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力量。如汴京“马行(街)南北几址里,央道药肆,多国医巨富”。

北宋时,都城汴京的专业药铺有好几十家。其中,有卖口齿咽喉五官科类药的曹家独胜元,有丑婆婆药铺,有荆筐儿药铺、熟药惠民西局、盖防御药铺、孙典丞药铺、宋家生药铺、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下马刘家药铺等。大一点的市镇上,一般都有数家药铺。

宋代药铺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药铺甚至有七间门面,且高堂大屋,非常气派;小的只有一间门面,但也生意兴隆,如《清明上河图》里所描绘的赵太丞家药铺。

在宋代,五间门面算是中上规模的药铺了。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中说,有一家大药铺名叫刘家药铺的,就是正面大屋七间的大药房。“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

明代的药铺,规模更大。明嘉靖年间,北京的西鹤年堂药铺就是家大药店,药堂有管理操作人员两三百人,店内按中药加工顺序配有配药酒司、研粉剂司、熬膏药司、吊蜡丸司等进行分工管理。对于秘方成药,则由店铺亲信甚至店董亲自动手,一般伙计不能问津。

《金瓶梅》中西门庆开的药铺属中等规模。从西门庆的居处来看,也有五间门面房子,西门庆的父亲在世时,这五间门面全是药铺门面,到西门庆时,有些已改作他用,如开当铺之类,但药铺毕竟是主业,门面还是最大的。

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多处提到药铺。例如,书中这样交代西门庆的家世:“他父亲西门达,原走川广贩卖药材,就在清河县前开着一个大大的生药铺,现住着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家中呼奴使婢,骡马成群,虽算不得十分富贵,却也是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讲到蒋竹山开的药铺的外貌,“里面堆着许多生熟药材,朱红小柜,油漆牌匾,吊着幌子,甚是热闹”。书中也讲到了药铺里的一些器具:“妇人正钱置的货物都留下,把他原旧的药材、药碾、药筛、药箱之物,即时催他搬去。”

开一个药铺需要多少银子

《金瓶梅》中李瓶儿拿出300两银子资助蒋竹山开一间门面的生药铺。那么西门庆的药铺价值多少银子呢?西门庆死时,共有10万余两银子的总遗产,其中“生药铺”5000两。西门庆临死时留下遗嘱说,自己死后,其他的铺子都可卖掉,唯有生药铺和印子铺不要卖。

最初,药钱与医病钱一起计;医药分家后,卖药的自然讲究利润了。古往今来,卖药得利一直很大,所以有“药无十倍不卖”“药无十利不开包”“药无十分利,不如当柴烧”“除去拦道,就是卖药”的谚语。

一般穷人家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农村庄稼人害病,大都不吃药,硬扛过去,或用些土方对付。药铺一般都在集镇上,乡下抓药,要跑几里甚至几十里路;有些人付不起现钱,要在收获时卖了粮食才能付药账,但很少有赖药账的。

扬州人说:“穷人养病捧大碗,富人养病把药罐。”旧时“上等之人,无病服药;中等之人,有病服药;下等之人,病死不药”。药铺中数补药最贵,草药最便宜。

清代京师药铺中有“卖灵宝如意丹者,定价不二,先与银,乃付丹。每以纹银之得量若干,易丹如其数,钱则每百易丹一钱。治病神效,故人争之”,药铺老板以此发家。

清末上海雷允上药店,以治喉疾的六神丸著名,行销海内外,根据海关贸易手册记录,该药铺仅六神丸一项,每年出门价值银数十万元。可见其利润之高。

各种药材之中,以人参为贵。“十金易一两,又苦杂赝真。投之汤剂中,日饮仅数分。”人参采之不易,成本较高。非达官贵人富豪,不能常吃参。在一般药物中,又有生药和熟药之分,它们的价格也不同,有些生药煮热,为防霉虫,其营养成分少了,价格也就便宜了。

■ 明清以来几个著名的大药铺 ■

明清以来,我国南北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药铺,它们或以规模取胜,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馀堂;或以特长知名,如浙江塘栖镇专卖痧丸的致和堂等。现略举南北数家药铺加以介绍。

杭州“日生堂”,创建于明天启年间。余姚人朱养性以医游杭,他尤擅长于外科药,其所配的膏药特别灵验,其中以铜绿膏、鸡眼膏最为著名,其药铺设于杭州的大井巷。他的子孙也继承祖业,虽然其中也有在外做官、经商者,但晚年都回到大井巷日生堂,聚族而居,约有300多年。太平天国时期,药铺因战争被毁,后又恢复,该族人仍旧居住在那里。铺内的营业之事,则由各房轮流经营,药堂依旧兴盛。

清代北京城中有上百家中药铺,如以祖传秘方取胜的回春堂等;也有专校医生处方配药的,如万春堂;还有一种以丸散膏丹为主,兼配饮片的药铺,以西鹤年堂和同仁堂最为有名。

同仁堂老板姓乐,祖籍浙江宁波人,远祖是位摇串铃的江湖郎中。到了乐梧岗手里,因乡试不中,绝了做官的念头,在前门外大栅栏处开了个同仁堂中药店,三间门面,经营则由家族各房轮流管理。同仁堂丸散膏丹名扬北方,据说康熙皇帝有次得病还是服了同仁堂的药才好的。

大药铺的优势

大药铺内一般有坐堂医,或者掌柜的略通医道,可以为病人适当诊治。大药铺选择药料精益求精,专门由铺内经验老到的人去各地采购药材。大药铺一般有自己的制药场,由专人制作,如同仁堂制药厂有二三百人,有些秘方,配制时还严加保密。大药铺要求很严,新人进去,须待上好几年,跟老伙计学习背药名、包装药材等基本功。如用纸包装药材,须有角有棱,方方正正,想要包好还真得下一番工夫才行!

上海的第一家大药铺,是开设于清康熙年间的姜衍泽中药店。该店所制的药膏风行一时,被人珍为奇货。乾隆年间,店主又在南市小东门刨设大型药铺“竺涵春”。后来,该药铺被商人童善长买下,改名为“童涵春堂”,取永葆青春之意。药铺管理有序,所配制的药膏疗效甚好,而且药铺中又有坐堂医,一般小毛病可当场诊断,当场配药,非常方便,业务蒸蒸日上。多年后,“童涵春堂”店面扩大到14间,设有配方部、成药部和参茸部、西药部,并在西药部设有中医门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店之一。1987年,童涵春堂在美国纽约开设了合资经营的中药分店。

浦东人顾松泉开设的中西大药房,是上海第一家华商西药房,店址设在今福州路一带,主要经营进口西药业务。因当时社会乃以中药为主,故西药销售不多。店内自设制造部,自制梅花参片戒烟药品,适值厉禁鸦片,十分畅销。

大药铺的生意历来都是不错的,一年四季总有生意,无所谓淡季旺季。就是不景气的年月,也没有药铺关门倒闭的,除非遇到兵灾。中药铺所需的原材料都是用上百斤重的大秤买进,再用小戥子论钱算分卖出,相当赚钱!有些医生跟大药铺有利益关系,便总是指定病人到特定的药铺去抓药,为防止病人另挑他店,常特地开上一些只有他指定的药铺才有的奇怪药引。

现在有些医生,也会通过只写代号不写药名的开方方式,迫使病人只能在医院里买高价药,而不能去较为便宜的药店买药。不过,新的医药改革要求医药分家,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